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春日多雪

③彤云:濃暗的陰雲,多出現於雪前。 ⑤孤山:及下句的“六橋”,均在杭州西湖。 本篇的題目,《全元散曲》作“春日多雨”。

基本信息

宮調:中呂
曲牌:普天樂
曲名:春日多雪
作者:王仲元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中呂)普天樂
春日多雪
無一日惠風②和,常四野彤雲③布。那裡肯妝金點翠,只待要迸玉篩珠。這其間湖景陰,恰便似“江天暮”④。冷清清孤山⑤路,六橋迷雪壓模糊。瞥見遊春杜甫⑥,只疑是尋梅浩然⑦,莫不是相訪林逋⑧。

注釋譯文

注釋

①多雪:原作“多雨”,據曲文內容改。
②惠風:春日的和風。
③彤云:濃暗的陰雲,多出現於雪前。
④“江天暮”:“江天暮雪”的簡稱,為“瀟湘八景”之一,至元人時已成為習語。
⑤孤山:及下句的“六橋”,均在杭州西湖。
⑥遊春杜甫: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黃四娘家花滿蹊”一類詩句,元人即附會出“杜甫遊春”故事,且編為雜劇。
⑦尋梅浩然:元人間流傳“孟浩然踏雪尋梅”故事,亦形諸雜劇。孟浩然,唐代詩人。
⑧林逋:指觀賞梅花。林逋為北宋高士,隱居西湖孤山,植梅畜鶴,並以梅詩著名。

譯文

雖說已是春令,卻從不見和煦的春風,但只見四周天空中濃暗的陰雲低壓。老天爺並不肯妝點出明媚的春景,只一味地把雪片雪珠噴灑。這段時期西湖陰陰沉沉,就好像《江天暮雪》的瀟湘圖畫。孤山路上冷清清的,六橋上堆滿積雪,迷漾漾難以明察。乍望見出來遊春的人兒,那是詩人杜甫,還是孟浩然來探賞梅花?抑或是去尋訪梅妻鶴子的林處士吧?

作品鑑賞

本篇的題目,《全元散曲》作“春日多雨”。查《樂府群珠》明鈔本,“雨”字是清楚的,其下部則漫漶模糊了。然而試讀全曲,明明白白詠的是“多雪”而非“多雨”。
首句的“惠風”,是春風的別名,昔日王羲之三月上巳與群賢畢集蘭亭,就說過:“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彤雲”可用作解釋下雪前的陰雲,《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首句是“無一日”,次句是“常四野”,“春日多雪”的題面展露無遺。三、四兩句,“妝金點翠”扣春日,“進玉篩珠”扣多雪,“金”、“翠”、“玉”、“珠”都是珠光寶氣的同類,化用得十分巧妙。五句的“湖景陰”是西湖的實景,同六句的“江天暮”情形相似,大雪天雲層像黑沉沉的鉛條,確有“暮”的錯覺。妙在“江天暮”本身還隱藏著一個歇後語“雪”字,“江天暮雪”是《瀟湘八景》的一幅畫名,元人無不耳熟能詳。這兩句不僅再度關合“多雪”,而且表示出了西湖這反常的春日仍帶有圖畫的意味,轉出了以下兩句實景的具體描繪。春間多雪,不僅寒意襲人,一路的積雪也使行人望而卻步,造成了“孤山路”的“冷清清”;而六橋依次拱起於蘇堤之上,平日頗為醒目,此時卻“迷”了起來,作品解釋得很清楚,這正是因為“雪壓模糊”的緣故。“孤山”、“六橋”,一向是賞春的好去處,曲子特意鋪寫這兩處,又回應了題面的“春日”。小令至此猶不滿足,又抓住冷清清路上的一名遊人,連用了“遊春杜甫”、“尋梅浩然”、“相訪林逋”的三組比擬。這三者都是元人流行的傳說和習語,如馬致遠《一枝花·春情》:“本待學煮海張生,生扭做遊春杜甫。”《撥不斷》:“孟襄陽,興何狂,凍騎驢灞陵橋上,便縱有些梅花入夢香……”楊朝英《水仙子》:“雪晴天地一冰壺,競往西湖探老逋。”“探老逋”的目的也是為了乘雪賞梅。“遊春杜甫”變成了“尋梅浩然”,郊野踏青改作了“相訪林逋”,“春日”、“多雪”的兩面就都反映出來了。這種種明言及暗示的扣題手法,充分體現了元散曲文人追求新巧的習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