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山夜月
春山多勝事 ,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 ,樓台深翠微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春山:一作“春來”。
⑵掬(jū):雙手捧起。《禮記·曲禮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⑶鳴鐘:一作“鐘鳴”。
⑷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處,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內史春日游山》詩云:“遊客值春暉,金鞍上翠微。”
白話譯文
春山美景好不勝收,令人賞玩徹夜忘歸。
捧起山泉,月影閃爍在手間;撥弄樹枝,香氣滲透著衣衫。
遊興頓起,不會在乎路途的遠近;想要離去,總難捨下花草的深情。
翹首南望,鐘聲悠揚,翠微深處,樓台掩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五。詩的開頭二句點出: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自己遊春只顧迷戀玩賞,天黑了,竟然忘了歸去。這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描述。一、二句之間,有因果關係,“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而“勝事”又是全詩發脈的地方。從通篇著眼,如果不能在接著展開的三、四句中將“勝事”寫得使人心嚮往之,那么,其餘寫“賞玩忘歸”的筆墨,勢將成為架空之論。
在這吃緊處,詩人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此處描寫堪稱恰到好處:第一,從結構上來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筆筆緊扣,自然圓到。一、二句波紋初起,至這兩句形成高潮,以下寫賞玩忘歸的五、六兩句便是從這裡盪開去的波紋。第二,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足以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第三,“掬水”句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句寫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藝術形象虛實結合,字句安排上下對舉,使人倍覺意境鮮明,妙趣橫生。第四,精於鍊字。“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是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興所適,根本不去計算路程的遠近。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懷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就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這兩句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又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台埋下伏筆。
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他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台隱現在一處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示的雖是遠景,但仍然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並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正好遙相呼應。
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掬水”、“弄花”一聯,恐是偶然道著。先得一句,又湊一句,乃成全篇。於六句緩慢之中,安頓此聯,亦作家也。
《唐詩成法》:結亦有餘味。二聯俗中傳誦已久,故錄之。
《瀛奎律髓匯評》:查慎行:三、四句法雖工,終屬小巧。紀昀:五、六頗有新味,好於三、四。無名氏(甲):晚唐非無佳句,但看過杜詩,便覺纖細不足為耳。許印芳:小家詩多如此,其弊至於有句無聯,有聯無篇。大家則運以精思,行以浩氣,分之則句句精妙,合之則一氣渾成,有篇有句,斯為上乘。學者當以大家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唐詩合選詳解》:“掬水”二句,逸興幽情,結成妙想,成妙句。
作者簡介
於良史,唐代詩人。曾為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從事,官至侍御史。約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前後在世。其詩選入《中興間氣集》。《全唐詩》存其詩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