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日獨酌
桃花不解飲,向我如情親。
迎風更低昂,狂殺對酒人。
桃無十日花,人無百歲身。
竟須醒復醉,不負花上春。
作品鑑賞
《春日獨酌》是北宋詩人郭祥正寫的組詩,這是其中第一首。郭祥正早年即得梅堯臣賞識,梅堯臣說他“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並寫作《採石月》一詩贈他。他的這兩首詩就很像李白。李白《月下獨酌》中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此詩一開頭使說“桃花不解飲,”與李白的構思基本相同,從中也點明“獨酌”。但它更寫了桃花的“迎風低昂”、“向我情親”,傳出桃花神態。李白《對酒》詩中有“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意亦與此相似。下接“桃無”二句,亦李白“昨日朱顏子,今日白髮催”之意,而古樸自然,近似樂府。“竟須醒復醉,不負花上春”,和李白寫的《春日獨酌》中“長醉歌芳菲”的意思相似,其中也表現了對美好春光的愛惜。
這首詩如題所示,寫的是“春日獨酌”。春天是“可愛”的季節,而“獨酌”則容易變得孤單、淒清,這是一個矛盾。這是他的時代、生活的曲折反映。他留戀地感嘆“春光一何急”(組詩第十首中詩句),但只能用“醉倒落花畔”來“不負花上春”,這又是一個矛盾,這也是他的時代、生活與思想的反映。作者生活在北宋的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元祐(1086-1094)時期,他贊成王安石“新政”,並且親自參與過章惇“開梅山”的工作。這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稱讚。但在當時,在“熙寧派”與“元祐派”兩派之間,他卻很難自處。由於支持王安石,他被王安石的反對者百般誣衊,從宋人筆記中看,有人說他阿諛王安石,而王安石“恥為小人所薦,因極口陳其無行”;也有人造出蘇軾譏嘲他的話。由此推論,他當時所受到的排擠、輕蔑是很多的。但在元豐(1078-1085)末年章惇執政之時,他反被下獄,直到1086年(元祐元年)才放歸(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可能是由於他也曾“刺新法之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而也不為章惇一派所喜。因此,他以“濁酒澆我腸,免使新愁入”(第十首),便是可以理解的。詩中形象是春日的“霽景”,是無限愛惜春光的人。其人其詩,“豪邁縱橫。頗有不肯跼縮溝猶之態”(清人朱珪《青山集序》)。這種豪放不羈,與消極避世者不同。
郭祥正在當時,不僅得到梅堯臣的賞識,也受到王安石、蘇軾的推重。王安石在南京鐘山時邀他前往“臥看山”,“伴我閒”,把他的詩寫在自家屏風上。蘇軾被貶謫惠州及自惠州放歸時,郭祥正兩次給他寄詩,蘇軾也寫有和詩;蘇軾還在郭家壁上醉畫竹石。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尊重,是很感人的。但一些小人因黨爭而造作流言蜚語;而後來修《宋史》的人、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人,也不能深辨是非,說他在兩派間“忽離忽合”,視他為“小人”,使郭祥正被誣了九百多年。
作者簡介
郭祥正,北宋詩人,字功父,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曾中進士。熙寧年間(1068-1077)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後為王安石所不滿,以殿中丞致仕。元豐年間(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詩名,為梅堯臣所賞識。其詩頗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為王安石所稱賞。有《青山集》及其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