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十位皇帝、數監國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統治時間 | 人物關係 | 陵墓 | 備註 |
明德祖 | 玄皇帝 | 朱百六 | 無 | 朱元璋高祖 | 明祖陵 | 朱元璋追謚 | |
明懿祖 | 恆皇帝 | 朱四九 | 無 | 朱元璋曾祖 | |||
明熙祖 | 裕皇帝 | 朱初一 | 無 | 朱元璋祖父 | |||
明仁祖 | 淳皇帝 | 朱五四 | 無 | 朱元璋父親 | 明皇陵 | ||
明太祖 |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朱元璋 | 洪武 | 1368—1398 | 朱棣之父 | 明孝陵 | |
明興宗 | 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 朱標 | 洪武 | 朱元璋長子 | 明東陵 | 朱允炆追謚 | |
明惠宗 |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 朱允炆 | 建文 | 1398—1402 | 朱元璋之孫 朱標次子 | 失蹤 | 朱由崧追謚 |
恭閔惠皇帝 | 清高宗追謚 | ||||||
明成祖 |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朱棣 | 永樂 | 1402—1424 | 朱元璋四子 | 明長陵 | |
明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 朱高熾 | 洪熙 | 1424—1425 (264天) | 朱棣長子 | 明獻陵 | |
明宣宗 |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 朱瞻基 | 宣德 | 1425—1435 | 朱高熾長子 | 明景陵 | |
明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 朱祁鎮 | 正統 天順 | 1435—1449 1457—1464 | 朱瞻基長子 | 明裕陵 | |
明代宗 | 恭仁康定景皇帝/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 朱祁鈺 | 景泰 | 1449—1457 | 朱瞻基次子 朱祁鎮異母弟 | 景泰陵 | |
明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 朱見深 | 成化 | 1464—1487 | 朱祁鎮長子 | 明茂陵 | |
明孝宗 | 達天明道純識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朱祐樘 | 弘治 | 1487—1505 | 朱見深第三子 | 明泰陵 | |
明武宗 |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朱厚照 | 正德 | 1505—1521 | 朱祐樘長子 | 明康陵 | |
廢帝 | 朱宸濠 | 順德 | 1519 (42天) | 朱元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五世孫 | - | 自稱皇帝,發動武裝叛亂奪位失敗,基本不被史家承認 | |
明睿宗 |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 朱祐杬 | 正德 | - | 明憲宗第四子,朱厚熜之父 | 明顯陵 | 朱厚熜追謚 |
明世宗 |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 朱厚熜 | 嘉靖 | 1521—1566 | 明憲宗之孫 明武宗堂弟 | 明永陵 | - |
明穆宗 |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 朱載垕 | 隆慶 | 1566—1572 | 朱厚熜第三子 | 明昭陵 | - |
明神宗 |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朱翊鈞 | 萬曆 | 1572—1620 | 朱載垕第三子 | 明定陵 | - |
明光宗 |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 朱常洛 | 泰昌 | 1620 (29天) | 朱翊鈞長子 | 明慶陵 | - |
明熹宗 | 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 朱由校 | 天啟 | 1620—1627 | 朱常洛長子 | 明德陵 | - |
明思宗 |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 朱由檢 | 崇禎 | 1627—1644 | 朱常洛第五子 朱由校異母弟 | 明思陵 | - |
獻閔太子/ 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悼皇帝 | 朱慈烺 | 義興 | - | 朱由檢嫡長子 | 不詳 | 魯監國朱以海追謚 |
太子朱標原諡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後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諡號、陵號(均已不可考)。靖難之役後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廢除,復稱“懿文太子”,並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後,明安宗、清高宗先後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建文帝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預定改次年為永樂元年,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永樂帝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建文帝的帝號。後,明神宗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諡號。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
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以後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闢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後諡號“戾”。後,憲宗追復其皇帝諡號並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廟號並改謚,清朝後多用憲宗所定諡號。
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諡號“獻”。世宗即位後,通過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為其尊上廟號、諡號,改其王陵為皇陵。
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廟號,只稱諡號。
甲申之變後,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後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後無記載,或曰死於陝西。安宗為其上諡號,監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史書不認同這種說法。
1.太子朱標原諡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後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諡號、陵號(均已不可考)。靖難之役後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廢除,復稱“懿文太子”,並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後,明安宗、清高宗先後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建文帝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預定改次年為永樂元年,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永樂帝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建文帝的帝號。後,明神宗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諡號。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
3.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以後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闢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後諡號“戾”。後,憲宗追復其皇帝諡號並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廟號並改謚,清朝後多用憲宗所定諡號。
5.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諡號“獻”。世宗即位後,通過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為其尊上廟號、諡號,改其王陵為皇陵。
6.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廟號,只稱諡號。
7.甲申之變後,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後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後無記載,或曰死於陝西。安宗為其上諡號,監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史書不認同這種說法。
南明君主
原封號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統治時間 | 人物關係 | 陵墓 | 備註 |
福王 | 明恭宗 | 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聖敬仁毅孝皇帝 | 朱常洵 | - | - | 明神宗第三子,明光宗異母弟 | 明熙陵 | 朱由崧追謚 |
福王 | 明安宗 | 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 朱由崧 | 弘光 | 1644年—1645年 | 朱常洵長子 | 弘光陵 (河南孟津) | |
潞王 | - | 閔王 | 朱常淓 | - | 1645年7月 | 明穆宗之孫,第二任潞王 | - | |
靖江王 | - | - | 朱亨嘉 | - | 1645年 (51天) | 第十二任靖江王 | - | |
唐王 | 明哲宗 | 協天安道敬正恭聖熙文淵武戴仁恪孝惠皇帝 | 朱宇溫 | - | - | 明唐王墓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純宗 | 篤天成道欽昭獻穆理文定武居仁體孝順皇帝 | 朱宙栐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定宗 | 象天統道莊敏睿質長文信武齊仁顯孝端皇帝 | 朱碩熿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裕宗 | 禮天格道慎德崇靜順文平武濟仁懷孝宣皇帝 | 朱器墭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紹宗 |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 朱聿鍵 | 隆武 | 1645年八月—1646年十月 | 第十五任唐王,唐定王朱桱八世孫 | 隆武陵 (福建福州) | |
唐王 | 朱聿鐭 | 紹武 | 1646年十一月—1647年1月(40天) | 紹武君臣冢 (廣東廣州) | ||||
魯王 | - | - | 朱以海 | - | 1645年—1653年 | 第十四任魯王,魯荒王朱檀九世孫 | - | |
淮王 | 明敬宗 | 忠天隆道昭義欽成靖文襄武奮仁睿孝和皇帝 | 朱常清 | 東武 | 1648年 | - | 延平武王朱成功私謚 | |
桂王 | 明禮宗 | 體天昌道莊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 | 朱常瀛 | - | - | 明神宗第七子,明光宗異母弟 | 明興陵 | 朱由榔追謚 |
桂王 | 明昭宗 |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 朱由榔 | 永曆 | 1646年十二月—1662年正月 | 朱常瀛第四子,第三任桂王 | 永曆陵 (貴州都勻) | 鄭經遙上諡號 |
韓王 | - | - | 朱本鉉 /朱亶塉 | 定武 (?) | 1646年—1664年(?) | - | 存疑 |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自縊。其弟唐王朱聿鐭稱帝,預定改次年為紹武元年,然同年十二月(公曆已是1647年初)即兵敗自縊,紹武年號從未使用。
紹武帝死後,朱成功不知道永曆帝已即位,於永曆二年在南澳島擁立淮王朱常清為監國。次年,永曆帝使者抵達南澳,宣讀詔書,朱常清主動取消監國之位,東武年號從未使用。
朱亨嘉表面監國實際稱帝,將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號、廟號、年號全部廢除,稱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昭宗狩緬,此時大明在大陸境內還剩川東片土。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緬甸國王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害永曆帝侍從和官員,扣押永曆帝及其家眷,將其交予已攻入緬甸的吳三桂。次年,即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帝父子及親眷二十五人被吳三桂殺害,明朝亡。但台灣的東寧王國一直使用永曆年號直到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降清為止,然東寧王國(明鄭)此時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政權。
“定武帝”是否真實存在,究竟是誰,一直有爭議。此人最早出現於清朝查繼佐所著野史《罪惟錄》,該書稱其本為明朝韓王朱本鉉,被李自成部將郝永忠(郝搖旗)擁立為皇帝,年號“定武”,活動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吳三桂剿滅,是南明諸小朝廷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但這種說法破綻太多,可信度不高,當代史學家顧誠所著《南明史》傾向為以訛傳訛之虛構人物。現代學者錢海岳《南明史》認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則認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韓王朱亶塉,但證據也不充分。
1.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自縊。其弟唐王朱聿鐭稱帝,預定改次年為紹武元年,然同年十二月(公曆已是1647年初)即兵敗自縊,紹武年號從未使用。
2.紹武帝死後,朱成功不知道永曆帝已即位,於永曆二年在南澳島擁立淮王朱常清為監國。次年,永曆帝使者抵達南澳,宣讀詔書,朱常清主動取消監國之位,東武年號從未使用。
3.朱亨嘉表面監國實際稱帝,將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號、廟號、年號全部廢除,稱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4.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昭宗狩緬,此時大明在大陸境內還剩川東片土。
5.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緬甸國王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害永曆帝侍從和官員,扣押永曆帝及其家眷,將其交予已攻入緬甸的吳三桂。次年,即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曆帝父子及親眷二十五人被吳三桂殺害,明朝亡。但台灣的東寧王國一直使用永曆年號直到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降清為止,然東寧王國(明鄭)此時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政權。
6.“定武帝”是否真實存在,究竟是誰,一直有爭議。此人最早出現於清朝查繼佐所著野史《罪惟錄》,該書稱其本為明朝韓王朱本鉉,被李自成部將郝永忠(郝搖旗)擁立為皇帝,年號“定武”,活動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吳三桂剿滅,是南明諸小朝廷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但這種說法破綻太多,可信度不高,當代史學家顧誠所著《南明史》傾向為以訛傳訛之虛構人物。現代學者錢海岳《南明史》認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則認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韓王朱亶塉,但證據也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