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評傳

《尋覓普魯斯特的方法:論閱讀》,《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專著:《普魯斯特評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從普魯斯特出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內容介紹

普魯斯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法國小說家。本書揭示了普魯斯特如何成為小說家的道路,以及他如何通過寫作來再造他的生活的創造性活動,同時廣泛深入地探討了他在小說中所揭示的真實的自我。

作者介紹

塗衛群,1981—1988就讀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法國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及碩士學位。1988—1993任教清華大學外語系。1993—1996自費赴美留學,就讀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現代語言文學系,法國文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南歐拉美室(副研究員)。
興趣中心:
法國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期的文學(馬拉美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普魯斯特的小說等);20、21世紀與馬拉美、普魯斯特等有關的文學批評。
《紅樓夢》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中國古代詩論、詞話、畫論等。
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論文:
《馬拉美詩歌初探》(1985,學士論文)。
《于勒·拉福格:嘲諷的詩學》(1988,法語碩士論文)。
《語言中的道路:論巴爾扎克、波德萊爾、馬拉美、普魯斯特與語言的關係》(1996,法語博士論文)。
《尋覓普魯斯特的方法:論閱讀》,《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貝克特的“等待”:有戲還是無戲?》,《北京人藝》1998年第一期。
《講故事的不可能性、強制性與如何講故事》(雷蒙·費德曼:《致相關者》前言),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文字造物:論貝克特的短篇小說〈鎮靜劑〉》(1999)。
《〈紅樓夢〉與〈追憶〉的人名研究》(2002,法語論文)。
專著:
《普魯斯特評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從普魯斯特出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譯作:
瑪麗·恩迪耶:《女巫師》,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雷蒙·費德曼:《致相關者》,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薩繆爾·貝克特:《鎮靜劑》(《今日先鋒7》),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幼兒故事》,《環球時報》,2000。
西默斯·希尼:“先世之山:近期愛爾蘭詩歌中的幻景與反諷”(《希尼詩文集》),作家出版社,2000。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皆大歡喜》、《維羅納二紳士》、《威尼斯商人》、《辛白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
進行中的研究項目:
眼光的交織:在普魯斯特與曹雪芹之間(《追憶逝水年華》與《紅樓夢》的互相展開的研究)。
兩部專著簡介:
《普魯斯特評傳》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小說家,《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這部評傳意在揭示普魯斯特如何用一生的時間實現成為小說家的夢想。在此期間,我們將與眾多並不完全統一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相遇:一個在他母親眼裡永遠是4歲孩子的“家中的白痴”;一位出入於上流社會沙龍的充滿幽默感、風趣、親切的永遠的年輕人;一位熱愛如花少女和風雅女郎的禮貌過人的騎士,一位善於與眾多男性朋友保持動盪而又牢固的友誼的孤獨的旅人;一位書信及照片愛好者;一位博古通今、記憶驚人的讀者;一位文筆大師;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位不會令人失望的小說家。
《從普魯斯特出發》
圍繞寫作這一主題,作者深入到普魯斯特的創作密室:從《追憶》的體裁與結構、敘述人稱與視點、語言與眼光的關係等方面探討普魯斯特小說的技巧性問題。與此同時,作者敏銳地捕捉到普魯斯特作品中出現的關係到文學創作的新問題:在“為藝術而藝術”的要求影響下,寫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然而並不意味著從此文學與真理和道德無涉。寫作作為一種尋找身份的活動,開始在自我反思的背景上更為謹慎地處理與真理和道德的關係。更為微妙的是,危機中的文學寫作獲得了遊戲和冒險雙重性質。
此外,作者一方面深入到普魯斯特作品的核心;另一方面,又不局限於普魯斯特個人的創作,而是將普魯斯特作品置於更為廣闊的十九、二十世紀文學創作和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的背景上加以討論。從而在這部論著中,我們不但能夠聽到作者本人對普魯斯特作品的獨到見解,同時可以廣泛、深入地了解其他批評家對他的作品的看法;不但得以進入普魯斯特的世界,同時得以進入文學寫作和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的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