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觀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地處海拔700米的高山上,在嶗山現有的宮、觀、廟、庵中屬地勢最高的一座道觀。整個道觀原來是一個方形院落,東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間,左配殿6間,右配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現在部分已坍塌,東面3間僅剩框架,西面3間僅存房基。院內北側還有一張石桌,是古時遺留下來的。觀院外面有3株銀杏樹,樹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徑都有1米 左右,樹齡都超過1000年。
在明道觀西南澗水的東側有一方大石 ,刻有“敕孫曇采仙藥山房”8個大字和觀音菩薩像,旁邊鐫有“天寶二年敕採藥孫曇”等字。由此處向西30米處有一塊巨石,刻有一篇60餘字的碑文,記載孫曇來嶗山採藥,因年代久遠,刻石被風化剝蝕,文字已經難以全部辨認了,所能依稀辨識的有“大唐天寶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藥孫曇以俟來命”字樣。這些刻石是孫曇的弟子們後來鐫刻的,足以證明早在1200多年前,這裡便有來嶗山採藥煉丹的方士居住過。
現存的道觀建築是清康熙年間白雲洞道士田白雲的傳人宋天成來這裡創建的。山 門右側有清宣統二年(1910)書“明道觀”3字。明道觀原建時屬於白雲洞孫不二創建的清淨派,後於乾隆中期改屬全真金山派。
明道觀後面的招風嶺上有兩處天然洞窟:一處稱“天然洞”,曾是觀里道士修煉的地 方;一處名“三真洞”,是明道觀較早的3位道長的藏骨處,也稱“三仙洞”。
相關詞條
-
明道觀
明道觀始建於唐代,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嶗山道士宋天成重建。
簡介 建築規模 道觀歷史 -
清道觀
清道觀,位於浙江寧波慈城鎮,歷史悠久,是江浙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據縣誌載,清道觀始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後廢。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道士葉...
文物保護 歷史傳說 詩歌 -
金華山道觀
金華山道觀,位於四 川 省射洪縣金華鎮的金華山前山,道觀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層疊而上,有六殿、五樓、三洞、二院、二門,結構謹嚴,布局合理,始建於南朝梁武...
道觀概況 主要景點 -
老君洞[重慶市道觀太極宮]
老君洞道觀位於重慶市南岸區黃桷椏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對茫茫重慶城,遙看斜對朝天門三角洲。是重慶主城區最大最主要的宮觀,也是重慶市的重要道觀。數百年來,每逢...
建築特色 主要事記 老君洞傳人 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
天目山遺址
天目山遺址,位於江蘇省姜堰市城區北郊,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 占地總面積3.4萬平方米。 天目山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約3100年...
歷史沿革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價值意義 保護措施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定寺塔、羑里城遺址、靈泉寺石窟、湯陰岳飛廟、安陽天寧寺塔、明福寺塔、小...)太原市晉祠|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竇大夫祠|天龍山石窟|王家峰墓群|狐突廟|淨因寺|清源文廟|不二寺|明秀寺|多福寺|永祚寺|古交遺址|婁煩古城...
發布批次 部分名單 -
望城觀遺址
在萊西市望城街道萊西市革命烈士陵園內,有一座著名的道教觀院遺址— 望城觀遺址。望城觀在歷史上是一所著名的道觀,為道教重要人物劉海蟾入道修行之地,丘處機也...
簡介 望城觀名字的由來 望城觀本名“永真觀” 劉海蟾曾是燕國丞相 棄官從道隱居終南山 -
隋唐長安城遺址
隋唐長安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區。隋朝稱大興城。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由宇文愷經過周密調查而精心設計,開皇三年由長安(今...
考古歷程 出土文物 文物遺存 規模面積 價值地位 -
趙公明[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仙人]
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之意,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同時為陰間雷部將帥和五方瘟神之一。又相傳為正財神...
財神由來 相關傳說 文字記載 道教正統 財神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