暗條

暗條

暗條是太陽大氣中一種現象,是太陽視面上引人注目的活動現象之一。由於磁場的作用,把色球層的低溫高密度物質支撐在高溫低密度的日冕層,或者由於其他某種原因這些物質自己凝聚在日冕層,達到力學平衡。因此,暗條的壽命很長,一般是好幾天,最終自己或者慢慢消失,或者因周圍環境的變化而爆發掉。

簡介

暗條暗條

暗條是太陽邊緣的日珥投影到太陽表面上所呈現的暗黑色條帶。暗條是日珥在太陽表面上的投影,其活躍程度和黑子一樣遵循每11年一個輪迴的太陽活動周期。有些暗條是極性相反的局部磁場的分界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它的產生、發展和消失有一定的規律,但也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活躍起來,甚至突然消失。暗條(日珥)是太陽視面上引人注目的活動現象之一。

特點

太陽表面數條像爬蟲一樣的黑色條紋,這些像爬蟲一樣的黑色條紋叫做“暗條”,日珥在太陽表面上的投影。因為日珥的亮度比日面的亮度小得多(相差約兩個數量級),所以它在日面上的投影是暗黑的。在太陽單色像上,暗條好像是一條條蜿蜒曲折的長蛇。有些暗條是極性相反的局部磁場的分界線。因此,這些暗條的曲折迂迴的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局部磁場結構的複雜程度。

暗條和日珥其實是同一種太陽活動現象。當其出現在日面邊緣時我們就看到突起的日珥,當出現在日面中心時,我們看到的就是日珥的投影。由於日珥的亮度比日面的亮度小得多(相差約百倍),所以它在日面上的投影是暗黑色的。在太陽單色像上,暗條就好像是一條條蠢蠢欲動的“小蟲”,但這些“小蟲”其實並不小,長度可達10萬公里以上,相當於地球直徑的8倍。

規律

暗條暗條
暗條的產生、發展和消失有一定的規律。一般說來,暗條出現在黑子區域,逐漸向日面高緯度區移動,長度不斷增加,並由於太陽的較差自轉而變形,在最後階段靠近赤道的一端首先消失。暗條往往持續幾天甚至幾個星期都處於寧靜狀態。但有時會在短短几分鐘內突然活躍起來,運動速度急劇增加,形狀很快改變。可是過一段時間,暗條又恢復寧靜狀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暗條突然消失,本來長期存在的暗條一下子就無影無蹤。實際上,這並不是組成暗條的物質消失了,而是由於暗條從寧靜狀態突然變成活動狀態,它在視線方向上的速度急劇增加或減少,這時都卜勒效應引起波長變化,超過了單色觀測儀器的出射狹縫(或單色濾光器的透過波帶)的範圍,於是太陽單色像上的暗條就突然看不見了。

結構

觀測到的振盪軌跡觀測到的振盪軌跡

暗條中有兩種結構,一種是暗條的脊樑,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觀測到的暗條通道;另一種是暗條的足點,它是連線暗條通道和日面的結構。隨著望遠鏡時間和空間解析度的提高,特別是空間衛星的長時間穩態觀測,發現暗條的脊樑和足點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暗條振盪就是最典型的動態特徵,這已經從空間和地面觀測中得到證實。目前,暗條振盪是太陽物理中的一個研究熱點,也是HINODE衛星的一個主要科學目標。2006年12月,HINODE衛星成功發射後,已經觀測到數十個暗條事件,一系列暗條振盪的新結果已經發表,例如,發現暗條中有波的觀測特徵在《科學》發表。我們分析HINODE在2008年1月15日觀測到的一個太陽西邊緣寧靜暗條。該暗條中由許多絲狀結構,而且表現為5分鐘振盪。最有意義的是我們首次發現這個暗條中有兩個足點結構,呈現出幾乎反相位的長周期振盪,周期大約為98分鐘,這可能是由於這兩個足點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耦合的結果,是磁場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右圖中是HINODE觀測到的H的藍紅翼、都卜勒強度和Ca的亮度,點線和短線分別畫出兩個足點的振盪軌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