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母剪髮待賓

寫晉代陶侃對母親十分孝順,他的母親也以信義嚴格要求他發奮上進。一次來了客人,因家裡貧困,無錢購物招待。陶母就剪掉自己的頭髮賣錢待賓,給兒子作了榜樣。後來陶侃果然成名。這部戲,比較多地宣揚了封建的義夫節婦,孝子賢孫等倫理道德。

簡介

《剪髮待賓》,全名《陶賢母剪髮待賓》。

淵源

剪髮待賓 ——偉大的母親陶母湛氏。
陶公少有志氣,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仆甚多。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銼諸薦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嘆其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許。
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相為美談。”侃乃返。逵及洛,遂稱之於羊晫、顧榮諸人,大獲美譽。
陶侃(公元259—334年),原籍都昌,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陶侃少年喪父,家境貧窮,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把兒子培養成才。在這一特定的環境裡,湛氏對陶侃管教很嚴,恩威並重,賢如孟母。她自己紡線織布,資助兒子同知名人物結交朋友。當時,同郡人范逵很有名望,被薦舉為孝廉。一次,范逵途經陶侃家投宿,車馬僕人眾多,又值冰天雪地,寒風呼嘯。陶侃家室如懸磬,一貧如洗,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母親對兒子說:“你只管在外面留住客人,我自有辦法。”湛氏的頭髮很長,一直垂到地上,只見她拿出剪子,“咔嚓”一聲,把自己的頭髮剪了下來,做成兩套假髮,拿出去變賣,換回幾斛米。她又去砍掉房屋的柱子,割下一半做柴禾,馬兒沒有草料,又把自己床鋪上的草墊子剁碎當馬料。傍晚時分,她準備好精美的飯菜,招待范逵以及眾仆一干人,並把馬兒餵得飽飽的。
陶侃長大成人,在縣裡當一小吏。有一次,將公家分的魚托人帶回家孝敬母親。陶母絲紋未動,將原物封好退回,並寫信責備兒子,要他為官應廉潔自好,不要公私不分。她在信中告誡兒子說:“你這樣用公物取悅於我,反而增添了我的憂慮。”陶侃一生為官清廉,功勳卓著,與這位偉大的母親湛氏的教誨是分不開的。
《中華成語典故辭海》里記載“剪髮待賓” 這一典故,傳至今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元代後期雜劇作家秦簡夫把這一故事編寫成劇本,宣傳陶母湛氏這一母親的偉大光輝形象,使華夏兒女人所皆知。
無論是古代母親,還是現代母親,她們都始終堅定不移地用自己的心血孕育著自己兒女的成長,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而從來不知疲倦,不需回報,這就是母親,偉大的母親!

成語

剪髮待賓是個成語故事,說的是東晉陶侃的母親把自己頭髮剪了,拿到市場上換來酒菜招待陶的朋友。
簡體解釋:待:招待。原指晉代大詩人陶侃的母親將頭髮剪下來賣掉,以招待客人。比喻真心實意地招待客人。
很多年來,一直有一個疑問,那時的人買頭髮乾什麼?查閱資料才知,因為有人要戴假髮!
一是《周禮》:“追師掌玉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等。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喪紀。共等經,亦如之。”這裡所謂的“副、編、次”其實是三種不同發智的式樣。“副”者純粹為假髻,再配以玉石置於頭上;“編”者是以假髻覆蓋在真發之上;“次”者是以假髮和真發混合編為髮髻。
二是《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髢”,音dí,古同“鬄”,假髮。這句古詩讚美了稠密而黑的頭髮有如雲彩,擁有這樣一頭美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髮髻了。原來,中國在幾千年前就戴假髮了!

作者

秦簡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及生平事跡均不詳。僅知他在元至順(元文宗年號)時在大都就已有文名。後來寓居杭州,是一位從北方去南方的雜劇作家。所作雜劇五種。現存《破家子弟》、《趙禮讓肥》、《剪髮待賓》三種。

連結

《晉陶母剪髮待賓》 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