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漢樂

普寧漢樂,源於“中州音樂”,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優秀遺產。是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寧廣東漢樂源於“中州音樂”,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優秀遺產。普寧廣東漢樂是湖北漢劇流入廣東首個落腳點,於18世紀至19世紀最為興盛。普寧“外江班”那時多達六班,有新順興、寶正興、一枝春、榮天采等。廣東水師提督方耀之妻林夫人自己創辦兩台“外江戲”。
18世紀普寧城內唱漢曲成風。1805年普寧已有很多外江樂館,1865年普寧廣東漢樂社“曲鳴裘外江樂社”誕生,1912年普寧鈞天樂社成立,時至今朝代代相傳,是大潮汕唯一樂社。
普寧廣東漢樂歷史悠久,據廣東漢劇院研究室調查,漢樂流入廣東首於普寧後轉潮州汕頭,最後落腳在興梅一帶。普寧廣東漢樂協會於2003年9月4日正式成立,會址在洪陽鎮。普寧廣東漢樂是中州音樂和潮汕民間音樂經過長期的結合,在原中州音樂的二黃、西皮、大板等板式的基礎上,又吸收潮樂、廟堂音樂、崑曲、椰子曲的優點,形成獨特的、帶有地方色彩的一種民間音樂。普寧廣東漢樂保留很多古腔古調,又帶有廣東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普寧漢樂是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