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錫誠,筆名易言,1935年出生,漢族,山東昌樂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新華通訊社翻譯部、對外部及國內部翻譯、編輯、記者,《人民文學》文學評論組組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原黨組書記,第四屆理事會常務副主席,《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誌主編,《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俗文學學會第三屆副會長、第二屆會長,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等職。現任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神話學會理事長,山東旅京作家聯誼會會長。
作為理論家和探索者,近年在民俗文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民間文藝學學術史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其《中國原始藝術》、《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和《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等著作在理論探索、實證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均有重要的學理意義。
個人作品
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譯著:《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科學出版社1959年)、《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主要編著:《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當代女作家作品選》(上中下卷,合作編選,花城出版社1980年),《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叢書》(與馮牧、閻綱主編,20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國象徵詞典》(與王文寶主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華民俗文叢》(與宋兆麟、馬昌儀主編,20種,學苑出版社1994年),《世界民間故事精品》(上下冊,編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灶王爺的故事》(編選,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文學集》(1937~49)(主編編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年),《中國民間故事精品文庫》(與馬昌儀、高聚成主編,10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妙峰山——世紀之交的中國民俗流變》(主編,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蝙蝠叢書》(主編,文化學著作,5種,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三足烏文叢》(主編,民俗學著作,10種,學苑出版社2000—2003年),《葫蘆與象徵》(與游琪主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山嶽與象徵》(與游琪主編,商務印書館2004年),《為你驕傲——憶江曉天》(與馮立三主編,作家出版社2009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藏典》(主編,全套10本,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古吳軒出版社2010年),《吉祥中國》(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個人著作:《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獲1987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表彰獎)、《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民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全國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文藝風雲書系,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學苑出版社2009年)、《黃昏的眷戀》(散文隨筆集,“大家書系”叢書之一,長春出版社2012年1月1日)。
成就及榮譽
2007年獲中國民間文藝成就獎。
論文《民俗與國情備忘錄》獲第三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一等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