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佛朗機

明朝佛朗機

明朝佛朗機,中國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5至9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藥備用,戰鬥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

明朝佛朗機(上為子銃,下為母銃)

佛朗機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佛郎機與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上有根本性改變,比明制火炮優越得多,佛郎機炮是一種鐵制後裝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採用了母銃與子銃結構,母銃即炮筒,子銃實為小火銃,每門母銃配4~9個子銃,每門子銃事先裝填彈藥以備使用,作戰時,先將一個子銃裝入母銃的彈室中,發射後,將空子銃退出,換裝另一個,由於可以輪流換裝子銃,減少了臨時裝填彈藥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射擊速度,因此又被稱作“子母炮”,佛郎機炮還安裝了瞄準具,即增大了射程,又提高了精度,顯然,佛郎機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基本特點,的確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武器。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佛郎機炮也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泄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明廷對佛郎機炮是十分重視的,且仿製的火炮各種規格齊全,據文獻記載和各地出土的上百件佛郎機實物印證,僅嘉靖年間,兵仗局,軍器局和邊關駐軍就製造了大樣佛郎機、中樣佛郎機、小樣佛郎機,騎兵佛郎機,佛朗機式流星炮、百出佛郎機、萬勝佛郎機、連珠佛郎機、無敵大將軍飽、鋼發貫等十多種,總數達三,四萬門之多,分別用作艦炮,城防炮、戰車炮、野戰炮、步兵槍、騎兵槍成為明軍的主要裝備之一。
明軍以這些佛郎機為基礎,創建了新型的水兵營和由車炮營,騎兵營、步兵營,輜重營組成的合成軍,並建立了長城的火炮防禦休系。明朝後期火器在戰場上已經相當普及,明軍主力和精銳部隊都大量使用火器,冷熱兵器配備達到了3:1,僅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至天啟元年(1621),三年中因遼戰發往廣寧以資補充的各種火器,累計大炮18154門,佛郎機4090架,槍類2080桿,火藥類177,3658斤,大小鉛彈142368斤,大小鐵彈1253200個之多,火器幾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佛朗機的廣泛使用,使得在萬曆三大征中的抗日援朝取得重大優勢,在經過“戰國時期”的日本島國,因中國海盜汪直的火器走私,使得日本在火繩槍上略優於明軍火銃,而大型火器卻明顯不足,平壤之戰前,李如松就命人裝好子母炮彈,到了平壤城下前忽悠當時日本富有盛名的小西行長和談,正當小西行長排除儀仗隊迎接時被李如松殺個措手不及,之後龜縮在平壤城。
李如鬆通過反偷襲的方法,又弄的小西行長很是鬱悶。小西行長明白,平壤易守難攻,壁守不戰,此時李如松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佛朗機,對著平壤的鬼子“釘子戶”(侵略別人家不走,還拼了命防守,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就是一頓猛拆,就當鬼子以為李“城管”要休息下時才發現,原來李“城管”十分心黑。根本就不給鬼子搶修的時間,頃刻間,城壁多處受創,在李如松明確的指揮下,血戰城門,將鬼子趕出了平壤。

兵力

萬曆朝鮮(7年之戰)兵力表,鬼子經歷過他們所以的“戰國時期”而李如松也擁有一支近乎完美的遼東鐵騎,從經驗上來說可謂半斤八兩,但從人數來說,明軍明顯處於下風,佛朗機不僅在使得戰爭之秤開始傾斜,也使得明軍少死很多人。
中國:第1次(1592–1593)約50,000人,第2次(1597–1598)約75,000人。
朝鮮:34,000人(戰爭開始時)最後:22,600人(包括民兵等)。
日本:第1次(1592–1593)約160,000人,第2次(1597–1598)約140,000人 。
傷亡:大明:約30,000人,朝鮮:約300,000人 ,100萬平民;日本:約140,000人

番彝佛朗機

在《新安縣誌》中,番彝佛朗機指的是葡萄牙侵略者(葡萄牙侵略者攫取澳門居住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