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

漢代釉陶漢代釉陶氣魄宏偉、造型端莊、線條簡潔,而瑩潤明亮的釉層和華美的釉色則是它獨有的。 漢代的鉛釉陶首先發現於陝西關中地區漢武帝時期的墓葬中,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釉陶。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不僅為唐三彩的出現開闢了道路,也為釉上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博物館簡介

博物館介紹
漢代是中華民族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承先秦的百家思想,下接玄風佛雨的魏晉風度,在400餘年的歷史時空里構造出的天人合一宇宙論圖式,並賦予了華夏民族一種外在性的征服世界的開拓精神。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重現漢代文化的輝煌歷史,展現了古代文化本源,是我們中國人尋找精神價值家園。博物館是嚴格按照國家博物館管理要求成立的,館藏品均經過文物鑑定站鑑定到代文物真品。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匯聚漢代深厚文化歷史底蘊,,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祖先們的文化藝術開拓邊疆的成就。這裡記載中華民族八千多年文明足跡,展示中華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光輝成就,是華夏兒女傳承歷史、開拓未來的精神家園。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對普及對古陶瓷文物保護、收藏等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展覽種類

展覽種類

本館常設陳展重點是漢代陶瓷,分為無釉陶、單色釉陶、漢兩彩、漢原始青瓷、漢成熟青瓷五個部分展出。讓人們了解漢時盛世發明創燒了釉陶、發明了漢兩彩、成功完成了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偉大成就。為了讓參觀者了解我國陶瓷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偉大歷史,設定了從八千多年前大地灣文化開始、依次為仰韶彩陶文化、良渚黑陶文化等遠古展品,設定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陶瓷真品陳列。讓參觀者在參觀完本館後,認識到陶瓷已伴我華夏民族走過一萬多年的歷程,不管是風雨飄搖的年代,還是輝煌繁榮的盛世,陶瓷是一部記錄滄海桑田的文化藝術典籍。每當我閱覽這些陳列,都能感受到遠古先輩們,為追求發展、追求美好而留下奮進的印記,為我們留下珍貴的件件真品而感嘆萬千。

漢代釉陶

漢代釉陶

漢代釉陶氣魄宏偉、造型端莊、線條簡潔,而瑩潤明亮的釉層和華美的釉色則是它獨有的。
1、造型:漢代各類罐中的小型罐,造型特點是小口、短頸、口沿平滑圓潤,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條小溝槽,其肩部豐滿,腹部圓鼓,下腹緩收,平底,從肩部到底都很飽滿,線型結構上收放都很緩慢,底部不向外張哆。
2、裝飾花紋:其構圖生動活潑,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完整諧調。
3、釉的差別:施釉分為兩種,一種深沉凝厚,釉光瑩潤悅目,比較暗,沒有浮光。另一種釉層薄,釉光比前一種明亮,釉色略微淺淡,施釉也不夠整齊,也有窯粘現象。這兩種釉的釉層都有流釉現象,或叫垂釉現象。

漢代鉛釉陶

鉛釉是在釉中加入鉛,以鉛的化合物作基本助熔劑,在700℃左右開始熔融。鉛釉釉層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其著色劑是銅與鐵,在氧化氣氛中燒制呈現出綠、黃、黑、褐等色。其中綠色釉較常見,有深綠、淺綠、翠綠、黃綠等,顏色鮮艷,光彩照人。
漢代的鉛釉陶首先發現於陝西關中地區漢武帝時期的墓葬中,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釉陶。鉛釉器物的表面,有一層銀白色的光澤,我們稱之為“銀釉”。它的形成是由於鉛釉陶在地下長期埋葬的過程中,釉中的某些物質被水和碳酸氣腐蝕分解而出現的層狀沉積物。這種銀釉有的呈明顯鱗片狀,有的則呈有珍珠光澤的粉末狀。當器物受腐蝕嚴重時,器表釉層往往被銀釉代替,有的深及陶胎。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不僅為唐三彩的出現開闢了道路,也為釉上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漢代瓷器

東漢時,在中國浙江窯址發掘出的瓷片經化驗證明: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表面施釉較厚,釉層透明,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是在1260℃-1300℃的高溫下燒成的,具備了瓷器的各項基本條件。因此說,中國真正的瓷器應該生產於東漢。
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淨。由於瓷土中含較多的鐵,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論,儘管淘洗很仔細,依舊殘留一部分,因此當時陶瓷的胎中都含有2%以下鐵的成分。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鈣的石灰釉,以鐵為著色劑。入窯燒造時空氣流通,進氧很多,形成氧化氣氛,釉中的鐵遇到空氣中的氧,燒出來呈黃綠色;如果不讓空氣進入窯內,則窯中產生還原氣氛,燒出來的瓷器就是青綠色。因此,中國最早出現的瓷器為青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