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祖福

晏祖福,男,出生於1954年2月,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人,土家族,中共黨員,貴州省黨代表,曾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東芝希望工程園丁獎等榮譽稱號,貴州省第十屆及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一、成就及榮譽

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2006年東芝希望工程園丁獎等榮譽稱號,貴州省第十屆及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二、主要事跡

1996年9月9日,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大山深處一位普通民辦教師晏祖福傾注6年心血和汗水,修建的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屬於村民自己的第一間學校----芭蕉國小落成了。當地100多村民自發燃放鞭炮,伸出了大拇指交口誇讚,而他卻幾次流下了激動而又辛酸的淚水。他就是1997年破格轉正,有著32年教齡的現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紅星村國小教師晏祖福。一家6口人蜷居27平方米的破木房,傾其所有修建120平方米的國小校。芭蕉是紅星村的一個自然村寨,位於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交界的大峽谷底,六井溪河從門前蜿蜒流淌,前後是高聳入雲、連綿百里的大山。這裡交通閉塞,距沙子坡集鎮30餘里,距縣城110多里。至今,有的村民一輩子連縣城都沒去過。1974年春,晏祖福當上了芭蕉教學點民辦教師。
無情的現實擺在晏祖福面前,學校沒有教室,在農戶家的堂屋上課,今天在張三家,明天在李四家,比過去的私孰還不如。尤其是1980年以後,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農家的堂屋、院子成了村民堆放糧食的地方,到哪家堂屋上課,時間長了主人都不十分情願。
晏祖福多想把學校辦在自家堂屋裡,可他家僅有一間27平方米的老屋,四周是竹片、破方爛板圍著。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三個孩子,一家6口人三代同堂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連堂屋裡也放了床鋪,哪裡還有能容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的場地呢?
1990年初,晏祖福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自己修學校。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妻子任永彩商量,妻子氣得七竅生煙,連珠炮似地向他發難:“你瘋了,是修個雞圈鴨圈那樣簡單?學校又不是私人的!”
芭蕉雖只是紅星村的一個教學點,卻與比鄰沿河縣白石鄉符家村僅一河之隔,輻射著相鄰符家村晏家地、大土、青岡灣、殷家壩及本村芭蕉、黔榮、張家等七八個自然村寨,學生人數有時多達150人左右。
“學校沒有自己的場所,這樣長期下去咋行啊?”晏祖福常常自言自語地嘮叨。他在心裡默默地盤算著。
1992年秋天,連續下了幾天雨,到處一片泥濘,學校借不到房子連續三天沒有上課,嚴酷的現實更堅定了晏祖福修建學校的決心。從此,晏祖福利用節假日開始踩泥、搭土磚、搬運石頭。
有一次,他到30多里的集鎮去背鋼材,已是飢腸轆轆,但他連五分錢一個饅頭也捨不得買一個,硬是用家裡帶來的一壺甜米酒充飢艱難地背了回來。
村民們看見晏祖福忙碌準備石頭、磚等建築材料,就問他:“晏老師,你家改造房子啊?”
晏祖福嶄釘截鐵地說:“我要修學校!”
“修學校?”
村民很驚訝,根本就不相信他能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修學校。晏祖福有三個即將成人的兒子,一家六口還居住在“狗窩”寬的老屋裡。 在這偏遠、閉塞的農村,沒有幾間大房子恐怕連媳婦都找不到。
村民們眾說紛紜。有的村民嘲笑他說:“晏老師,你還是把自家的房子改善一下好找媳婦些。”
有的村民用懷疑的口氣對他說:“你連自家的兒子都沒有退身的地方,你能自己出錢修學校,鬼才會相信。”……
晏祖福也深知自己的家境,但在修建學校和自家房屋的兩難選擇下,他選擇了修學校。他撇開閒言碎語,只要有空閒,晏祖福不是踩泥就是搭磚、開石頭。妻子任永彩見丈夫下了死心,十頭黃牛也拉不轉,甚至要和他分家過日子。
確實,晏祖福對不起妻子,更對不起高齡的老父親,家裡五六個人的責任地他幾乎沒有好好伺弄過,家庭的重擔全落到了身體單薄的妻子身上。妻子曾賭氣地說:“下輩子就是嫁雞嫁狗也不嫁給你!”話雖這么說,任永彩見丈夫累得不見人形,有空的時候,也默默地幫他割泥、搬磚,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天下哪有不痛自己兒女的父親,就連自己有氣無力的老母親也要到自己兒子打磚的地方常常看看,有時也要動動手切切泥。可晏祖福就是不願讓高齡的母親參手,因為他深知自己欠母親的太多了,這么多年來,為了建校,從沒有讓母親好好過上一段日子過。
為了早日建好學校,晏祖福常常是披星戴月,點著馬燈搭磚,一乾就是深夜。有一次,晏祖福不小心踩在了一塊鋒利的石尖上,鮮血染紅了腳下的泥土,幾天后,腳底化了膿,但他仍然忍著劇烈的疼痛堅持打磚。
然而,困難還在後頭。沒有煤炭,更沒有土窯子,土磚無法燒制。要建一個土窯子,需要大量的石頭和人工,光靠晏祖福一個人實在無能為力,晏祖福不得不忍痛把準備過年的肥豬賣掉,花了1000多元拉石頭、包生活請村民幫忙自己建了一個土窯子。困難像一個個攔路虎接踵而至,燒制這些土磚需要30000多斤煤炭,由於不通公路,要到15里外的山上去挑,出門就是爬山,直上直下,一天能挑上兩回算是鐵漢子了。光出勞力還算不了什麼,最要緊的是購買煤炭的資金從哪裡來呢?購買煤炭和請人挑運就需要資金近2000元。當時,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無奈之下,晏祖福只好以土家人的純樸,以三年的民辦工資擔保向信用社貸款4000元。他用這點有限的資金請村民們幫忙挑煤,他自己就挑了10000多斤,按每趟挑120斤計算,他挑煤來回就走了100多趟,行程達3000多里。
晏祖福怎么也不會忘記,有一次開採石料時,為了節約難得的導火線,他點燃後沒跑多遠,一塊巴掌大的石頭從他耳邊掠過,好險啊!過後,晏祖福自己都捏了一把冷汗。
“我到底圖什麼?”晏祖福也曾灰心過,每當看到村裡的同齡人外出打工歸來,有的購買了彩電等家用電器,有的修建山里人羨慕的小洋樓,晏祖福忍不住問自己。
有一次,他把自己曾倒塌的一間木房的木料用來打門窗、作檁子,妻子與她大吵了一架。他賭氣背著鋪蓋就走上了打工路,是當時鎮教育辦公室主任明凱在路上把他拉回來的。
晏祖福無私建校的精神漸漸感動了一些村民。從大山走出來的芭蕉組人、沙子坡鎮水管站工作人員晏光江自始至終支持家鄉建設,他修建新房子以後,老木房是閒置的,他把自家的木房出賣以後得到的3800元親手交給了晏祖福。一些學生家長也主動地捐贈木料,晏祖福的心裡踏實多了。
晏光江發自內心地說:“我支持教育就是要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1993年,學校人數增加到150人左右,晏祖福沒有三頭六臂,他先後請了兩名代課教師都因待遇低而溜了,無奈之下,晏祖福只好把自己國中畢業的年僅16歲的大兒子叫來代課。父子倆一邊教學,一邊燒磚、抬石頭。
一年半後,修建學校的青磚、石頭和下基礎的資金都準備就緒了。但修建磚房必須的水泥哪裡來呢?
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親戚朋友該借的地方都借了,眼看自己的夙願就要半途而廢,晏祖福徹夜難眠。幾天后,晏祖福做出了讓人不可理喻的決定。他瞞著妻子與大兒子晏湖商量,讓他外出打工掙錢捐贈學校。那時,晏湖才17歲。從沒有出過遠門的他,臨走那天,望著這個破敗的家哭了。晏祖福望著兒子那遠去的背影,心裡很不是滋味,很想痛哭一場,但始終沒有哭出來。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送走了大兒子以後,晏祖福在家四處選址。由於這裡地處陡坡,不但難找好的地勢,即使找到了也難以協調。最後,晏祖福決定把自己緊挨河邊、地勢平坦的580多平方米的糧田無償拿出來作校址。此話一出,村民們瞠目結舌。妻子任永彩氣得又鬧又哭,那是她家最產糧的一塊好田!是一家人生活的命根子啊!
1996年春節剛過,晏祖福正式修建學校。打工近兩年的大兒子晏湖掙了5000多元放在家裡,這時晏湖已交了女朋友,想把這筆錢作為結婚之用。然而,沒有水泥工程無法開工。晏祖福狠了狠心,把大兒子的這筆血汗錢用來購買了建築材料。為此,大兒子與父親晏祖福大鬧了一場,好長時間沒有與父親通訊往來。
在建校勞動中,時年67歲的退休幹部、晏祖清老人帶病主動參加打樁、下基礎,一些村民也自發組織起來投工投勞。在沒向村民集資一分錢的情況下,1996年9月9日,芭蕉民眾做夢也沒想到,凝聚晏祖福無數汗水和心血的學校竣工了,雖然屋頂還沒錢蓋瓦,是用塑膠薄膜蓋著,但這座建築面積120平方米磚木結構的國小校成了當地學生吸取知識營養的殿堂。晏祖福這位大山裡的錚錚鐵漢,當他常年端著紅苕、包穀和辣椒麵做的飯菜時,他沒有哭,當他在為建校籌集資金爬山涉水,忍肌挨餓的時候,他沒有哭過。當被別人冷嘲熱諷的時候,他同樣沒有哭過。當繁重的石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沒有哭過,就是那天,他卻放聲大哭了。他把幾十年來的辛酸和委屈化作了淚水,沿著那古銅色的臉作了一次滿滿地傾注。
後來,在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蓋上了瓦,但還差一點,晏祖福二話沒說,爬上自家的屋頂勻了3000多塊瓦添上。至今,學校屋檐上還飄著當年塑膠紙的殘跡。
三個兒子讀完國中都打工
百名貧困兒童免費入了學
沿河縣沿廠國小教師彭旭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晏祖福老師對她的恩情。
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這裡經濟落後,村民們的文化素質低,重男輕女思想相當嚴重。彭旭唯讀一個學期她媽媽就不讓她讀了,只送哥哥讀書。可憐巴巴的彭旭跟著哥哥來到學校,被她媽媽拉了回去。晏祖福上門對她媽媽說:“男娃女娃都一樣,讓她讀吧,她的費用我全免了。”晏祖福對彭旭就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彭旭回憶說,她小時候經常生病,家裡窮得連打針買藥的錢都沒有,是晏老師背我去打針治病。晏祖福一直把彭旭送到國小畢業。後來,當彭旭考上師範學校的時候,她母親已去世幾年了,晏祖福還到學校去看望她,給了她50元錢,當時,晏祖福的民辦報酬才150元。
彭旭淚眼漣漣地說:“我的第一支水筆是晏老師買的,我在師範讀書第一個去看望我的親人是晏老師……晏老師不是我的父母勝似我的父母!”
現在,彭旭在晏老師潛移默化影響下,愛護自己的學生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
白石鄉符家灣村山岔組符治清有4個小孩讀書,他妻子經常生病,家庭十分貧困,晏祖福免了兩個孩子的全部費用。在晏祖福20多年的民辦教師生涯中,凡是有三四個小孩讀書的人家,他通常都要免一到兩個的費用,對貧困女童一律免費入學。這樣,在這貧困的革命山區,女童入學率大大提高了。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有2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了晏老師的資助,他的學生有10多個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但至今原生產隊還欠他700斤糧食、30元工資。
沙子坡鎮教育辦公室原主任任明凱高度評價晏祖福對工作認真負責,連鄰近沿河縣的許多學生都爭著到他的學校讀書。他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學期晏祖福到鎮裡取書,用一個大布袋提著錢來,倒出來大多是捏上汗的零角錢和一分兩分硬幣,任明凱整整清數了一個早晨。就是這樣的零鈔,有的還是晏祖福自籌的。
對家庭貧困的孩子,晏祖福總是勒緊褲帶,儘自己的最大能力讓他們不失學。然而,他卻愧對自己的孩子。1994年,大兒子晏湖國中畢業考上高中,孩子想讀書,跪求父親說:“爹,送我讀高中吧。”
晏祖福何嘗不想送孩子讀書呢,“娃,爸對……不起你啊!你看……我們這個家,爸沒……有辦法啊!”他對兒子說的時候,是哽咽了幾次才說出來的。
晏祖福的三個兒子都很懂事,讀書也用功,但是,晏祖福為了修建學校,頭上頂著10000多元外債,他哪有能力送孩子們讀高中考大學?三個兒子都唯讀完國中畢業就回家務農了。晏祖福開玩笑地說現在全部上“廣州大學”(打工)了。旁人從表面上根本就看不出晏祖福是一個痛苦之人,因為,他哪怕有天大的困難,他都不會把痛苦掛在臉上。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也正是因為這種樂觀精神,他忍受著幾十年的辛酸與苦辣。
27年“船工”背著學生過河
32年“剪頭匠”義務為學生理髮
芭蕉國小門前有一條20多米寬的小河,左右有三條小溪。每到洪水泛濫的季節,小溪漲水、河面上波濤洶湧。曾經有七八名社員、學生被洪水沖走喪生。在芭蕉國小長達27年時間裡,只要遇到下雨天,晏祖福時刻繃緊一根弦,幾乎沒睡一個安穩覺。
記得晏祖福剛任民辦教師不久的1974年盛夏的一個晚上,瓢潑似的大雨下個不停,天剛蒙蒙亮,晏祖福早早地來到河邊,但孩子們連一個影子也沒有。晏祖福正在納悶,一位早起的社員對他說:“晏老師,你不要等了,以前,只要下雨都不上課。”
“這怎么行呢?要是一年下幾個月的雨,就幾個月不上課,教學任務怎么完成?”晏祖福連忙拿起鐵錘,向那用汽車鋼圈做成的信號鍾使勁敲去,清脆的鐘聲在山谷迴蕩。
10多分鐘後,河對面傳來了“晏老師,晏老師”的喊聲,晏祖福飛快地跑到河邊,只見學生們陸陸續續來到了河邊,河水雖不大,但對八九歲的孩子們來說,卻是望河生畏。晏祖福挽起褲腿,跳進水裡,一個、兩個、三個……把學生背了過來。校園裡傳令社員們驚喜的讀書聲。從此,晏祖福為了不讓孩子們過河趟水,幾十年如一日,每天來回幾趟地背著學生過河。
1995年,沙子坡鎮涼水中心完小舉辦“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精心地準備節目。然而天公不作美,5月29日、30日連續下了兩天的大雨,到6月1日,雨雖然停了,但洪水像一條黃龍在小河裡翻滾,讓人不寒而粟。
河對面的孩子們焦急地呼喊:“晏老師,怎么辦呀?晏老師,怎么辦呀?”
晏祖福心裡也著急啊,孩子們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個多月的節目,如果不能得到展示,豈不掃興嗎?
“孩子們,不要慌,老師會想辦法的。”
晏祖福一邊安慰學生,一邊焦急地等待河水消退。兩岸聚集了許多學生家長。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河水只有齊胸深了。這時,晏祖福等不及了,他小心翼翼地下了水,試探著向對岸移動。岸上的家長們不停地呼喚:“晏老師,小心啊……!”
一個、兩個、十個……他用雙手硬將學生舉趟過河。當背到最後一個叫晏祖彩的女生時,晏祖福已是氣喘吁吁,身上已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河水。岸上的學生、家長懸著心希望最後一個孩子安全過河。然而,不幸的險情還是發生了,當晏祖福舉著孩子移到河中心時,他一腳踩空跪了下去,洪水淹過了他的頭頂,孩子嚇得驚叫。岸上的人們看到晏祖福的頭時隱時現,焦急地呼喚:“晏老師!晏老師!”晏祖福從小生長在河邊,練就了一身好水性,河水把他沖走了10多米遠,但他使出渾身力氣緊緊抓住孩子的雙腳,掙扎著站了起來,艱難地一點一點地向岸上移動,終於把孩子送上了岸,岸上的人們心裡懸著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而他卻癱在地上好久動彈不得。
在芭蕉國小27年的教書生涯中,晏祖福就像一隻默默的渡船,不知疲倦背學生過河,他到底背多少學生已無法統計,但在他手裡沒有一名學生發生意外。
晏祖福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勝過自己的孩子。這裡實在太偏僻,太落後。學生頭髮長了,大多是家長一刀剃個光頭。如果要理髮,得到30多里的鎮上去。
晏祖福想,要是我學會了理髮,那不是可以減少孩子們許多長途跋涉之苦?說乾就乾,1974年4月,他從集鎮買來了推剪、剪刀、梳子,拿自己的孩子當試驗品,開始對學生義務理髮,從沒間斷。到現在,32年光陰似箭,他為學生及其家長義務理髮達10000多人次。當地民眾親切稱呼他“山村剪頭匠”。
2001年,晏祖福服從組織調動,離開了他心愛的播下心血和汗水的芭蕉國小。但無論他走到哪裡,理髮工具隨身帶,艱苦辦學的思想沒有變。剛到紅星國小時,晏祖福看到教室是泥土地面,灰塵瀰漫,於是學校打緊開支,自己出資50元建了水泥地。他還向貧困生捐助100元,為少數困難學生墊付書雜費1000多元。他走到哪裡,哪裡的學校就變了樣,但至今唯一沒變的是他家27平方米的住房,一家12口人四代同堂居住在一起,由於實在沒法居住,三個兒子、兩個媳婦都外出打工去了,他96歲高齡的母親只好寄宿在鄰居家的敞屋裡。
新春佳節,萬家團聚,然而,晏祖福一家卻在為住宿發愁,只好用兩張花膠子將堂屋、樓上一分為二,搭起地鋪勉強將就。
如今,年過半百,略顯佝僂的晏祖福因曾經不分白天黑夜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過河趟水導致風濕病的發生,時時腰酸腿痛,四肢發麻,但是,他仍任老任怨、兢兢業業地從事教學工作,他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孩子們打工多掙點錢,好好地乾一番事業,爭取讓母親在有生之年住進自己的新房。同時,他希望曾經耕耘過芭蕉國小辦得更加輝煌,培養更多的孩子,培養出更多能吃苦耐勞的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