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日漫興
( 一)
正欲相邀社中客,酒家不肯當春衣。
( 二)
草芽半吐參差碧,花葉初開淺淡紅。
安得黃金高北斗,盡輸青帝買東風。
(三)
二月黃鸝滿樹飛,歌喉宛轉世間稀。
謝公雖有東山妓,不及儂家金縷衣。
(四)
梁間燕子甚微眇,歲歲來過舊主人。
不似翟公門下客,交情淺薄最堪嗔。
(五)
早歲修辭擬草玄,中年探賾強知天。
爾來懶慢太無似,只有楞伽堆案前。
(六)
屈指行年岳半百,拘檢還如少小時。
可憐齪齪窶人子,爭似堂堂豪俠兒。
(七)
散才猶足擬仙才,懊惱青春白髮催。
空對玉壺連月醉,漫拈采筆記花開。
(八)
勞勞各為百年身,草草旋成一聚塵。
借問煎熬催白首,何如潦倒醉青春。
(九)
東園紅梅余幾何,西園緋桃開又多。
春光相撓不相置,醉殺花前金叵羅。
(十)
小橋映帶小池塘,垂柳垂楊凡幾行。
鶯鶯燕燕最相稱,雨雨風風總不妨。
(十一)
魏紫姚黃何似春,玉環飛燕定前身。
謫仙解賦清平調,不道宮中妒殺人。
(十二)
柳繞柴門竹繞軒,花能含笑鳥能言。
何人文似卿雲輩,試為抽毫賦小園。
作品簡析
薛蕙的這一組《春日漫興》十二首可謂是奇詩了。歷來題詠春日的詩章不少,但如此大規模地集中在一組十二首詩里,卻是僅有。這十二首詩前後勾連、各逞其趣,可謂大觀。
第一首,說下了一夜的春雨以後,滿園鮮花爭相開放。“柴扉”一詞,既點出了詩人的居住環境,又暗示著詩人並非仕途中人,也使詩歌帶上了別樣的生趣。對如此大好春光,豈能不引二三同道,飲酒賦詩、共醉春光呢?只可惜兜里沒錢,酒家又不肯典衣賒賬。語言詼諧幽默,活潑潑地寫出了詩人瀟灑自在、不為禮俗所拘的生活態度。
第二首,寫詩人對春光的珍惜。你看那沐浴在春光中的草葉花朵百般紅紫、絢爛無比。如何才能有萬斛黃金,用來向青帝(就是太昊伏羲,主萬物生髮)買下這東風呢?這首詩,進一步點出了詩人對生命的珍惜,在功名利祿(黃金)與享受生命(東風)之間,他選擇後者。
第三首,詩人選擇“歌聲”的角度來寫春光。“東山妓”用了東晉名士謝安的典故,據說謝安每次出外遊山玩水,必定要帶上歌伎,以絲竹歌喉助遊興。李白詩“謝公正要東山妓,攜手林泉處處行”。說的便是此事。而杜秋娘“金縷衣”曲,則是教人珍惜少年春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此處用“金縷衣”一語雙關:你謝安是名門大族,你自有你的“東山妓”,我本布衣,卻也有我的“金縷衣”。“儂家”二字,透出詩人無比自信和自豪的心情。聽不了絲竹管弦,我卻有最婉轉的二月鶯啼——這正是世間最珍貴的歌聲啊!
第四首,以人間世情淡薄如紙,反襯自然之可愛:我家樑上燕子,尚知年年來訪舊主人,可人呢?《史記·汲鄭列傳》載,“始翟公我廷尉,賓客聞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你看,這有知有靈的人類,竟比梁間燕子更加勢利!
第五首,寫自己一生變化。早年的自己醉心文辭,一心想趕上揚雄(“草玄”亭就是揚雄居住的地方):人到中年強知天命,總想探求生之奧秘,現在的自己呢?似乎什麼也不想了,只剩下滿桌的《楞伽經》。隨著年歲的增長,意氣卻漸漸消磨,這首詩看來輕鬆散漫,卻隱含著深深的悲哀。
而到了第六首,詩人的感情則顯得有些憤憤不平和無奈了。屈指一數,已近天命之年,可是拘束侷促卻還一如少年時候。畢竟是那低賤貧窮的出身,又怎能和出身富貴的“豪俠兒”相提並論呢?
第七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秦觀《淮海集·人才》里把天下人才分為成才、奇才、散才、不才四類,散才指的是那些無功也無過的人。當然,薛蕙這只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散才猶足擬仙才”,他對自己的才能還是比較自信的。只可惜青春催人老,現在自己一事無成,只好向那壺邊圖取一醉,五彩之筆也只好記敘庭前花開花落了。
第八首承第七首,但頹喪的意緒更加明顯:人生百年,只不過如塵沙散聚,既知如此,又何必苦苦追求建功立業,而催自己速老呢?倒不如潦倒一醉,醉過這青春去吧!
第九首,詩人的心情似乎好了一些:東園的紅梅謝了,西園的緋桃正開;人生或許本來就是東邊日出西邊雨。不論如何,這明媚春光還是足以令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的。
第十首,詩人的心情進一步地開朗起來了:在這小園之中,小橋、小池塘,幾株垂柳垂楊,鶯鶯燕燕們上下翻飛,點綴著嬌媚的春天。人生若有如此美景,即便是有些風雨,也不算什麼。
第十一首,詩人原先頹喪的情緒徹底平復了。魏紫姚黃本是名貴牡丹,可是它代表不了春天;飛燕玉環,似乎也已是前生注定。謫仙李白縱然會寫出傳世佳作清平調詞,卻也看不到,宮中妒忌亦可殺人!既然如此,自己還強求些什麼!
最後一首,詩人回到起首描寫小園春色的角度,說這小園之中,一切充滿生機;誰能有著司馬相如和揚雄般的如椽巨筆,揮毫題下這小園之賦呢?“小園”語意雙關,既指現實中的小園,又可以指庾信自傷身世的《小園賦》。
這十二首詩,既可獨立成章,又能連綴成篇。其中有明媚春光,有人生悲慨;有潦倒無成的憤懣無奈,也有雲淡風輕的俊朗飄逸,不愧為一篇奇作。
作者簡介
薛蕙:(1489-1539年),字采君,號西原。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內薛家巷。12歲就能詩能文,於書無所不讀。1514年(明正德九年)舉進士,授刑部主事。因諫明武宗皇帝南巡,受廷杖奪俸,引疾歸里。後復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性情耿直,明嘉靖初,朝中發生“大禮”之爭,薛蕙撰寫《為人後解》《為人後辨》等萬言書上奏,反對皇上以生父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於鎮撫司。後赦出。1539年(嘉靖十八年)病死家中。薛蕙一生著有《西原集》10卷,《補遺》1卷,《五經雜錄》、《大寧齋日錄》5卷、《老子集解》、《莊子注》、《考功集》、《約言》和《西原遺書》2卷。1630年(崇禎二年)薛蕙被追封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