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風 ,春寒未了怯園公 。
海棠不惜胭脂色 ,獨立濛濛細雨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嶽陽市,洞庭湖畔。
2.未了:未盡。園公:作者借居小園,自號園公。
3.胭脂色:紅色,此處以胭脂喻海棠花的顏色。
白話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颳風,料峭春寒還未結束,讓人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之中。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建炎三年(1129年)。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捲江北之際。詩人被迫避亂於岳州,借住於郡守王接後園的君子亭,自號“園公”。是年春二月,詩人看到園中獨立於春寒細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興,推人及花,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聯繫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淒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怯園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又怯花發遭雨打。
儘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宋祁詞《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海棠經雨打風吹,像濕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花木不會有什麼情感,有情的只是詩人,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致,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題為“春寒”,實詠海棠。北宋蘇軾有《海棠》詩云:“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開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繫到“靖康之難”後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宋元明清詩詞鑑賞》:詩言“不惜胭脂色”,是怯寒怕雨的“園公”有所不知,亦正意反說也。一位淡施脂粉的美女站在細雨之中,全然不顧、根本不覺風雨的存在,容易給人心事重重的印象。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屬河南)。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杜甫,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