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巧妙利用時間的分解與組合,以日記體形式,通過對一樁疑案的追蹤、一段愛情的回顧,記錄了主人公——法國青年雅克對英國一座迷宮般城市的探索、反抗與追憶。作品段落布局匠心獨運,極富形式感與象徵性;作品呈現的跌宕懸念、異國情調、宗教隱喻等,又使其不同於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無情節、無主要人物”的新小說派小說。該作曾獲得法國費內翁文學獎(1957)。
作品目錄
譯本序 | 第二章前兆 | 第四章姐妹倆 |
第一章進城 | 第三章“車禍” | 第五章永別 |
作品鑑賞
《時情化憶》處處布下象徵的陷阱,隱喻暗示,寓意極深。舊教堂彩繪玻璃上的該隱誅弟的故事表明了該隱在人類的創世之初就創造了城邦,由這個兇犯締造的城邦隱伏著殺機;博物館掛毯上的忒修斯的故事揭示古雅典是一切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主人公又從新聞劇院放映的風光片裡看到羅馬帝國的盛衰,羅馬帝國這個觀念籠罩著布勒斯頓城;古希臘雅典時代的強大和羅馬帝國的強盛像一道道回聲從歷史遙遠的深處向現在的布勒斯頓城迴蕩來。布勒斯頓城——古稱“戰爭之城”——與該隱、古雅典、古羅馬、克里特島等都有歷史文化上的血緣關係。城市象徵著兇殺、暴力和戰爭。城市之所以扼殺人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雖然布勒斯頓城是作者虛構的城市,但它卻代表著現代城市,敘述者說:“我知道布勒斯頓不是唯一的此類城市,曼徹斯特或利茲,紐卡斯爾或設菲爾德、利物浦等城市似乎也都有一個新建的、有趣的教堂,大概還有那些美國城市——匹茲堡或底特律等都可能對我產生同樣的影響,但我感到布勒斯頓,它集中體現了這些城市的特點,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類城市中,它的魔法最陰險、最厲害。”這句話說明“城壓人”是現代城市的普遍現象,不僅僅在英國,美國,甚至全世界的都市都存在這個現象,布托試圖通過藝術創作認識現代資本主義城市的實質,認識西方文明的衰敗。在布勒斯頓城,教堂和博物館象徵著傳統文化,新建百貨大樓象徵商業經濟,市政大樓象徵著政治權力,在這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社會集合體中,人生存在一個“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惡劣環境之中,人與城的對立實際上也是人與物、人與環境的對立。戈爾德曼認為“新小說是有深度的現實主義創作,因為它創造了一種與馬克思、盧卡契指出的社會現象——物化現象相一致的文學形式”。羅伯一格里耶也說過:“新小說關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處境。”《時情化憶》採取象徵的方式,通過對城市的探索,觸及人與環境這一課題,更具有進步意義的是,小說中的人物面對強大的環境不甘沉淪,敢於反抗,像忒修斯那樣不屈不撓地探索,努力從困境中掙脫,爭得自由,這種人生態度值得倡導。
作者簡介
米歇爾·布托(1926—)是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人物,以具有“百科全書式的新小說技巧”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