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自選集

明德自選集

……………………………31 ………………………………61 ………………………………165

書籍簡介:

書名:明德自選集
作者:劉明德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9月
字 數:282千字
頁 數:297
版 次: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定 價:35元

作者簡介:

劉明德 編審,中共黨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 1941年生,遼寧省鐵嶺縣人。1964年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任共青團遼寧省委《共青團員》雜誌社編輯、記者。1973年後歷任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副

主任;遼寧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1983年中共中央黨校宣教幹部培訓班畢業,後任遼寧省出版總社(局) 副社長(副局長);中共遼寧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國·遼東半島 國際交流雜誌》社總編輯、半島音像出版社社長。曾任中國音像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出版協會理事、遼寧省期刊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音像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學學會副理事長等。
曾創辦、主編大型文學叢刊《春風》,外國文學叢刊《春風譯叢》;大型對外宣傳雜誌《中國·遼東半島國際交流》。編輯圖書《秦牧文集》、《馬加文集》、《白朗文集》、《浩然文集》和《光明在前》(南新宙著)、《來自震區的報告》、《阿瑪蒂的故事》(胡小胡)、《滄海恨》、《草原明珠》、等小說、文集、報告文學50餘部。
多年來,曾發表《評韶華的<滄海橫流>》、《關於小說<四姐星>的通信》、《小說<勿忘我>的思想意義》等小說、書評文章廿余篇,《少林游》、《“意識流”與小說創作的新探索》、《“非虛構小說”和“新新聞寫作”》等散文和理論文章多篇,與人合作長篇小說《太子河傳奇》。
主要著作有:專著《通俗文學訪談錄》(8萬字);編著《中外文學作品評析辭典》(1-2卷108萬字與人合著,共四卷本·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譯著 《家庭生活趣談》(&#91;蘇&#93;沙里尼克娃著10萬字·瀋陽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退休。

書籍目錄:

代序
還想活一個逝去的幾十年
——1994年為遼寧大學中文系64級畢業三十年文集而作………………………1
文選
留學先驅者的足跡 ……………………………………7
華人學者對和平理念的呼喚………………………………15
一片丹心繪宏圖
——記為跨渤海輪渡工程卓越奉獻的遼寧“民盟”的朋友們………………………………………21
趙本山藝術團赴美巡演綜述
——演出的空前盛況與所遇風波的思考
……………………………31
我所認識的韓國“鞋業大王” ……………………………38
一個活躍的國際民間服務組織 …………………………42
讓地球村民享用中華醫學瑰寶
——記致力於中醫學國際交流的李玉奇教授
………………………44
陶藝傳友誼 交流世代深
——觀“中日瓷展”訪工藝美術家、古陶瓷收藏家關寶琮
………………………………49
藝術家的楊道立和她的藝術 ……………………………52
冰雪山水畫與“黑白體系論”
——記於志學的新畫種和胡東放的新畫論
……………………………56
他捧來了中華最高印刷獎
——畢升獎”獲得者丁日才和朝陽新華印刷廠
………………………………61
鄉鎮企業的騰飛之路
——訪青年鄉鎮企業家、大連市甘井子區紅旗鎮鎮長楊吉奎
…………………………………64
無愧全球500佳
——記遼寧省大窪縣西安生態養殖場
………………………………………69
一位行長與三家“雷鋒儲蓄所” …………………………73
少 林 游 ………………………………………………76
觀阜新海棠山摩崖石刻造像 ……………………………85
尋古·招魂·鼓勁
——散記錦州、北鎮、義縣之旅
…………………………………………90
萬里長城第一關
——記遼東虎山長城……………………………………98
電腦伴我渡“朝陽” …………………………………101
為“時尚老人”歌………………………………………105
心醉神迷 思緒萬千
——重陽“三園”游遐思 ………………………………107
文論
“意識流”與小說創作的新嘗試 ………………………109
題材·時代·人物
——讀韶華的長篇小說《滄海橫流》瑣談
………………………………………125
小說《勿忘我》的思想意義………………………………
一顆璀璨的星
——關於小說《四姐星》的通信
……………………………………………134
學習與傳媒
——與某傳媒作者夏令營營員座談會上的談話
……………………………………………144
生命線·傳家寶·動力源
——讀《李荒文選》關於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165
專著
通俗文學對話錄 …………………………………………169
西方文學作品評析辭典 ………………………………273
工作文檔
在改革開放中創刊 為改革開放服務
——回顧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創辦大型外宣期刊
中國·遼東半島 國際交流》雜誌……………………279
深化改革開放 繁榮音像出版事業
──在全國音像出版業座談會大會上的發言……………………285
在對外宣傳中應注意處理好的幾個關係…………………292
關於作者
情通四海 志在交流…………………………………… 299
標準·責任·境界·素養
——在離退休老幹部學習會上的發言
………………………………303
在遼大中文系64屆同學畢業三十年學友會上的致辭
(1994年8月)……………………………305
一個中學生的日記
(1959—1960高考前的生存狀態)……………308
附一、二………………………………………………433
作者年表 …………………………………………444

原文摘錄:

……

華人學者對和平理念的呼喚

——馬來西亞首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見聞
古樹新枝好會題
2004年8月,對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來說,可謂為華人學界迎來了一件盛事。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香港、台灣、韓國、澳大利亞、澳門、新加坡、泰國、越南、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個儒學組織、儒教團體,198位學者、教授代表,雲集這個華人占全國人口總數21%的國家首都的凱煌大酒店,探索、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粹——儒學,怎能不堪稱一件盛事。筆者作為“ 國際儒學大會理事會 ”的16個創會團體之一的瀋陽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代表團成員,深感主辦國有關機構的重視和良苦用心。
正如1988年1月,當代三份之二的諾貝爾獎得主, 75人聚會巴黎,召開 “面向21世紀”,諾貝爾獎獲得主國際大會,得出的16個結論之一: “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型”。這次大會回應了當代那些智者的呼喚,確定的議題把“儒學”這個古老而極具生命力的博大智慧學說引入到應對困擾當代人類的嚴峻課題,引起了與會者、特別是如筆者等抱有憂患意識學者的極大關注。在開幕式後,由梁燕誠博士和祝家華博士分別做的《忠恕之道促進世界和平》和《尋找新文明秩序與儒家德治民主》的主題報告充分闡發了令人大感興趣的題旨。梁博士在報告中認為,世界已經進入衝突全球化時代,西方世俗文明與權力意志是引起衝突的根源,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擴張又加劇了這種衝突。中華的傳統文化正處在兩大文明的中間地帶,可以用儒家文化的“忠”來化解怨恨,以“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走感通和諧之道,促進世界和平。祝家華博士在回顧中國尋找新文明秩序的百年工程背景下,提出了邁向儒家德治民主理論建構的思考,期待在重建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和在中華文化及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尋找新的適合國情的秩序和體制。
群賢競論抒卓見
大會組織者在論文的徵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主辦者和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會議共收到106論文,並且在會議召開之前已經把論文集印製好,厚厚的兩大本共有 880 多面。會議期間為了最大限度創造代表發言機會,租借4個會場、安排多人記錄,給大家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機會,使論文作者都能得到發言。有些學者的論文沒有及時選入論文集,也爭取在會議上安排了發言,顯示了會議主辦者對學者勞動的尊重。
圍繞會議主題的論文是大會的重點,共有43篇,這些論文都積極討論通過忠恕之道來解決種種社會、國家及世界的矛盾和衝突,比如種族的和諧、宗教的寬容、政治的平等、文明相處之道以及國際關係等等。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學者們都認為忠恕之道是解決人類各種矛盾和爭端的倫理基礎。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儒家文化不但在中國本土發揚光大,締造多次的文明,而且還影響了周邊的國家,進而成為東方文明構成的一部份。儒家文化最偉大的特點就是其包容性,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就表現出這種包容性特大的性格和氣度。西漢以後,從董仲舒開始,儒家又開始展現這個偉大的性格,歷久而不衰。今天,所謂儒家,實際上是包容先秦諸子、道、法、雜以及佛教、道教合流的一種多元的學說,而以原始儒家文化為主流。是甚么思想使得儒家具有如此偉大、磅礴的多元性格和包容特大的氣度呢?是恕道。孔子對學生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指恕道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小乘教式的恕道;“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大乘教式的恕道。在中國歷史里,像這樣以恕道承擔天下的例子,多得說不清。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恕道;張載說:“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是恕道精神的最高境界。討論認為,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可歸納為1.自律精神;2.寬容精神;3.體貼精神;4.平等精神;5.互惠精神;還有一項應該包括在內,即仁愛精神,而且是首要的。我們應該用這種恕道的精神來應對並不安寧的世界。
大家認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兩大危機,一個是人和自然界的危機;另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危機。
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已經進展到一個非常緊張危險的關頭。科學家早已發出警告,全球氣溫升高,南北極的冰山加速溶解,生態的失衡、動植物種的滅種、環境的破壞、臭氧層的空洞等等,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早已亮起紅燈,再不拯救的話,人類的命運會受到嚴重威脅。研討會的論文,對這些問題都極表關切。
人與人的問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長期以來的仇恨與殺伐,越演越烈;美國和伊斯蘭教的國家如伊朗、伊拉克等的恩恩怨怨,演變成為今天的恐怖主義運動,危害全球的安寧。再看看我們的亞洲,海峽兩岸原本是同文同種,都是炎黃子孫,更是儒家文化的共同體,然而,“台獨”卻鬧得火熱,引來外人的覬覦,威脅兩岸的和平。
上述問題雖然錯綜複雜,但是,歸根究底都是因為人性中的貪、私和國家社會權力意識的偏狹引起。與會學者都認為,解決“貪婪”和“自私”最好的辦法是發揚孔子“忠恕”之道。你想站起來,也應該讓別人站起來;你想發達,也應該讓別人發達;我不貪人的果實,也不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就是《禮記》<大學篇>所提倡的“絜矩之道”。普天之下,人與人相處,人與大自然相處,如果能夠如此的話,天下哪會不太平?
有的學者從儒學的“忠恕”觀與孔子 “ 和而不同 ”思想的政治智慧型出發,提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的方略;也有的引用儒家的恕道進一步闡釋宗教的寬容精神,解決不同宗教文化的衝突,提出“ 忠恕之道 ”是解決人類爭端的共同倫理,讓多元文明和平共處,進而提出忠恕之道應該是國際關係的原則。還有的在發言中探討公民社會群體倫理中的忠恕美德,借鑑儒學為政思想,以人為本,以和為貴,改善政府管理。不少作者在論文中談到忠恕之道與環境保護的問題,論述了儒家天人觀與 21 世紀的生態文明。發掘了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令人感動。
中華文化里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命題,那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包括各族群、萬物都是同體共生的。人類對大自然必須強調調和及友愛,民胞物與,人類及世界才能得救。這些言論,可以說都是時代的暮鼓晨鐘,會上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教授在論文集獻詞里說,“仁”就是愛,一種民胞物與的愛,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血濃於水華夏情
會議期間各地學者之間,與主辦國學者之間會上濟濟一堂、和睦相處、和諧研討;會下推心置腹,促膝談心,其樂融融。以前筆者也曾出國參加過學術會議,但是唯有這次毫無陌生之感,互相之間親如同胞手足。馬來西亞儒學研究會總會長金林華先生,會後請我們到他家中做客。他是當地僑界特別是學界的知名人士,有拿督、太平紳士的尊稱。他和署理會長劉觀勝先生的祖籍都是中國大陸閩粵人。金會長的曾祖到海外謀生,飄泊馬來西亞,儘管已歷四代,但其家中的陳設、生活習俗同我們國內人士毫無二致。他的夫人和孩子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沒想到他竟熱情的在家中設宴招待我們,在院子裡搭設了涼棚,專門聘請廚師為我們做菜,金先生和夫人及主辦方其他學領逐一為我們敬酒,盛情令人感動。
千百年來,海外華人身處異地,奮發自強、團結和睦、與所在國民族和諧共處,繁衍生息,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來自於中華文化的滋養和傳承。這點我們從馬來西亞華人家庭和華人社會對子女的教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以我們考察的三所華社中學為例:位於吉隆坡的尊孔獨立中學是由老一代華僑陸佑先生在1906年建立的,至今已有99年歷史;還有一所名為尊孔國民中學,是後來從尊孔獨立中學分離出來的。前者公立,後者私立。這兩所學校主要以華文授課,也開馬來語,理科用英語授課。學校十分重視“校訓”、教師和學生“守則”的貫徹,在其正門書寫的學校的使命是:“激發學生潛能,塑造品德優良、性格溫和、身心平衡、學識豐富、才智敏銳、守紀律和能接受挑戰的學生,以達致國家及社會的和諧與繁榮。”可見其中充滿著濃郁的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怡寶市怡寶國民型中學的校門兩側,則乾脆題寫著“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一儒家名言作為“校訓”。在馬來西亞的大學,也很重視中華文化的教育,他們的華人教師在研究儒家文化與教育思想方面造詣頗深,對《十三經》、《二十四史》,諸子百家、詩詞歌賦,了如指掌。無論學工、學醫、學農、學理的,甚至沒讀過大學的商人,對中華傳統文化也能出口成章,引經據典。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一樣滿懷中華文化的情感,呼籲弘揚儒家的人文精神,振興中華傳統文化。他們移民幾代、十幾代從未丟棄華文、華語、儒家的人文道德和中華的傳統文化。祖國改革開放以後,許多人送子女到大陸留學,有的回鄉投資辦企業。新加坡近幾年提倡講華語運動,稱為“華語Cool”。告訴人們講華語很時髦,中國成為了時尚的標誌,引導本地年青一代掌握華文華語,了解中華文化。近兩年也掀起慶祝孔子誕辰熱潮。韭菜芭城隍廟三清宮去年第二年祭孔,參加的學生數以千計,學子們誦經祈福,祈求金榜題名,學業進步,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甚至把未入學的孩子抱在懷裡,跟其他孩子一起參與典禮,場面溫馨感人,新聞與照片都上了《聯合早報》的封面。報紙上也開闢專欄介紹新加坡學生到中國參觀遊覽泰山、孔府的許多趣聞:遊覽之後,記者考問他們對孔子的認識。也許是對中文講解一知半解,孩子們對孔子的印象也只限於他是個很有學問,很有智慧的人。問他們什麼是“孔廟”,孩子們用英語回答:“Confucius Temple”,“孔林”是“Confucius Forest”,都沒錯。但他們把“孔府”(“Confucius Mansion”)說成是“Confucius Government(政府)”,顧名思義,把孔府理解成孔家的政府了。還有一則笑話:《孔子是哪國人》:歷史老師向學生們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跡。他說:“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老師正要繼續講下去,一名學生突然舉手問道:“老師,孔子春秋時是魯國人,那到了冬天和夏天他是哪一國人呀?” 從中可以感到普及中華文化的熱鬧。
參加會議的除了各國的華人外,中國的學者有的來自大陸各有關機構和團體,還有的來自香港、澳門和台灣,大家共同交流祖國的傳統文化,也對大陸改革開發的輝煌成果和城鄉面貌的巨大變化歡欣鼓舞。澳門的劉羨冰女士我們雖然在一起開過三次會了,這次見面還是有談不完的話題,她表示一定找機會到我們的家鄉瀋陽來看看,並熱情邀請我們去澳門作客。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熱衷儒學文化的研究,我們曾見面四次,每次都熱情地介紹香港學者和他本人研究的新成果。會間他強烈要求下次的國際儒學研討會到香港召開,所需費用全部由他解決,他說:“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我甘願傾囊出資。”
他的請求果然獲得通過。閉幕儀式上,主持人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陳廣才先生,將國際儒學研討會的會旗交給下一屆舉辦者 —— 香港孔教學院的湯恩佳博士,預計 2005 年將在香港舉辦第二屆國際儒學學術研討會。
……

冰雪山水畫與“黑白體系論”

——記於志學的新畫種和胡東放的新畫論 在去哈爾濱的列車上,巧遇同行的部隊作家李占恆。他說:“你無論多忙也要去拜訪一下於志學,他的冰雪山水畫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新范示,曾獲得美國傳記研究院的金鑰匙獎。”洋人給中國畫發獎,倒並沒怎么震動我,可黑龍江省新聞辦公室安處長的舉動卻著實令我動容——公幹之後他弄台車,拉著我們和新華社國際部的一位記者,從南崗到道外,執拗而又虔誠地滿世界的找於志學,真讓我們體味到了這位北國畫家在我們同行心目中的價值和份量。
來到那座展室加宅第的白色小樓時,這位健談而又幽默的北方漢子笑著說:“你們能摸到府上還算幸運,上次台灣那位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凌峰先生不遠千里來找我,只見了我本人,也沒能進入我的家門——原房剛拆,尚無落腳之地。”
談到冰雪山水畫,他不無自豪地說:“這確實是我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革新和創造。我經歷了近30年的艱辛探索與實踐,創造出了一批為國內外觀眾首肯的作品,也為中國畫提供了系統的理論——‘黑白體系論’。”
“黑白體系論”的始作俑者也是冰雪之鄉的黑龍江人,一位年輕的繪畫理論家,名叫胡東放。他認為,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的某種最高代表和典範,在世界視覺藝術史的長廊之中是堪稱燦爛輝煌的。中國畫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風格,其自身樣式是早熟的,其發展也是連續、穩定的、長期繁榮的。但是,長期以來在理論體系的研究上卻相當薄弱。講畫史的多,零散的論述多,主觀的品評多,而缺乏全面的、綜合的、有理論體系的論述。他在於志學冰雪山水畫創作實踐的啟示下,系統的審視並研究了歷代中國畫論及作品,並在本質上把握住中國畫基本材料的物質性,發現了中國畫是一個主要由黑墨和白紙這兩種特殊材料構成的黑白體系。這正是中國畫區別於世界其它國家民族的繪畫的關鍵之點。而黑白體系作為中國畫的一種主要樣式,其本身又包括兩個下屬體系:一為黑的體系;一為白的體系。黑的體系以黑構成畫面主體,白的體系以白構成畫面主體。歷來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繪畫都為中國畫黑的體系的樣式,而白的體系的樣式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從未出現過,只有在近期冰雪山水畫出現後才算有了第一個例證。
這個孕育了關於中國畫論一種嶄新理論體系的冰雪山水畫,究竟與傳統的中國畫在繪畫的理論上、技法上、表現特色上有什麼區別,或者說有什麼樣的創新和突破呢?
首先綜觀中國畫,在總體面貌上以黑白兩個色彩,構成;了最具特色的本質部分。而傳統的中國畫則是黑色(墨)占據著主導地位,形成了黑白互補、黑白主賓的關係;冰雪山水畫則是白色(紙、絹)占據著主導地位,形成了白黑互補、白主黑賓的關係。
其次,在具體的構圖上,傳統的中國畫的背景是以不著黑色(或淺著黑色)來表現的,主體的景物是用黑色加以描繪的;而冰雪山水畫的背景是以著不同層次的黑色表現的,主體的冰雪景物是以白色加以顯現的。
再次,在繪畫的技法上,傳統的中國畫是以黑色輪廓線勾勒景物的形體;而冰雪山水畫是以白色的機構線來描繪主體的形狀。
突破傳統體系,創立新的體系的人就是這位生活在中國北方大地、來自農村並且沒能進過高等美術學府的中國美協黑龍江分會副主席、省國畫研究會會長、美國國際傳記研究院副理事、英國劍橋大學傳記協會會員於志學。他之所以能創造出冰雪山水畫,應感謝他生在那漫天皆白的冰雪之鄉,那裡既給了他藝術創造生活中最重要的白的主體意識,又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保護了這種得於生活的藝術直覺,決定了他為達到目標付出的毅力,對冰雪山水畫樣式的探索。他為表現冰雪,曾依照古典雪景畫的樣式畫了許多雪景畫,並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代畫論,幾乎研究了所有與雪有關的畫論和技法的資料。從相傳為荊潔的《畫山水賦》中談到的“冬景則借地為雪”,到清代惲南田的《南田畫跋》中的“今人畫雪,必以墨漬其外,粉刷其內。惟見縑素間著粉墨耳”的基本評價及技法,都進行了相當的體味和實踐。他在中國傳統畫中找到冰雪畫的出路耗去了近3年的時光。他終於覺得古代雪景畫的形式實在無法實現他那種強烈地表現冰雪的欲望,他領悟到新的表現形式和技法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創造。他摒棄了傳統的“留白法”式的借地為雪的方法,認識到畫面中描繪雪的空間絕不應是空白,而應敷以描繪性的顏料,以使雪的重要性逼真顯現出來。
他探索冰雪山水首先從畫近景樹掛開始,這是古代雪景畫中無人敢於觸碰的難題。古代雪景中的樹,與春夏秋中季中的樹完全一樣,因此,畫樹掛就成了冰雪山水畫的最大的難點。樹掛是裹著冰雪的樹枝,即黑為白所夾,通常表現為中間灰兩邊亮的樣態,並且既有亮於背景的情形,又有暗於背景的情形。而中國畫的背景通常趨於亮色,所以要表現樹掛就需或在白上畫白,或在白上畫灰。可這兩種方法的效果都不佳,被他放棄了。就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中國畫中常常出現的一種特殊效果——淡水痕線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含有淡墨的水在與紙接觸時,由於紙的不同部位吸水量的不同,而在淡墨跡的邊緣處留有一道白線。於志學將這種水痕線的效果與逆光中的樹掛的邊緣的效果聯繫起來,這種聯繫對於突破中國畫傳統的黑的體系,跨入白的體系邁出了關鍵性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他感到,這種邊緣水痕線對於冰雪生動性的揭示是相當精妙的,尤其是一些枝條相互交叉時,這些白線在保存雪枝的形狀方面效果出奇的好,這是有相當希望的技術之線。但是,這也是相當難以駕馭之線,它的效果完全靠水與紙的洇化作用,根本無法固定,誰能用以自如地勾畫景物的輪廓呢?而且這種自然的洇化,白線模糊而偏灰,經不住任何筆墨效果的重疊。他分析,洇化作用決定於筆、水和紙三種因素的配合,而其中的紙是不易改進的,所以他的思路自然就落到了水這個調劑物上了。
一個最有意義的契機意外地出現了。當時,於志學由於經濟上不寬裕,作畫買不起顏料,經常桃膠合著廉價色粉自製顏料。一次他不慎碰倒了桃膠盒,使膠漾灑在宣紙上,待紙乾後,他再向紙上作運筆墨作畫時突然發現被膠灑過的地方已經不再沾墨了,而是形成了一塊白斑,並且在感覺上十分像雪。這種感覺立即被他那敏感的目光和頭腦捕捉住了,他從那裡引發出了與自己藝術追求有關的聯想。通過對這塊白斑的審視,他領悟到紙上灑過白斑的部分已由生紙變成為熟紙,並已經產生了抗墨性,問題到這裡便單純了:只要能找到一種使水痕線處生紙變成墨所不入的熟紙的調劑物便會成功。
他開始像一個科學家或是古代鍊金術士那樣地行動起來,對各種物質的液體進行試驗,其中包括膠、雞蛋清、奶、豆漿、白芪、酒精、明礬等。當有一天他用明礬水試驗時,突然發現他數年中所孜孜以求的黑白效果,終於以礬水水痕線的方式實現了。這個水痕線不僅像水一樣能充分發揮宣紙的性能,而且也可以保持並固定住淡墨的筆跡,還能經得起反覆描繪而不消失,尤為其它類調劑物所不能比擬的是,礬水在墨線外圍形成了一道為墨所不染的白線,用它來描繪逆光中的樹掛確實是活靈活現。經歷了10餘年的探索對比,他找到了構成冰雪世界的生命線。在這個基礎上,他完成了像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等描繪白色世界的一整套技法。就在他完成了用礬水描繪樹掛的那一刻,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已經通過解決中國畫中畫雪的難題而告別了黑的體系的樣式,並進入了白的體系。
這是發生在黑白體系之間的一個重大的事件。當於志學及其弟子們的這種冰雪山水畫出現之後,觀者無不為畫中的這道奇異的白色輪廓線所打動、所感染。它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革新的品種走向中國畫的藝術殿堂,走向西方世界因襲的藝術領地,被萬千各種膚色的觀眾所嘆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