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古道

星子古道

星子古道大部分已被現代公路取代,僅存的一段藏身於荒煙蔓草間,仍倔強地孤守著那段塵封的記憶,正如詩云:“草侵古道莓苔滑,花壓殘垣薜荔香。”

人文歷史

星子古道 星子古道

騎田嶺余脈在粵北一帶肆意奔騰,巍峨的山脈令人望而生畏,由河谷、盆地天然構建的山間隙道則是溝通中原與嶺南交通的絕佳之處。星子盆地正是粵北群山中的一顆明珠,大東山、簸箕山分別從東西兩側向內傾斜迂迴,呈合抱之勢,輔國水、奉化水、清江等湟水(今連江)諸源縈繞其間。早在秦漢時期,星子就是王朝統一戰爭中大兵南下的中繼站,當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漸行漸遠,由此開創的道路卻成為中原與嶺南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有兩條古道在星子穿境而過。一條由湖南臨武南下,越過湘粵邊界的茅結嶺、南天門(即順頭嶺古道)後直接星子,此即秦時所創“荊楚走廊”,亦是漢代“西京古道”的重要一段;另一條從湖南宜章南下,越過鳳頭嶺達星子,是湘粵古道的一支。兩條古道在星子匯合後直達連州,再經陸路或湟水水道可遠達徐聞、番禺等地。秦漢以降,星子古道既是震懾邊陲的兵道、傳達政令的驛途、貶官南徙的辛酸路,又是南北商品交流的要衢。星子是古道的寵兒,頻繁的過境貿易給星子提供了給養。據文獻記載,星子在宋代就已成市,古道上行人如織,商賈販夫在此停留貿易,一時商鋪林立,蔚為壯觀。可以想見,站在高處俯瞰星子,鱗次櫛比的商鋪、街道組成一幅壯麗的銀漢星空圖,星子之名或源於此。明清時期,楚地配食粵鹽,“粵鹽遍湖南,肩挑販夫益至數十萬人”,星子古道更為繁忙。

特色

星子古道 星子古道

時過境遷,星子古道已難覓全貌,尋之里中父老,乃可略知脈絡走向。路旁的村寨古堡、斷碑殘銘、涼亭古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向過往的行人述說著昔日的繁華氣象。山洲村(今屬大路邊鎮)北門樓是歷史的見證。門樓早在明代就已建成,清代多次重修。門樓及圍牆用青磚、條石築成,堅不可摧。門樓建有兩層,底層是行人往來的通道,古時每當夜幕降臨或土匪來襲時即閉此門。上層設有瞭望孔道,用以觀察敵情和打擊入侵之敵。鹹豐年間,有流寇竄至山洲堡,面對門樓、高牆無計可施,被山洲鄉勇一舉擊潰。時至今日,古堡已頹,門樓也已蒼老,而門前的古柏卻參天蔽日,似乎仍在回味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黃村是星子古堡之一,北臨荊楚古道,南濱湟水水道,為交通要衝。黃村古堡布局奇特,整體呈八卦圖狀,所有卦象均由長短不一的巷道構成,堡寨中央的兩口水井則是“八卦圖”中的陰陽魚。水井原是村中飲水之源,據說後來村民飲用此水頻頻得病,疑為風水作怪,於是將井填平。麻石鋪就的巷道經不住歲月的打磨,已變得細膩光潤,在細雨的滋潤下發散出淡淡的光。房舍沿巷道展開,青磚灰瓦掩映成趣,門楣迴廊精工雕琢,將當日的富庶、祥和盡情闡釋。古寨四周以高牆環繞,僅有朝向不同方位的四座門樓與外界相通,門樓與圍牆設有瞭望孔,以防土匪流寇的侵擾。遍覽八卦古村,傳統風水堪輿與防禦功能相得益彰,令人嘆為觀止!如今,村民已大部分遷往附近的新居,古村行人寥落,屋檐滑落的雨珠在門前的石階上低聲吟唱,偶爾闖入的遊客打破了古村的寧靜。

星子古道 星子古道

古道旁不乏富家大族,正是由於古道的暢通,他們輾轉貿易,終致巨富,而建築也成了財富與身份的象徵。黎水村(今屬大路邊鎮)的古堡式建築可謂古道旁的經典。青灰色的古堡森然矗立,足以讓流匪望而卻步。頂端的窩耳式山牆建築彰顯出嶺南特色。周圍的建築與古堡相連,遠遠望去,如同起伏的山巒。

星子古道大部分已被現代公路取代,僅存的一段藏身於荒煙蔓草間,仍倔強地孤守著那段塵封的記憶,正如詩云:“草侵古道莓苔滑,花壓殘垣薜荔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