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園區

智慧園區

園區指一般由政府(民營企業與政府合作)規劃建設的,供水、供電、供氣、通訊、道路、倉儲及其它配套設施齊全、布局合理且能夠滿足從事某種特定行業生產和科學實驗需要的標準性建築物或建築物群體,“包括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都市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意園區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我國第一本專題研究智慧園區理論和實踐的專業書籍《智慧園區》首次發布。該書由中研智業集團董事長樊森主編、陝西出版傳媒集團、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

該書的出版對於填補智慧園區的概念、理論及框架體系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對於智慧園區實踐建設具有指導意義。中研智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與政府、園區和致力於經濟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分享和共同探討智慧園區的發展模式,為智慧園區未來的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借鑑。同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系統的方式,來管理整個園區的運行,更好地推動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的良性發展,為更多的園區管理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概述

園區指一般由政府(民營企業與政府合作)規劃建設的,供水、供電、供氣、通訊、道路、倉儲及其它配套設施齊全、布局合理且能夠滿足從事某種特定行業生產和科學實驗需要的標準性建築物或建築物群體,“包括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都市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意園區等。”

園區的管理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管理。一般而言園區規模都比較大,領導者管理半徑與管理縱深相應變大,做出準確決策的難度大大增加。從項目、公司、到各行業、各部門的逐級監控管理問題,不同市場環境的兼顧適應與風險控制問題,專業分工細化帶來的資源整合及協調問題等等,都是園區在管理中所面臨的挑戰。事實上,園區管理單位所承擔的責任,與基層地方政府所承擔的責任非常近似,不僅要負責整個園區的管理,同時還要負責園區的產業推進,招商引資、應急處置、內部服務等等各種服務與管理工作,因此必須建設一個強大的園區服務平台來進行支持,同時依託平台,促進園區的管理部門、企業、合作單位良性互動,

面臨上述挑戰,園區需要在戰略、流程、資源三個層面進行很好的配合。在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建立合理高效的組織架構,完善企業整體各項管理流程,創建並固化一套標準、科學的管理體系;充分利用人才、資金等內外部資源。

物聯網在智慧園區的套用

為調整經濟產業結構,集聚產業優勢,我國大力發展的園區經濟,形成了我國地域經濟的增長極。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傳統的建築智慧型化管理存在著以下問題:

(1)設計、建設、套用同質化,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2)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建築物內各子系統間相對獨立,存在“信息孤島”,智慧型化水平低。

(3)數據採集孤立,系統聯動難以實現。

(4)套用可擴展性差,擴展成本較高。

(5)無法實現高效、便捷的集中式管理,運營成本高。

(6)重要設備運行狀態無法實時監控,事故預警難以實現。物聯網技術的套用,從更高的公共數據套用、異構網路的共享、多重數據的融合的層面出發,解決了以上面臨的問題。

物聯網與智慧型建築的物理架構具有很多相似性,各個子系統相當於物聯網的數據採集節點,利用物聯網技術,將數據匯集到數據服務平台,由平台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從而提供更高級的動態數據套用服務,將使得傳統智慧型化系統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基於物聯網數據服務平台提供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解決方案,同時對大樓的智慧型化管理系統進行了整體規劃,保證了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實現。

(2)充分發揮物聯網開放性的基本特點。傳統的園區內樓宇智慧型化系統是自成一體的獨立封閉的系統,而物聯網是開放的,具有連通性。採用這一技術,可以在世界上具備網際網路接入條件的任一地點,與自己的物聯網相連,從根本上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

(3)把各個子系統集成在一個統一的數據平台上,實現各系統之間實時數據的交流和共享,彌補了傳統智慧型建築數據採集孤立的缺陷,解決了系統難以聯動的問題。

(4)物聯網數據服務平台中匯集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套用開發平台靈活且功能齊全,使其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各種軟硬體套用已經瀚如煙海,開發人員具備成熟的技術積累,終端用戶能享受到各種便利。

(5)基於物聯網技術,只需構建一個統一的數據服務平台,將各系統的運行數據信息匯總,既可實現高效、便捷的集中式管理,又降低了運營成本。

(6)物聯網平台所擁有的專家系統引擎,能夠進行對從各子系統採集到的實時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計算,並結合預案,對非正常狀況作出判斷,並實施預警聯動。因此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園區建設必將是未來智慧型園區的發展趨勢,而物聯網套用平台就是從數據接入、數據處理、數據套用3個層面,為智慧型園區提供統一的套用與管理平台。

總體建設目標

智慧園區的建設目標如下:

1、通過智慧園區的建設,幫助園區在信息化方面建立統一的組織管理協調架構、業務管理平台和對外對外服務運營平台。

2、建立統一的工作流程,協同、調度和共享機制,通過雲平台的整合,以雲平台為樞紐,形成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獲得高效、協同、互動、整體的效益。

3、建立統一的應急管理與日常管理、對內與對外服務這2大服務和2大管理體系。

智慧園區平台層面

感知園區

中智科技的感知園區,實現對園區內,人、車、財、物的位置、流向、狀態、以及環境參數、生產信息的全面掌握、智慧型預警和敏捷控制,從而真正實現物聯網在園區內的普及套用,為園區智慧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園區對內服務

智慧園區對內服務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1、園區內物流服務與追溯服務:針對園區內的企業與商戶,提供整體的一站式物流服務,可以形成對園區內任何產品的快速、精確的溯源機制,從而為產品質量、事件應急等提供強大的支持,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2、園區內容金融服務:通過對園區內的企業、個人等進行授信、擔保、消費、LC、貸款以及相關的徵信服務,實現金融與園區管理、產業化等方面的緊密結合與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3、推廣活動與跟蹤:藉助園區的招商與推廣平台,促進園區企業進行各類宣傳、推廣、促銷等市場行銷活動,並對活動的效果以及後續的跟蹤、服務等提供支持,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4、商業綜合服務:支持一卡通在園區內的各類消費、抵押、透支,同時建立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為企業和員工建立配套的商業服務平台,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5、桌面雲服務:為園區內企業提供桌面雲服務,使得企業不必再購買大量的桌面計算機,而只需租用園區的雲終端即可,不僅節省採購成本,更可以節省大量的運維成本、能源成本等,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6、虛擬資源租用服務:提供虛擬伺服器、虛擬存儲、虛擬安全、虛擬空間等一系列新型服務,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7、中小企業軟體雲服務:為園區內的各類企業提供SaaS服務,從而降低企業的採購、維護、升級的成本,同時也幫助企業避免陷入由於智慧財產權糾紛、軟體質量、服務質量引起的一系列風險,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8、網路資源服務:幫助園區內企業更快捷、更安全、更低成本地使用網路資源,從而幫助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園區日常管理

園區資源管理:對人力、物資、設備、物料、車輛、房屋等進行管理;

人力資源與培訓管理:對園區管理人員,以及園區內部人力資源服務提供支持;

客戶關係管理:支持園區管理部門對客戶進行管理跟跟蹤,並對招商線索和機會進行管理,同時也是對招商人員的績效和工作進行考核;

統一財務與結算系統:支持園區內的結算、交易、結匯等工作;

物業管理:支持園區的物業管理部門開展工作;

資產與物料管理:對園區內的特種資產、設備、物料等進行實時的卡片式單獨跟蹤與管理;

協同辦公管理:流程審批,同時支持線上和離線協同工作,支持多通道訪問;

地產與業務管理:支持園區地產行銷與管理業務的開展。

園區應急管理

中智科技對園區內的各類突發事件進行全方位的監測、預警、判斷、決策、調度和處置,以預案為核心,立足日常管理與感知園區,形成統一的應急協調、應急指揮體系。

視頻會議:用於協調專家、領導等共同討論,協同決策和指揮;

多媒體智慧型預警與環境感知預警:根據感知校園的感測器網路,形成對整個園區的綜合預警體系;

統一接處警:對接警和處警以及應急值守、事件判斷等進行統一的管理;

事件報告管理:按照國家各類標準以及雲平台自定標準,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的報告管理,形成完整的閉環流程;

重大事件保障與聯動管理:協調各機構、各部門共同處置、工作,並進行信息的共享和通報,同時負責與各級指揮中心進行溝通和聯動;

綜合展示與應急處置:藉助大螢幕系統、GIS系統等對事件信息和事件進展進行展示,並對處置內容進行跟蹤和展示;

園區突發事件應急調度指揮:對各資源進行統一的調度指揮;

預案管理與決策支持:建立針對園區的文本與數字預案體系,並通過對數據的增值運算對事件處置決策進行支持。

園區外部服務

外網門戶:統一對外的信息發布、交流互動的接口;

統一網上大商城與交易中心:園區統一的B2B2C的對外電子商務平台;

外部交流諮詢與招商推進:對招商工作和諮詢工作等進行支持;

園區活動宣傳與交流互動管理:對園區內的各類活動進行推進,同時支持與外部人員交流互動。

存在的問題

在AI與IoT技術大行其道時,智慧園區似乎又一次成為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關於園區的智慧型化與數位化升級,一直都不是一門小生意。截至2017年,國內對“智慧園區”項目年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年新啟動項目接近300個。各式各樣的產業園區、服務園區、物流園區,打著智慧與智慧型的名目層出不窮。

但在一片繁榮之下,卻孕育著難以掩蓋的問題。

泛濫的“智慧園區”在繁冗的名目和噱頭之外,似乎並沒有帶給產業需求實際的幫助。由於國內的智慧園區項目很多與地方政府的新城規劃項目緊密結合,參與企業和技術提供方十分複雜,往往會產生魚龍混雜的狀況。很多只是增加了溫度濕度感測器,並增添了一定程度的數據可視化以及園區IT項目,也被冠以智慧園區之名。

這些所謂的“智慧”,只是解決了“園區發生過”什麼這樣的問題,卻難以主動觀察和干涉園區正在發生的狀況,也就無法使智慧型技術真正保證園區安全,提升體系效率。

當然,園區的智慧化也處在不斷提升的過程。德國、日本、美國等智慧型園區較發達的經驗和技術模式正在通過不同模式進入中國。而新興科技企業中,BAT等巨頭在依託雲計算提供產業園區的智慧型化升級;京東、蘇寧這樣的電商企業都在提出新的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菜鳥網路也在不久前公布了未來園區方案。

但總體而言,中國大部分與智慧城市、特色小鎮相配套的智慧型園區,都有著著急上馬,噱頭當先的問題。而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智慧園區所占比例並不低。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園區的不夠智慧,體現為三個方面:[4]

問題一:“智慧型”經常被用來裝裝樣子

產業園區的核心需求,毫無疑問是安全。製造業、物流行業等產業園區,無論是溫度、濕度的變化,還是電力系統、水利系統的偶然問題,或者火種丟棄等意外情況,都將給整個系統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所以安全是每一個產業園區的核心訴求。

這種情況下,很多園區都開始用感測器、智慧型攝像頭來提供安全防護,但這種所謂的智慧加持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感測與監控設備監控和覆蓋的空間比率很低,難以覆蓋整個園區。甚至只是出現幾個重點區域,裝裝樣子展示一下而已。而且往往感測器與智慧型攝像頭的後端報警機制比較空白,一旦出現危險信號,如何處置和救援經常缺乏體系化方案。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僅僅存在於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很早開始搭建大型產業園區的國家,如今已經開始面臨智慧型疊代中的困境。由於改造成本的限制,智慧型化往往只能覆蓋極少數區域。

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是廣泛利用AI+IOT設備,結合邊緣計算設備的部署,讓AI監控覆蓋更多空間,尤其是園區角落,甚至下水道、通風口、綠化帶等區域。隨著AI+IoT設備體系的成本不斷下降,相信情況會不斷好轉。

問題二:沒有大腦的信息孤島

智慧園區的另一個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收集上來的數據如何處理讓人非常頭疼。

國內很多智慧園區項目,實施方案就是多安裝攝像頭,然後把監控數據傳上雲端,確保遠程可看,以及能夠再次調用。這也就完成了全部的“智慧化”、

這樣的方案當然很好,但問題是在龐大的園區體系中,大量攝像頭會生成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在安保過程中會給安保人員帶來可怕的工作負擔,最終導致大量攝像頭處在無人監察的狀態里。

另一個問題,是攝像頭的效率並不高。僅僅能起到事後作為證據留存的意義。能夠在事故以及安全隱患之前,自主判斷問題,主動干預,才是園區對安全監控的真正需求。

這也就是智慧園區項目中經常出現的數據孤島現象,從攝像頭數據到更多環境、物流、車輛、人流數據,都是相互孤立的收集與輸出,無法進行主動判斷與整體判斷,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智慧型。

而且信息孤島形態的園區,往往還會給運營人員帶來大量用不上,但必須敷衍一下進行處理的數據堆積,給整個運營系統造成壓力。而且數據處理費用最終要歸還給園區企業負擔。

統一數據處理、主動服務的AI大腦正在成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向,很多科技企業也推出了相關服務。但AI中樞系統與實際產業的結合,依然處在比較空白的探索期當中。

問題三:有了“智慧”,人卻更忙了

另一個智慧園區的尷尬問題,是很多所謂的“智慧化”。比如很多智慧園區項目中,只是把園區的很多工作都進行了數據轉化和雲端上傳,甚至僅僅是給一些園區服務加上了APP等。

可是這樣,還是依賴人工去操作,非但沒有解放園區工作者的勞動,反而增加了一些監控與維護任務。

園區應該以人機協作,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為目標,這一點日本和德國的物聯網園區項目中早已成為共識。而依靠IoT技術的成熟,中國科技企業也開始在各種物料與倉促園區中實現大規模人機協同。

產業園區,作為多種產業實體的綜合因素。其涉及人員與設備因素複雜,對效率和成本的要求更高。雨後春筍般的智慧園區建設,有很多非技術的複雜原因驅動。在IoT、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解決方案更加成熟,智慧園區的發展朝著什麼樣的發展形態運行,還是要時間來檢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