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瓦廊

明瓦是民間蓋房嵌於窗戶或天棚上的一種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蠣、蚌等物的殼,磨成薄片製成。 但明代南京的許多明瓦卻並不是用這種原料做成的,而是用羊角代替。 當時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膠,然後再擠壓成薄片而成。

明瓦廊位於南京市中山南路西側,南起大香爐,北至石鼓路東口。明代此地是經營明瓦的場所,故名。
明瓦廊之名,源於明初,為明清時的主要商道之一,其路面較寬,中間是官廊,商鋪櫛比,是商業繁華之地。在明朝的地圖上就標有明瓦廊,可見它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明瓦是民間蓋房嵌於窗戶或天棚上的一種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蠣、蚌等物的殼,磨成薄片製成。據《肇慶府志》記載:“ 蚝光出陽江海中,蚝別種,無肉,治其殼,施以窗隔,薄而明,謂之明瓦。”
明代時,對我國來說,玻璃是一種進口的奢侈品,就是一般富裕人家,也裝潢不起。人們做窗戶,搭天棚,都是用蠣、蚌之殼,磨製成半透明的薄片,鑲嵌在花格木窗上。當時稱這種薄片叫“明瓦”。但明代南京的許多明瓦卻並不是用這種原料做成的,而是用羊角代替。這是由於南京不產海蚌、海蠣、蚝之類,要獲得它們就得千里迢迢從海邊運來,一來路途較遠,二來其質硬而脆,加工時稍不留神就會破碎,成本很高,因此南京人用它們作裝飾的較少。當時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膠,然後再擠壓成薄片而成。這種明瓦成本低,且堅固耐用。當時明瓦廊就有好幾家用羊角製作明瓦的工場。《南京文獻》記載說:“案羊角燈者,昔金陵特產,用羊角煎熬成膠液,皆制此者也。聯綴明瓦而成燈,透光明,無火患,故清代宮中亦用之。”清代,南京地區仍普遍使用這種明瓦,特別是秦淮河兩岸,吳敬梓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描寫道:“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並不帶燈籠……” 可見當時此燈盛行。現在,“明瓦”時代早已過去,但我們在明、清時代留下來的一些深宅大院、古廟大剎里,仍可偶爾見到這種“明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