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晨唏暱稱:唏唏唏仔
生日:11月25日
星座:射手座
血型:A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黑龍江
職業:歌手
畢業院校:瀋陽音樂學院
家人:爸爸媽媽
身高:4075px
學歷:本科(流行聲樂系學士學位)
個性:內斂、慢熱、淡定、體貼細心、悶騷、搞怪
優點:心地善良、與人友善、孝順
缺點:喜歡自己解決煩惱
愛好:音樂、旅遊、攝影、電影、話劇、烹飪、作詞
寵物:Nono(貓)
最大願望: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最喜歡的顏色:隨心情而變
最喜歡的食物:水果
最喜歡的花:百合,滿天星
新浪微博:(@Joy晨唏)
音樂經歷
晨唏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從小愛動的她一直以為長大後會做名特警。父親一直希望她能做老師,而母親一直堅持著以愛好為主的職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在她小的時候無意間被媽媽發現了她的音樂和表演天賦,最早的熱播時,她總是無意間唱出裡面的主題曲,還會拿家裡的毯子披在身上給媽媽表演。慢慢的她由小時候的愛動轉為了安靜,身邊的人常常認為她像一個思考者,在自己的世界裡發獃。國中的一次文藝演出,讓她對音樂的愛好開始升溫。2009年的聯考,在父母的支持下,她選擇了音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瀋陽音樂學院,積極的參加一些學校舉辦的文藝演出,在學校的表演課上無意間被劇組選去參演情景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特別的經歷。剛剛畢業的她也有過在酒吧駐唱的經歷,她說:“一個晚上要唱25首左右,錢雖然不多,但我想要的是經驗。享受在舞台上,大家注視我,聽我唱歌的感覺”。大概也是這樣讓她對音樂一直堅持著。音樂作品
2013年發行個人全新EP《為愛取名》為愛取名——一愛一名制,歌聲有氧氣
愛如指紋,一愛一名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世界其實是由愛構成的!我們都活在這樣一個愛的世界裡,所以我們的文學、電影、音樂和生活本身,都離不開愛情。當然,現實的生活改變了我們許多,以至於愛情也變得越來越世故、越物質。但愛依然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存在,依然是我們生活的養份來源,是構成歲月流傳的潤色劑。
愛有大愛,也有小愛。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同樣每一個人,也都會有專屬於他的愛。無論是愛得纏綿悱惻還是轟轟烈烈,愛的魅力,就在於它絕非千人一面,而是有性格、有差異的。就像人類的指紋很難重複一樣,實際上每一個人的愛,也都會有獨特的紋路。
所以,晨唏要為自己的愛取個名字,而《為愛取名》這首歌曲,也就因此多了一種新的意義。別人的愛情再傳奇,那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劇情。而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獨特愛情的主角,甚至導演。人的一生中,或許會有很多愛,很多離愁悲喜,記錄下這些或美好或傷懷的記憶,在心底為它們取一個妥帖、又只有自己才能心領神會的名字。在夜深人靜時,在對酒當歌時,在仰望星空時,在白髮蒼蒼時,輕輕念出它的名字,必然有會意的笑,在你嘴角浮起。
晨唏——晨與夕,春與秋
晨唏的《為愛取名》,當然是清新的,但卻不是小清新。如果說小清新,更像是清新的工業版本的話,那么晨唏的清新,就是綠色原生態的清新。就如同自然原野中自然生長的禾苗,也許未必整齊劃一,但自有一種原始的張力,茁壯中甚至帶點野性和任性。像極了鄰家女孩,不是偶像造型意義上的鄰家女孩,而是真正你鄰家的女孩,清新、質樸、可愛、單純,但同樣會有一點任性和個性。所以,唱著《為愛取名》的晨唏,絕非那種一覽無遺的單純到底,透明的近乎不真實。清新又單純的晨唏,會在歌聲中呈現出一種叫做質感的氣質,猶如金黃色的麥田,猶如微紅的晨光或帶著金絮的夕陽,有著塵世的色澤和色調。因此,聽晨唏的歌,沒有台上台下的距離感,真的就只是如鄰家女孩在自家窗台的吟唱,或是路上偶遇的青春少女,迎著秋日夕陽踩著腳踏車時的自吟自唱。
而在晨唏的身上,還可以感受到清晨的清新與夕陽西下時的和煦,或者說是春日的翠綠與秋日的金黃的完美結合。在她的歌聲里,既可以聽到朝霞般嶄新的希望,也有著夕陽自成一格的成熟與美好。同樣,在她的歌聲里,既可以聽到春日的朝氣蓬勃,也可以聽到秋日的收穫與圓滿。不用刻意一人分飾兩角,就能一人擁有兩季。
《為愛取名》——有愛也有氧
《為愛取名》是一首歌曲,也是一種氣息,它既可以用來聽,也可以用來呼吸和感受。通常來講,一個歌手推出一首歌曲,然後再配上一個MV,似乎是商業推廣標準的模式。但久而久之,這種流水線的工作,也會讓人忘了歌曲為什麼要有MV?畫面對於音樂究竟有什麼作用?甚至,當兩者成為兩道不同的工序,僅僅只是因為市場的需要而走到一起,又怎么能做到不貌合神離?
而《為愛取名》是一首不需要MV就有MV的歌曲,或者說它的MV,僅僅只是以肉身的形態,還原出了音樂本身就存在的畫面感。聽《為愛取名》的鏇律響起,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一種金秋、麥田,夕陽西下的傍晚,清爽怡人的小風,以及青春肆意的鄰家女孩,騎著腳踏車漫步鄉間小路等等的畫面。
因為有畫面,所以有氧氣。音樂原本就應該是有靈性的東西,而有靈性的作品,在給予人們美妙的聽覺享受的同時,還能夠提供一種色香味的感知,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為愛取名》不是3D作品,它沒有高科技去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這也說明美與真,其實就是最自然的東西,人類竭盡所能,僅僅只是去還原自然,其實何嘗不可以就讓美與真,就這樣自然的來吧!
名叫民謠的晨唏
如果可以為晨唏的單曲《為愛取名》,在音樂的層面取一個名字的話,那么民謠就是最適合它的名字。對於八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來講,《為愛取名》似乎就是他們青春記憶的一部分。它輕盈的節奏和悅耳的鏇律,不正是《秋蟬》、《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浮雲遊子》和《散場電影》的同胞兄妹嗎?
對於九十年代的國內大學生來講,《為愛取名》里的情懷、色調和氣質,同樣不會讓他們感到陌生。它會讓想起馮藍和李蓉唱起《故事裡的樹》時輕舞飛揚的樣子,也會讓人想起“水木年華”的《美麗人生》和《中學時代》,那些無數有關《同桌的你》的《青春》歲月。
但晨唏的《為愛取名》,分明是這個時代的歌謠。它誕生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它誕生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它沒有綺麗、瑰麗的包裝,只是還原一首歌謠原本應該有的模樣。它不是復刻也不是復古,因為曲風和編曲可以復刻,但情懷卻不能。而《為愛取名》分明就是和所有單純、質樸的民謠有著一脈相承的血脈。這是一個純粹的音樂世界,你可以叫它象牙塔,也可以叫它桃花源。即使這個世界日益被壓縮,卻不代表我們日漸被蒙蔽的耳朵,不需要這樣的聲音。相反,當《為愛取名》的鏇律響起,這或許還是一種喚醒或激活。它讓我們知道歌謠原來的樣子,或者歌謠原本還可以有這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