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青銅器
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青銅器。原有一些見諸著錄及傳世的器物,又有山西侯馬新田故城一帶墓葬的出土物及東南陶窯遺址中所出的製造青銅器的陶范等重要考古發現,從而揭示了春秋時期晉國青銅器的發展概況。宋代著錄中有晉姜鼎一件,器主是晉文侯的夫人晉姜,作於晉昭侯在位時期(公元前745~前740)。
晉國青銅器
正文
此鼎附耳、淺腹、折沿,腹飾波曲紋,是典型的春秋初期的風格。侯馬上馬村13號墓是出土青銅器的重要墓葬,共出器物180多件,組合為鼎、鬲、甗、敦、簠、、方壺、鑒、盤、匜等,並有編鐘及石質的編磬以及戈、矛等武器。其容器的組成,同洛陽中州路第二期的青銅器墓相近似。鼎有 7件,形制不同,但皆附耳。敦為環鈕,有三小足。有對稱的兩個環耳。這些特點均與中州路二期類同。9 件編鐘已是鈕鐘形式,是鈕鍾中相當早的一例。兩件鼎作者為徐王之子庚兒,據徐器序列其時代當為春秋中期偏晚,因此上馬村13號墓應為春秋中、晚期之交的墓葬。侯馬窯址出土陶范多達 3萬餘塊,其中可辨器形者有1000塊以上,可以配套的有 100多件,是研究晉國青銅器器類、風格和工藝的重要材料。其中屬於早期的陶范紋飾較簡素,以平面的蟠螭紋、綯紋為主,與晉公上細密的平面蟠螭紋正相合。晉公作於公元前 537年,代表了春秋晚期的風格。晚期的陶范多有浮雕狀紋飾,有的非常複雜富麗,與相傳出土於河南輝縣的一對趙孟壺和一對智君子鑒上的紋飾風格相同。趙孟壺銘文記與吳王會於黃池,事在公元前 482年。智君子鑒上的浮雕狀紋飾比趙孟壺更為發達,時代當更晚,銘文中的“智君子”可能就是公元前 453年被韓、趙、魏所滅的智氏末一代智瑤。因此,這種浮雕狀紋飾當起於公元前 500年左右的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前期。晉國青銅器鑄作工藝在春秋列國中居有領先地位,侯馬出土的陶范上的嵌錯圖象和浮雕狀紋飾,顯示了晉國青銅器鑄作工藝的先進。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