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易立競訪談錄:打量》是作者易立競在《南方人物周刊》雜誌上發表的人物訪談的合集。受訪者星光燦爛,但作者眼光獨到,以一名傑出記者的方法論,捕捉到熠熠星光背面的文藝情懷,先把人物還原成人,再寫這些人的動人之處。
圖書目錄
病人崔永元
朱軍和《藝術人生》的更年期
姜偉:不是人人都想出名
趙薇:我是新娛樂時代的實驗品
陳寶國:就這十年,混得還算可以
郝蕾:我是一個不恥笑自己選擇的人
公民姚晨
李雪健:因為沒死,就想活得更有意思
劉曉慶:我的人生波瀾壯闊
跋使“螞蟻”具有豐富的人性——易立競的採訪與寫作
後記
劉曉慶是易立競想訪問的眾多人物中的一個。
除了偶爾出現在影視劇里,劉曉慶極少進入公共視野,很多人淡忘了這個曾經備受矚目的爭議人物。找到她,啟開她的記憶,也是重溫一個逝去的時代。預約劉曉慶一年多,在西安跟訪四天,易立競歷經周折完成的人物專訪刊登在2011年11月的一期《南方人物周刊》上,《劉曉慶:我的人生波瀾壯闊》為讀者啟開一道記憶之門。那些泛著黃色的老照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敘事以及熱情直接的對話構成的話語現場讓人們再度看到劉曉慶,看到她充滿時代印跡的個人史,也重睹一個逝去的時代的繁華與沉寂。
在經歷多年的新聞實踐之後,易立競跨界式的人物訪問被廣泛關注。她於2004年加盟創刊的《南方人物周刊》,履職近八年,每年平均採訪18個人,它們先後集結在《中國導演訪談錄》、《中國演員訪談錄》,現在則集結在《打開》和《打量》里。這些人物帶有他們個人的印記,也帶有他們所在的不同時代的烙印。這些人物不管你喜不喜歡,都無法忽視他們作為公眾人物的公共性存在。
1999年11月,煙臺海難。這是出現在這個世紀之初的海難。
不久之後,易立競去煙臺,尋訪海難中的倖存者,她的尋訪之旅後來出現在她的新聞報導里。這篇報導發表在當年她供職的一份文化類周報上,這是我個人記憶最早的關於海難的報導。易立競對災難的敘事和拍攝的圖片重現了那個悲愴而恐懼的時刻。其時是她作為新聞記者開始職業生涯的時刻,作為前同事,作為多年的朋友,我成為她職業生涯和職業表現的見證者。
在那家報紙,她是活躍的,時政、經濟、文化、娛樂,諸種領域多有涉獵。
易立競生長在位於中俄邊陲的小縣城,她更多的體驗是山河之美,那裡森林茂密,湖泊清澈。90年代初,她來到京城,過著和以往相異的生活。這是雙重的生活,現實的生活和新聞世界的生活。她穿行在京城的街道,除了捕捉每天發生的即時新聞,還孤身去過河南愛滋村採訪,在那個連空氣都充滿可疑病菌的村莊裡,她和那些身染惡疾的人在一起,傾聽他們的哀苦,傾聽他們在哀苦中的期冀和幻想,她帶回了那些夾雜著方言、難以辨識的訪問錄音,把它們書寫成文。易立競遊走在她所看到的新聞現場,傾聽、觀察、記錄和表達。十二年過去,作為新聞人,她經歷多樣的歷練,職業生涯日益成熟。
……
我以為易立競的訪問也是在構建她個人化的新聞職業倫理。
即:探尋世間之真相,發掘時代之印跡;展現人生之壯闊,呈示人性之豐富。
記者通常被看作是刁鑽的,刻薄的。
記者爭勇鬥狠,這是新聞圈的常態。
就職業狀態而言,易立竟是少有的溫良者。
她的訪問很少挑釁,也很少刻薄。她傾聽和追問。她的話題形態如同寬闊的河流。
藝人與傳媒的關係,徐帆感受深切。她在接受易立競的訪問時有如下對話。
“你面對採訪很謹慎,媒體傷害過你嗎?”
“傷害過。香港也有狗仔,他有度。但是在大陸,這種東西有的時候沒度。大陸媒體有的時候語言挺惡毒的,還隨意剪接別人的語言,設計台詞,想當然的東西多。”覺得不被尊重,演藝明星跟媒體的衝突成為尋常事。
對不起的是公眾。由此兩個職業領域的聲譽被敗壞。演藝界和傳媒圈。
在媒體界,易立競是個異數。她的不同在於耐心和仁厚。
多年在演藝界的浸潤,多年演藝明星的訪問,使她掌握了太多的秘密。那些因為話語場的磁力而敞開內心的受訪者將自己最隱秘的人生體驗和盤托出。但是只要約定哪些內容不宜公開,她就會守口如瓶。誠性和遵守信託,是她的個人準則。易立競把她的個人工作風格貫徹有年,她的採訪現場更像一個舞台,從各樣的人生境界走出來的人,出現在這樣的訪談現場,在她的提問、追究中打開了自己人生經驗的秘密寶藏。
在這樣的訪談中,訪問與被訪,都將贏得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