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米倉山

春來米倉山

《春來米倉山》收錄了20多年來,隴南以及甘肅老中青作家、記者采寫的關於全國林業勞模、原行署副巡視員、地區林業處長劉尚文的文學作品和通訊報導。作家們通過大量的事實和細膩的筆觸藝術地再現了一個真實的、為人民辦實事的人民公僕劉尚文形象。

內容簡介

《春來米倉山》的內容,讓讀者領略了焦裕祿式的人民公僕劉尚文的風采。劉尚文40年如一日,帶領民眾植樹造林,綠化荒山18萬畝,改善了惡劣的生態環境,業績驚人。他起步的地方,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米倉山。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輯 心繫米倉
電視片:今日中國西北角(解說詞)
米倉情
綠染米倉山
全心全意為人民造福
他們在播撒綠蔭
米倉綠樹
唱給劉尚文的歌
永恆的豐碑
播種富庶托起綠雲
播一片綠色送給你
第二輯 踏遍青山
情溢米倉山
綠色情緣
春遊五鳳山
情系米倉山
綠色豐碑
米倉山故事
葳蕤米倉山
米倉山神話
秋醉米倉山
綠的豐碑
米倉山作證
生態之旅
生命常青
第三輯 魂鑄豐碑
拼將綠魂鑄豐碑
為米倉山披綠掛霧
一片丹心照米倉
心儀米倉山
滿目青山
米倉山遊記
北路行散記
米倉情韻
米倉山尋夢
痴心不改林業志
走筆米倉山
踏遍青山人未老
豐碑,在這裡落成
第四輯 古韻米倉
讀《春來米倉山》有感
詩七首
參觀米倉山林帶書感
七古·詩詞三首
贊劉公
米倉山即事
米倉山風光
詩一首
過米倉山
參觀米倉山長防工程
詩頌米倉山
詩三首
游米蒼山林帶有感
參觀米倉山林帶
游米倉山人造林帶有感
與遐年諸友登山游
贈劉尚文先生(外一首)
公僕頌
武都雲霧山賦
第五輯 詩意米倉
山高人為峰
贊劉公
一個人的米倉山
大愛米倉
放歌米倉山
夢的綠洲
米倉山·老人
行走米倉山
青山不老
附:致北峪河流域內鄉(鎮)村社幹部民眾護林員的一封信
讓生命在綠色中延伸
後記
阿!米倉山——歌詞

後記

趙殷
在《春來米倉山》的編輯過程中,通讀了20多年來隴南以及甘肅老中青作家、記者采寫的文學作品,從這些感人的作品中了解到,曾經擔任武都縣北峪河管理處處長、縣林業局局長,隴南地區林業局局長、地區副巡視員的劉尚文先生,是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米倉山植樹造林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他動員各界力量並帶領米倉山人民,在荒山植樹造林幾十年,讓昔日的禿嶺變成綠林,徹底改變了米倉山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這位20世紀的全國植樹造林勞模,雖然已退休15年,但他的感情和注意力仍然放在米倉山森林的看護和護林員的生活關照上面,在時間跨越40年後,他在植樹造林中凝結的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仍然具有時代意義,他真誠做人,踏實做事的作風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2010年年底,我有幸隨劉尚文先生到米倉山去慰問護林員,先生對米倉山森林的愛護,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震撼。
20世紀60年代曾在大鹿院國小任教的李正榮老師說:“沒有劉尚文就沒有米倉山上的樹,米倉山上的樹名字都叫劉尚文!”要說李老師的話激情,那實在是誤會。只有在暴雨、土石流及光禿禿的米倉山艱難生活過的人都清楚,在米倉山每栽活一棵樹,都是人與大自然的殘酷鬥爭。劉尚文率領的植樹人數次地輸給荒蕪之後,光禿醜陋的米倉山終於綠了,北峪河上游的人們終於有了柴火可以做飯,有了濕潤的土地可以播種,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米倉山植樹造林隊伍,是個以劉尚文為首的千餘人的群體,米倉山上的每一棵樹都同樣刻印著他們的名字。他們中有的已離開人世,有的年近古稀,活著的仍然風雨無阻地往返於大山守護著森林,尤其是80位護林員,他們三天走爛一雙鞋,幾乎沒有報酬,卻從不肯放棄守護綠蔭。李家廟村守護了38年森林的護林員李仁義老人說:“樹把米倉山人的窮根剜了。” 我們沒有理由不記住這些英雄們的名字,隴南市區每一個生活在北峪河畔的人,無論是幹部,還是民眾,是這些無名英雄們年復一年地守護著我們的安危,是他們站在高地給我們以安寧。
我想敘述一段經歷。2011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劉尚文因腿疾去北京治療,他從北京給原市林業局紀檢書記王和風打來長途電話,在電話里列出一長串米倉山護林員的名單,希望王和風替他到米倉山給護林員送去中秋月餅,上鋪底下村的護林員楊山泉要出嫁女兒。他叮囑王和風一定要替他送去份子錢和祝福!於是,王和風按他的要求買了幾大箱岷縣點心和幾十斤橘子,約我和陳明一起去米倉山。
需要說明的是,王和風、張敬德、牛寶華等也是植樹造林隊伍中重要的成員。雖然王和風已調離市林業局,但20多年來,不管劉尚文上山看望護林員,還是處理森林盜伐事宜,他們幾個人都在鞍前馬後地做準備工作,給護林員買禮品,找車,給大家買路上吃的乾糧,跟山上的護林員聯繫,陪同採訪人員上山進村了解情況,長此以往成了米倉山人的貼心人,不知不覺又成為米倉山林區的編外護林員。
到米倉山三岔路口張文德的小商店門前,天落起了細雨,這種天氣到下鋪底下村,顯然行進艱難。下鋪底下村在半坡上,尚可前去,可趙家河村、朱家溝村兩個自然村均坐落在深溝之中,此時濃霧在深溝繚繞,像一片龐大的虛空。王和風只好按劉尚文列出的名單:楊招順、張文華、楊鎖琴、張小紅等等,將十幾包點心放在張文德的店裡,請他天晴之後代勞捎給這幾位護林員。張文德接過給自己的兩包點心指著櫥櫃說:“每年都送,你看看,我的店裡也在賣點心,明年給我別送了?”王和風說:“那可是劉處長的一片心意啊!”
立秋十幾天時間,樹葉被時光抹去綠油油的光亮,風給米倉山渡了一層涼涼的秋意。林中雨霧茫茫,去魚龍鄉的路面泥濘難行。至山前,看見半坡一頂藍色帳篷,風中飄飄蕩蕩的彩色布條是護林員楊山泉出嫁女兒的喜慶場面。這個僅有一戶人家的村子叫松埡,屬上鋪底下村,崖前僅有楊山泉一家人的瓦房和隨崖壁挖鑿的老窯洞。
返回小路去魚龍村,雨霧籠罩得山野模糊,頭頂飄落的是秋霧還是雨水,已難以分辨,每塊坡地都有挖洋芋的人,沿途安靜得只聽見風在山中無所顧忌地呼嘯。至魚龍村焦家眼自然村,村民說成玉貴兩口子一大早就到坡上挖洋芋去了。王和風要將點心送到地里去,而此時,一腳踩下去,腳抬起來看不到鞋子,只看到一堆泥。一步步挪至山腳,見成玉貴頭頂雨花迎面下山。這兩包點心送到成玉貴手上,時間是下午一點半,四個半小時我們才跑了55公里山路。成玉貴要為我們煮洋芋,這個魁梧的復員軍人走進雜亂的廚房,顯然無從下手,我們只好飢腸轆轆返回到米倉山山頂,下午兩點半吃了碗農家樂的燴麵片,轉頭往距離米倉山7公里海拔2200米的雷達站走。艱難上山,山霧濃密得如同小雨,野樹密布,路被荊棘纏繞,山花開得自由絢爛,騰空起飛的野雞,奔跑的野兔陪伴著這片靜謐之地。因樹枝葛條阻擋,車只好停在半道,水打濕了衣褲鞋子。爬到最高處才感到雷達站被群山托舉,才真正有了站在崇山峻岭中俯瞰村莊田野的高度與視野。
山頂仍然只有一家人,男人叫王材狗,是雷達站護林員,住在雷達站的老房子裡,女人耳聾,喊叫多時,也沒有聽見。我們下坡進院,院落泥濘深厚,僅四五米的距離令我們無法走進王材狗的家裡。女人見我們到來,站到崖壁前喊叫崖下挖洋芋的男人趕緊回家。聽得見男人回應的聲音,卻看不見男人在那面坡上。王和風遞給女人兩包點心,告訴她是劉處長送的。女人抬頭說:“謝謝了!”此時,男人和兒子正背著洋芋從另一條山道往上爬。等待多時,密密雨點下落。王和風站在崖邊高喊:“走了,下雨了?”男人喊:“走好,下雨了路滑。”山路陡滑,車開得極慢,我們搖下窗玻璃邊走邊朝後看,只聽見山風吹送著王材狗的喊叫聲,卻始終沒有見到他本人。
下山轉頭前往雙溝村,從山頂沿江武公路到山底,曾經的村支部書記祁滿宏接到電話提前挑選了最好的洋芋,裝上拖拉機拉到路邊站在風中等候。車剛停下,他二話沒說要給車裡裝洋芋,一口一個要給劉處長裝一袋。王和風趕緊說:“洋芋就不要了,今天來,是劉處長安排我們幾個來看看雙溝村的護林員,給大家送中秋月餅!”祁滿宏抱著一袋七八十斤重的洋芋板起臉說:“每年送,每年送。”他命令似的說:“趕緊打開車門子。”師傅打開後備箱,裡面塞得滿滿的,他放下洋芋說:“你們都過來,我來裝。”他三下五除二整理了後備箱的東西,擠進去四袋子洋芋,用力按下後備箱才肯讓我們走。
烏雲在天空墜掛了一天,夜幕降臨時,大雨嘩嘩降落。上鋪底下村的尹新艷聽說送中秋月餅的劉爺來了,到她家的洋芋窖里挑選了四袋子洋芋,早早放在路口等待,她攔住車像與我們吵架一樣,非要打開後車廂裝洋芋,自己倒騰了多時,硬是把給她劉爺的一袋洋芋擠了進去。
這是當天見到的幾位米倉山的植樹人和他們的後代,他們和劉尚文已經不能從感情上分開,曾經共同的奮鬥經歷變成了他們的一種親情。
回到城區是夜裡10點20分,如果按劉尚文的要求逐村送月餅,挨個看望護林員,我們第二天下午都不能回家。
可以想像當年劉尚文和他的同志們在路不通,沒有車的情況下要克服了多少困難,花費了多少精力才完成如此巨大艱辛的工程。這是一項真正的惠民工程,每一位米倉山人和隴南市區人都是受益者。劉尚文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人生的理想都融入了米倉山,米倉山人已從心裡把劉尚文當成自己的親人,當成了米倉山的守護神,劉尚文已經成了米倉山的一部分。這也是我通讀這幾十篇文章和採訪米倉山的真實感受,希望人們記住這個英雄群體,他們的無私奉獻已經成長為地域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勵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精神動力,我想這也是這部書所承載的意義所在。
我受市文廣新局陳永貴局長的安排編輯這部作品集,市林業局牛寶華蒐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市水利局紀檢書記王和風做了許多的協調和聯絡工作。本書所有詩文由劉尚文先生精心篩選,在與他共同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見證了劉老先生對文字的敏銳,知識的豐富,寬厚的情懷,使我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和啟迪,我衷心地祝願劉老先生健康長壽!
2012年10月

序言

毛樹林
1993年8月,我有幸參加了地區文聯和林業處聯合召開的米倉山筆會。在武都安化鎮米倉山活動了兩天,作家代表受到鄉親們的熱情接待,讓我們感受到了米倉山人剛剛從貧困中脫離出來的喜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多的聽到了老鄉們講述林業處長劉尚文在米倉山植樹造林的事跡,後來讀到張董家老師、夏青老師寫的劉尚文帶領幹部民眾把荒山變綠洲的文章,劉尚文的名字才真正變得熟悉起來。
2001年,我調入地區文聯工作,經常遇到劉尚文和老伴在白龍江邊散步,見面打個招呼,問候一下身體狀況,從他和善的面容中分明覺得劉尚文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近兩三年來經常有緣和劉老一起聚聚,通過不斷的接觸,除劉尚文和老伴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感情讓人感慨外,對劉尚文的內心世界和人生境界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我還翻閱了大量劉尚文和幹部民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起植樹造林的老照片,那波瀾壯闊的激情歲月在眼前一幕幕展現。而且二十多年來,不管什麼地點什麼場合,只要談起劉尚文大家都是敬佩之情。這讓我對劉尚文肅然起敬,劉尚文真是帶有一些神奇傳說的人?懷著這種想法,我在周末去了幾次米倉山。
在米倉山,不管從那個角度,都可看到山與山相連的森林和一座座生機盎然的村莊。走過一個一個村莊,聽鄉親們給我講了好多故事。步底下村張文德老人說:“米倉山遍地紅土,糧食產量非常低,劉處長來到山上,跟社員一樣,下地耕種,背糞鋤苗,並教大家嘗試深挖地,使米倉山的糧食產量從60公斤增長到150多公斤。”“我的孩子考上大學,都是他出錢幫助完成的學業。”徐家塄村的張梓禮老人說。米倉山暴雨多,動輒沖走莊稼衝垮房屋。劉尚文親自上山用火槍打白雨,每次都被雨淋得像只水雞娃子。山里人眼光短,當年造林時“春天栽了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劉尚文下定了決心,蹲到村里做工作。以前米倉山人沒柴燒,他肯定還會為老百姓多乾一些實事呢!小灣村的施秀英老人說,小灣村沒水,劉爺爬遍山坡尋找水源,想辦法籌錢買水管,把山上的水接到村子裡,我們才有了水吃。朱家坪村的朱常俊老人說,米倉山人沒有柴燒,劉尚文就教大家學著改灶,從外地買風箱、拉煤解決做飯的困難;米倉山不通電,他聯繫電力局,想方設法給山上的村莊通了電。米倉山人生重病,他第一時間和在市醫院婦產科當主任的老伴聯繫找大夫、床位,給予護理和關照。焦家眼村的成玉貴說,2002年米倉山民眾自發給劉尚文立功德碑,七個鄉的民眾都爭著要把碑立在米倉山山頂,讓過路的人看,為啥沒有爭過我們焦家眼村的民眾,最後把碑立在了焦家眼村口,原因是我們魚龍鄉的1800畝林是他退休後義務栽的樹,樹長起來,惡劣的自然環境得到改善,我們有柴燒了,有飯吃了,我們要世世代代把劉尚文的恩德記住。北峪河管理局老職工王建國說,我與他素不相識,他卻為我鋪墊了一條人生的路。我失去母親,他四處找錢,給母親做棺送終,在我生活沒有著落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給我一個招工名額,才有了讓弟弟妹妹上學讀書的機會,在我最消沉的時候,多次寫信鼓勵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是我的再生父母。市水利局王和風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劉處長到米倉山栽樹,到退休十多年來,逢年過節,他一定要到米倉去看望護林員,一年都沒落下,米倉山人沒吃過元宵,他買上元宵,到老百姓家裡手把手教他們煮,他說我吃過的東西也要讓護林員們嘗一嘗!
鄉親們說的似乎都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聽了這些故事,我被感動了。由老百姓自發爭搶給健在的人樹碑立傳,在隴南還不多。米倉山之行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一次人生思索,也是身心的一次休整。劉尚文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在文縣做白馬文化調查時,一位智者告訴我,人大體可分三種:第一種人,老是認為人都欠他的,跟周圍的人大都有矛盾,他總是有怨恨、總是在責怪甚至謾罵他人;第二種人,他做事時知道,周圍還有其他人,一般不影響不干擾別人,不給人添麻煩,他基本上是與人為善,與人互惠互利,互相幫助;第三種人,把個人名利看得比較淡,在生活中克制容忍,真誠實在,總是想儘自己所能給別人做點事。第一種人往前走半步或者一步就可能變成我們常說的壞人惡人,再往前走幾步就可能成為魔鬼;第二種人可以做同事朋友合作夥伴,這種人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們每個人都主要生活在這個群體裡;第三種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助人為樂、有菩薩心腸的人,這種人不管是農民、工人、幹部、知識分子每個階層都有。這種人再往前走兩步就是雷鋒,如果是工人他就是鐵人王進喜,如果是領導他就是焦裕祿、楊善洲,如果有大智慧他就是聖人,這種人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福氣。根據智者的教誨和我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我認為劉尚文就是往前走了半步或者一步的第三種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幾乎都在複製或重複相同的人生,要比別人多走半步或者一步,就要付出十倍幾十倍的艱辛和努力。正是這多走的半步或者一步,人生的境界就會豁然開朗,明白有一種人生叫奉獻,正是這多走的半步或者一步,你就會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重。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雷鋒,每個公務員心中都有一個焦裕祿,這是我們民族能夠強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一些人由於艱難的歷程,心中的雷鋒和焦裕祿變得漸漸模糊,劉尚文心中也有一個雷鋒和一個焦裕祿,只不過是他已通過一個又一個關乎米倉山人的民生小事,把雷鋒和焦裕祿精神栽植成了一片一片的森林,同時劉尚文也不知不覺變成了米倉山的時代符號。
我通讀了文集中所有反映劉尚文在米倉山植樹造林,改變區域生態環境為主題的作品。隴南的作家有擔當有堅守,大家用事實說話,用細節展現,用真情連結,為時代和典範謳歌,一些作品細膩深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老作家孫犁說過:“作家,要忠誠於我們的時代,要忠誠於我們的人民,這樣求得作品的藝術性,反過來作用於人民。”近幾十年,尤其是災後重建的這幾年,隴南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還有許多典型事跡和典型人物就蘊藏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把更多的劉尚文通過我們的作品給予推薦和弘揚,應該把我們筆中的劉尚文變成我們人生前行的一種溫暖和動力,這是作家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如果一個又一個的劉尚文在身邊湧現,我們的明天將是多么美好。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集出版的意義,也是時代對每個人的期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