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首

智首

史書稱荀首(知首),知莊子,生知�。 史書稱荀�(知�)、知武子,生知朔。 史書稱荀瑤(知瑤)、知襄子,生知開。

百科名片

智首智首
智首(前635年―前583年):姬姓,智氏,名首,因智氏出於荀氏,故多稱荀首。春秋時期晉國謀臣荀息之孫,卿大夫逝敖幼子,荀林父之弟,智氏之祖。 因功被封采邑於“智”,他以采邑“智”為氏,為智姓始祖,卒謚莊,史稱智莊子。智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前590年前後,趙朔早亡,智首終於累遷至中軍佐,輔佐�克執政晉國。前583年,智首死於任上,其子智�繼立為智氏之主。

智姓淵源

荀息,生年不詳,卒於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名黯,息為表字,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本姓原氏,稱原氏黯。晉武公郇國(今山西襄汾縣荀董村附近)後,以郇國舊地賞賜原氏為邑,原氏從此以封邑“郇”為姓,後去“耳刀”旁,加草字頭改為“荀”。荀息死後,其子逝敖在晉國不甚得志,只為大夫。逝敖生長子荀林父,將中行軍,建立中行氏家族;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於“智”(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永濟市西北、蒲州古城東南、臨猗縣南部一帶),別為智氏。智氏從此薪火承傳,世代繁衍。

生平事跡

公元前597年6月(晉景公七年),晉楚�之戰,荀首為晉國下軍大夫。荀首的長子荀�(音yīng),被楚國俘獲。
註:史書稱的荀�即為知(智)�。
公元前589年,晉齊鞍之戰,齊師敗績,荀首為佐中軍,雖未出征,卻參與了整個軍事行動的統籌謀劃。(《左傳・魯成公二年》記載)。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熊�臣交換知�回晉國。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軍救許伐鄭,取淪(在今河南榮陽西北)與祭(在今鄭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齊逆女。
公元前585年,晉救鄭侵蔡之,知莊子諫栗書而勿與楚師戰,晉師乃還。
公元前583年,荀首逝世,荀�繼立,為下軍佐。

個人功績

公元前597年,智首的兄長荀林父擔任執政中行將,智首得以借勢擔任下軍大夫,出兵與楚莊王戰於�。�之戰中,晉軍因將領不和而兵敗,其子智�被俘,智首拚死反攻楚軍,射殺楚國的連尹襄老奪其屍,射傷並俘獲楚公子熊�臣,為日後換回智�賺足本錢。此戰中雖然晉軍遭到慘敗,但智首作戰英勇,成為晉軍在兵敗陰霾之下為數不多的亮點。由於自身才幹的突出,以及兄長的諸多協助,至前596年,中軍佐先�敗亡,荀首位列下軍將,始入六卿。智首與荀林父性格相似,為人正直,剛正不阿,是哥哥堅定的支持者與追隨者,在荀林父暮年為國家的復興殫精竭慮時,智首甘當哥哥的馬前卒。兄弟倆親密無間,攜手共創大業,為荀氏家族的迅速強盛奠定了基礎。

後代簡介

始祖 智首
史書稱荀首(知首),知莊子,生知�。
二世祖 智�(�)
史書稱荀�(知�)、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書稱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書稱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櫟。
五世祖 智躒(躒)
史書稱荀躒(知躒)、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書稱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瑤。
六世祖 智徐吾
史書稱知徐吾,改為“塗”氏。
六世祖 智果
史書稱知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七世祖 智宵
史書稱知宵,知申長子,生知國。
七世祖 智瑤
史書稱荀瑤(知瑤)、知襄子,生知開。
八世祖 智國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智時,為保護智瑤而亡。
八世祖 智開
公元前452年,趙、韓、魏三家分智後,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國。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智家軍兵敗,智伯被殺,禍殃智氏族人,趙、韓、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財產,智氏家族面臨著空前災難。族人隱形埋名,奔走他鄉。
明代洪武年間,根據國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的大槐樹鎮集中,遷往江淮、河北、河南、山東、東北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