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湘軍

晚清湘軍

晚清湘軍湖南人都喜歡“湘軍”一詞,湖南湘鄉則被稱作“湘軍源地”。作為湘軍發源地的湘鄉,前有曾國藩、劉錦棠、王錱、劉蓉等許多晚清湘軍人物。

湖南人都喜歡“湘軍”一詞,湖南湘鄉則被稱作“湘軍源地”。
作為湘軍發源地的湘鄉,前有曾國藩、劉錦棠、王錱、劉蓉等許多晚清湘軍人物,後有黃公略、譚政、陳賡、丁秋生等許多與湘軍有著淵源的革命先輩。毛澤東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就是對曾國藩與湘軍文化的充分認同。所以,2010年10月27日,湘鄉成立“曾國藩與湘軍文化研究會”後,請相關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探討,認為“紅色文化”與“湘軍文化”不可分割。
於是,提出了“紅色湘軍”與“晚清湘軍”兩個概念,兩者既有淵源又各具特色。
“晚清湘軍”泛指晚清曾國藩及其他湘軍將領所創立的湘軍。
“紅色湘軍”則主要指新中國開國將領所形成的“湘軍”。
概述:鹹豐二年(1852),在籍“丁母憂”的曾國藩奉旨辦團練,湘軍與太平軍作戰12年。曾國藩苦心經營湘軍,改革軍事體制,用儒家的思想、理念灌注這支軍隊。上升為兵法理論,成為後來很多軍事家效法和研究的課題
1.湘鄉團練
太平天國運動席捲而來,鹹豐二年湘鄉人王錱、羅澤南、李續賓、曾國潢等組建團練,大多數團練最初只是為求自保,維護社會穩定。[太平天國起義形勢圖(天王府內)、王錱故居出土的石碑照片(長沙內)]
2 .應命出山
鹹豐二年十二月十七日(1853年1月),曾國藩以在籍侍郎任“幫辦湖南團練大臣”。他在進抵長沙的途中,遇到了羅澤南、王錱等帶領的奉巡撫張亮基令支援省城的湘勇,共1080人,曾國藩將這支部隊分為3營,羅澤南統帥中營,王錱統帥左營,鄒壽璋統帥右營。
3.整編湘勇
曾國藩在長沙城,以三營湘勇為基礎,逐步擴張,將防守長沙的“新寧勇”,“南勇”、“瀏勇”、“寶勇”等團練合併,“略仿戚元敬氏成法”,迅速組建成了一支正規的軍隊,這是湘軍陸師的前身。曾國藩掌統帥大權。
4.“湘軍”之名
鹹豐三年七月(1853),太平軍圍攻南昌,曾國藩命羅澤南、朱孫貽、李續賓等帶湘勇組成援江部隊,王錱所部留守長沙。湘勇與太平軍在南昌城下開戰,刑部右侍郎黃贊湯在城樓目睹了羅澤南、李續賓的指揮才略和湘勇血戰場面。南昌解圍,黃贊湯在慶功宴會上提出,湘勇分做中、右兩營,羅澤南統領的營隊號“玉宇中營”,李續賓的叫“右營”,由官餉供給。“兩營稱為湘軍,湘軍名始此”。留守長沙的王錱部隊稱之為“左營”,也叫“老湘營”或“老湘軍”。最初對“湘軍”的稱呼,就是指湘鄉一縣之軍隊。
5.委曲求全
曾國藩組建團練之初,長沙城內同時駐紮著兩種部隊:綠營與團練,“兵”與“勇”時生摩擦,提督鮑起豹等人又從中挑撥,雙方愈來愈形同水火,以至發生械鬥。曾國藩只得委曲求全,他“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
6.改弦更張
鹹豐三年六月,曾國藩與綠營徹底決裂,出走衡陽。曾國藩在衡陽巧妙地“改弦更張”,完成了“別樹一幟”的轉變。這是曾國藩戰略眼光的第一次表露,也是他兵制改革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7.改革兵制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是父子兄弟相承襲,曾國藩組建湘軍時將這種世兵制改變成招募制,他聲稱:只有“決不用營兵,不用鎮將”,才能“掃除陳跡,特開生面,赤地新立。”
“兵為將有”。這是湘軍最大的特點。曾國藩把由朝廷直接控制、指揮的國家經兵制,改變成由地方督撫和將領直接控制的軍隊,成為清朝兵制的一大變革。湘軍形成了誰招募便服從誰的傳統,各營獨立,彼此不相統屬,每營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變革軍隊編制。清軍綠營編制標、協、營、汛四種基層單位沒有統一的級別和人數,指揮系統不明確,戰時臨時抽兵調將組成部隊,完全打亂原有建制和指揮系統。曾國藩組建湘軍確定以營為基幹單位,每營級別劃一,人數固定。營以內設哨、隊;營官以上設分統,分統以上為統領,統領由大帥指揮,從而建立了比較嚴密完整的指揮體系。水師編制基本參照陸師編制執行。
湘軍最初使用的武器由冷兵器和熱兵器兩部分組成。冷兵器是普通刀矛、耙叉、長刀、七尺矛、腰刀、弓箭、藤牌等;熱兵器也是來自民間的火罐、火箭噴筒、鳥槍、三眼銃(號炮)等。鹹豐四年(1854),曾國藩通過廣東當局向國外購買了6000尊“真正洋裝”火炮,由此開啟了中國軍隊兵器武裝的變革。
“儒生領兵”。湘軍的前身“湘勇”,其創始人朱孫貽、王錱、羅澤南、李續賓等都是書生出身,曾國藩組建湘軍時,不拘一格,網羅人才,招募了一批與他同樣篤信程朱理學的學子作為湘軍骨幹,形成了以理學治軍,書生領兵的獨特特徵。
湘軍重視思想教化,制定了嚴格的紀律。曾國藩在軍中親自作了《愛民歌》。
8.組建水師
鹹豐三年(1853)九月,曾國藩在衡陽籌建水師。第二年水師成軍,共10營5000人,擁有大小船隻400餘艘,統領彭玉麟。實現了他與太平軍作戰進行水陸聯合的戰略意圖。[曾國藩在衡陽的水師訓練基地筷子州、水師統領彭玉麟。
9.軍餉來源
湘軍組建之初,曾國藩採用勸捐的辦法。鹹豐三年刑部侍郞雷以誠在江北大營創立了厘金局,但曾國藩沒有地方實權,只能繼續採用勸捐和鹽餉維持,直至鹹豐八年曾國藩復出才開設幾個厘金局籌餉。鹹豐十年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有了地方實權後,才大設局、卡,廣徵厘金,自鹹豐八年至同治三年所籌軍銀基本上來自厘金局。
10. 理學衛道
太平軍對孔子表現出極大蔑視,其《詔書蓋璽頒行論》稱:“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曾國藩抓住這一點,衡陽出師東征時,發表了著名的《討粵匪檄》一文,文中說道:“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曾國藩全集·詩文》,第232頁。嶽麓書社)曾國藩以保衛綱常名教號召讀書人支持和參加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