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為了促進我國國學研究的繁榮,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出版“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資助出版叢書”,旨在鼓勵海內外學者在國學領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本叢書的資助出版範圍以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章程為依據,圍繞著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文化產生劃時代影響的朱熹理學這一核心,進而探索唐宋以來中國南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社會、民生經濟、宗教習俗等各領域的演變發展,以及深入研究在朱熹與閩學影響下的閩台及周邊區域的歷史、文化、社會狀況,尤其注重對東南海洋帶文化傳承的探討,對中國文化在這些區域的演進,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努力建構國學研究的東南風格。
一、本叢書面向國際性、專門性研究的學術著作,本著百家爭鳴、求同存異的原則,增進不同區域間的學術交流互.動與中華文化認同。不同區域的學者各自遵循的學術規範和表述方式必然有所差異和區別,從充分尊重學術交往的立場出發,出版時儘量做到保持原著的面貌,原則上不做過多的更改與硬性的統一,相信讀者能夠正確地給予甄別和分辨。
一、本叢書採用中文簡體字出版,允許對書稿進行合乎叢書體例的調適和出版技術規範的處理。惟徵引典籍的個別異體字、通假字以及習用專有名稱等姑仍其舊;遇有錯訛字予以訂正,正字置於方括弧[]內。另須特別說明者,使用[編者按]予以註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篇章結構
上篇 理想與現實宗族內部認同意識的建構
第二章 閩南宗族組織興起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宋以來士人對宗族組織的提倡
第二節 閩南宗族組織的發展
第三章 宗祠祭祀的意義及演變
第一節 宗祠祭祀的理想功能
第二節 宗祠祭祀的現實取捨
第四章 族譜編纂的意義與取捨
第一節 族譜編纂的理想
第二節 族譜的攀附目的
第三節 祖先譜系追溯的個案說明
第四節 閩南的“光州固始”情結
下篇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部威脅下宗族意識的強化
第五章 閩南宗族械鬥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宗族組織的築堡運動與尚武之風的形成
第二節 宗族組織勢力的強盛
第三節 地方官吏與宗族械鬥
第六章 閩南宗族間資源的爭奪
第一節 有形資源的爭奪與衝突
第二節 無形資源的爭奪——風水
第七章 閩南宗族與國家的互動
第一節 傳統政治思想中國家與宗族的關係
第二節 康雍乾三朝的宗族政策
第三節 宗族領導人的角色與態度
第四節 族權與政權的衝突
第八章 結論
附錄一 明清閩南族產建置表
附錄二 明代閩南寇患表
附錄三 閩南民間土堡表
附錄四 清代閩南宗族械鬥表
徵引書目
後記
書摘插圖
上篇 理想與現實宗族內部認同意識的建構
第二章 閩南宗族組織興起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宋以來士人對宗族組織的提倡
唐代以後,門閥宗族制的衰落,使得倫理道德和親屬關係弱化。面對這種情況,宋代統治階級深恐由於世道衰、人倫壞而導致的不安社會秩序會帶給統治者潛在的威脅,因此,為了穩定統治,除了實施鄉里行政組織外,必須重整倫理道德,提倡善良風俗,以使社會秩序能夠穩固,這就有賴基於血緣所建立而具有強烈凝聚力的宗法制度。宋王朝建立之始,即強調以孝治天下,認為:“冠冕百行莫大於孝,范防百為莫大於義。先王興孝以教民厚,民用不薄;興義以教民睦,民用不爭。率天下而由孝義,非履信思順之世乎?”利用孝義的提倡,來達到民厚、民睦、民用不薄,以及民用不爭的順世。同時,旌表、提倡累世義居的家族,將父母在而別籍異居者,明白地用法律來加以禁上和制裁,以強化人們對於父系家族的依賴感,進而使依父系親屬關民所構成的群體,在社會寇患初平復的情境下,作為穩定社會秩序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