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晦庵詩話》【年代】明代【作者】文徵明【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晦庵詩話子朱子之學[1],以明理為事,詩非其所好也。而其所為論詩,則固詩人之言也。嗚呼!理固無不該也,而況詩乎哉?世蓋有工於吟諷,而不得其故者;或終日論議,而諧諧音聲[2],輒不合作:要之,其於理於詩,皆未為有得也。練川沈文韜氏,以明經遊學官[3],而特好為詩。取凡朱子平日論詩之語,萃而為書曰《晦庵詩話》[4],豈將會理與詩而一之耶?夫自朱氏之學行世,學者動以根本之論,劫持士習[5]。謂六經之外,非復有益,一涉詞章,便為道病。言之者自以為是,而聽之者不敢以為非。雖當時名世這士,亦自疑其所學非出於正,而有“悔卻從前業小詩”之語。沿訛踵敝[6],至於今,漸不可革。嗚呼!其亦甚矣!說者往往歸咎朱氏,而不知朱氏未始不言詩也。觀於文韜之書,可概見已。或其所論,當自有識者取之,小子何述哉[7]!
作品注釋
[1]朱子: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婺源(今屬江西)人。北宋理學家提出作文害道,朱熹也有排斥文學的見解,但他本人也寫了一些可讀的好詩,說了些“詩人之言”。[2]諧諧:和協。[3]明經:通曉經術。學官:這裡指學校。[4]萃:聚集。[5]劫持:用強力把持。[6]踵:因襲,追隨。[7]小子:作者自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