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4~18mm,翅展33~46mm。雄蛾觸角櫛齒狀,下唇須背面和尖端黑褐色。腹部背面黃色,每腹節中央有1個黑斑,兩側各有2個黑斑。前翅表面多少帶黃色,散布黑色斑點,黑點數因個體差異,各不相同。夏末出現的個體略小,前翅幾乎呈白色,翅表黑斑數目較多。卵為半球形,初產為乳白色,後變成灰黃色。
幼蟲土黃色至黑褐色,背面有灰色或灰褐色縱帶,氣門白色,密生棕黃色至黑褐色長毛,腹足土黃色。
蛹為深棕色較粗短,繭土黃色裹有較多的幼蟲脫落的體毛。
發生規律
在中國華北、東北及西南等地有發生,1年發生2~3代,食性雜,除為害玉米外,也為害豆類、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棉花等作物。為害玉米的主要為第二代幼蟲。
防治方法
誘殺成蟲當第一代成蟲發生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減少第二代的基數。
其他防治1.人工防治。摘除卵塊和尚群集為害的有蟲葉片;冬季翻耕土壤,消滅越冬蛹;在老熟幼蟲轉移時,在樹幹上束草,誘集化蛹,集葉燒毀。 2.成蟲羽化盛期用黑光燈進行誘殺。 3.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在幼蟲期用蘇雲金桿菌製劑等進行噴霧。 4.化學防治。噴施90%晶體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0%速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