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818年,23歲的窮詩人濟慈 (本·威士肖飾)與衣食無憂的鄰 居芬妮·勃勞恩 (艾比·考尼什飾)悄悄地相戀了。其實,濟慈一開始對芬尼的印象不是太好,以為她只是一般的輕佻女子,而芬尼對於濟慈所鍾愛的文學也毫無興趣,對濟慈的詩歌更是不屑一顧。但當芬尼得知濟慈一直在照料患病的弟弟,善良的她主動提出了幫忙,這個舉動讓濟慈對她有所改觀。於是在芬尼要求濟慈教她如何賞析詩歌的時候,濟慈欣然答應。就這樣,詩歌成為了二人溝通的橋樑,兩人之間也悄悄地燃起了愛的火花。芬尼則成為了當時濟慈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然而,由於兩人家庭背景的不同,當芬尼的母親發現了兩人相戀之後,勃然大怒,竭力阻止,她不能讓自己的女兒嫁給窮小子。礙於各方的壓力,深愛著對方的芬尼和濟慈只能用書信表達彼此內心的情感。他們私自訂下婚約。但這看似美好的一切卻被濟慈突如其來的疾病給打破了。
一年後,濟慈不幸染上肺病,並遠赴義大利治病最終被確診換上了肺結核晚期。濟慈在去世之前沒能再見到芬尼一眼。芬尼得知濟慈過世後便崩潰了,花了很長時間才讓身體復原,雖然二人沒有正式成婚,但她把自己當成是濟慈的妻子。她連續三年穿著黑衣為濟慈守寡,每天在房中重溫濟慈寫給她的書信,並獨自徘徊在兩人曾居住的城區。直到1833年,芬尼才重新開始生活,但是她始終都沒有摘下當初濟慈求婚時候送給她的戒指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艾比·考尼什 | 芬妮·勃勞恩 | |
本·威士肖 | 濟慈 | |
保羅·施耐德 | 布朗 | |
凱瑞·福克斯 | 芬尼的母親 | |
托馬斯·桑斯特 | Samuel Brawne | |
羅傑·阿什頓-格里菲斯 | Shopkeeper | |
薩繆爾·勞金 | John Reynolds | |
喬納森·阿里斯 | Leigh Hunt | |
奧利·亞歷山大 | Tom Keats | |
Alfred Harmsworth | Charles Dilke Jr | |
Joyia Fitch | Dilke Maid | |
Sally Reeve | Landlady | |
伊迪·馬丁 | Margaret Toots Brawne | |
塞繆爾·巴奈特 | Joseph Severn | |
Adrian Schiller | Mr. Taylor | |
Gerard Monaco | Charles Dilke | |
Will Garthwaite | Human Orchestra | |
阿曼達·哈爾 | Reynolds' Sister I | |
Theresa Watson | Charlotte | |
Vincent Franklin | Dr. Bree | |
Eileen Davies | Mrs. Bentley | |
Lucas Motion | Suitor at Ball | |
Topper | The Cat | |
Guy Mannerings | Removal Man | |
克勞德·布拉克利 | Mrs. Dilke | |
François Testory | Dance Mast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簡·查普曼、Caroline Hewitt、大衛·湯普森、弗朗索瓦·伊弗奈爾、克里斯婷·朗根、Emma Mager、Cameron McCracken、Mark L. Rosen |
導演 | 簡·坎皮恩 |
副導演(助理) | Michael Elliott、Zoe Liang、Alessandro Trapani、Candida Marlowe、Paola Morabito |
編劇 | 簡·坎皮恩、Andrew Motion |
攝影 | 格雷格·弗萊瑟 |
剪輯 | Alexandre de Franceschi |
選角導演 | Nina Gold |
藝術指導 | Janet Patterson |
美術設計 | Christian Huband |
服裝設計 | Janet Patterson |
視覺特效 | Paddy Eason、Hugh Macdonald |
布景師 | Charlotte Watts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音樂原聲
序號 | 名稱 | 備註 |
01 | Negative Capability | 專輯名稱:《Bright Star》 |
02 |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 發行時間:2009年09月15日 |
03 | Return | |
04 | Human Orchestra | |
05 | Convulsion | |
06 | Bright Star | |
07 | Letters | |
08 | Yearning | |
09 | Ode To A Nightingale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2009年 | 第6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 《明亮的星》 | 提名 |
2010年 | 第8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 Janet Patterson | 提名 |
2010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 | Janet Patterson | 提名 |
2011年 | 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明亮的星》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93年,導演簡·坎皮恩執導了電影《鋼琴課》。2009年, 簡·坎皮恩從描述悲劇愛情故事的《鋼琴課》中找到了靈感,從而創作出了電影《明亮的星》。
該片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真實的事件,影片的名字也取自詩人濟慈寫給戀人芬妮·勃勞恩的一首情詩。然而,簡·坎皮恩並沒有把影片寫成傳記型的故事片,她在劇情處理上弱化了濟慈的部分,並將故事的重點放在濟慈的終生伴侶芬妮·勃勞恩身上,而芬妮·勃勞恩這個人物也成為簡·坎皮恩創作該片的源泉 。
製作發行
幕後公司
名稱 | 備註 | |
Australian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 (AFFC) | 製作公司 | |
BBC Films | ||
Pathé Renn Productions | ||
The Film Council | ||
Hopscotch Productions | ||
Screen Australia | ||
New South Wales Film & Television Office | ||
Jan Chapman Pictures | ||
Rai Cinema | Hollywood Classic Entertainment Slovakia | 發行公司 |
Monopole-Pathé | Hollywood Classic Entertainment | |
TVA Films | Hopscotch Entertainment | |
Tobis | Inmoa Entertainment | |
高先電影有限公司 | Lev Films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2009年5月15日 | 法國 | 2009年12月9日 | 比利時 |
2009年7月9日 | 紐西蘭 | 2009年12月24日 | 德國 |
2009年9月11日 | 加拿大 | 2009年12月25日 | 瑞典 |
2009年9月18日 | 美國 | 2010年1月7日 | 葡萄牙 |
2009年9月27日 | 芬蘭 | 2010年2月18日 | 新加坡 |
2009年10月3日 | 加拿大 | 2010年5月14日 | 波蘭 |
2009年10月9日 | 韓國 | 2010年6月5日 | 日本 |
2009年11月6日 | 英國 | 2010年6月15日 | 中國 |
2009年12月3日 | 以色列 | 2010年9月3日 | 西班牙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明亮的星》是一部製作精良、鏡頭華麗、洋溢著英國田園風情的浪漫愛情片 。影片的故事雖然沒有喧譁、沒有衝撞,但是卻很動人 。該片的特點是詩歌迷人、服裝精緻、畫面唯美。此外,影片有冷暖色調的段落交替。從情書誤會、濟慈的不告而別、濟慈染病到芬妮的隻身獨行,這些段落的區分都比較明顯 。 (網易、《文匯報》、《新京報》評)
反面評價
《明亮的星》講述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表現出文字記載中的傳 奇性,原因之一在於太多的細節堆砌拖慢了影片節奏,導演似乎捨不得任何一點能夠加深濟慈和芬妮二人纏綿印象的故事,加上本來就已知的結局,影片的戲劇衝突被拉伸成一次次形式相似的分分合合。而在女性自主意識方面,該片對於女性追求自由的要求和實現的方式表現得過於理想化,讓觀眾看不到女主角在時代背景中必然經歷的實質性對抗、掙扎和破土重生;因此,艾比·科內什扮演的芬妮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只是一個被浪漫充斥頭腦的文藝女青年,而不是一個懷著難以名狀的痛苦和隱忍去堅持忠貞愛情的女人 。 (網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