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拓魏鄭文公下碑

內容介紹《鄭文公碑》有二,一刻于山東掖縣東南雲峰山摩崖,俗稱《鄭文公下碑》;一刻於天柱山崖,俗稱《鄭文公上碑》。 上碑字小,字多漫患,難以辨識;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謂《鄭文公碑》著即此。 包氏還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

內容介紹

《鄭文公碑》有二,一刻于山東掖縣東南雲峰山摩崖,俗稱《鄭文公下碑》;一刻於天柱山崖,俗稱《鄭文公上碑》。上碑字小,字多漫患,難以辨識;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謂《鄭文公碑》著即此。
《鄭文公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剌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刊立。鄭文公,鄭羲稱號,故別名《鄭羲碑》。碑文內容為鄭道昭頌美父德之文,書作者雖不能確定,但自清代以來,均推為鄭道昭所書。
《鄭文公下碑》自清工發現以來,頗受藝林推重學習者亦多,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北魏書《經石峪》大字、《雲峰山》五言、《鄭文公碑》、《刁遵墓誌》為一種,皆出《乙瑛》,有雲鶴海鷗之態。]所謂[雲鶴海鷗之態],指基字撇捺開張飛動,如雲鶴之高翔、海鷗之低回,遷延絡繹,一派自然。包氏還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日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所謂[篆勢],指其用筆多圓,而提按軾重變化不明顯,漢以後摩崖刻石大都類此,系不期然而然的藝術效果。至於言[措畫本《石鼓》],北朝時《石鼓》尚未出土,顯然出於想像附會。所謂[分韻],即八分隸書的體態,多殘存於北朝碑刻楷書當中,非本碑所特有。至於[草情],乃因於本碑書額[熒(滎)陽鄭文公之碑]七字後有一個[草]字,遂為捕風捉影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