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曾國藩 《挺經》 卷四 明強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傑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於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曾國藩家書 -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
原文
沅弟左右:
來信亂世功名之際,頗為難處十字,實獲我心,本田余有一片,亦請將欽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簡①大員。吾兄弟常存兢兢業業之心,將來遇有機緣,即便抽身引退。庶幾善始善莫,免蹈大戾乎?
至於相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於思必明,柔必強。弟向來倔強之氣,卻不可因位高而頓改。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巢縣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後進攻二浦,日弟主持,余相隔太遠,不遙制也。《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注釋
①簡:選擇、選拔。
譯文
沅弟左右:
你來信中所說:亂世功名之際,頗為難處十個字,真是說了我想說的話,今天我有一個片子,也是訪是上把欽篆、督繁二者,分出一個席位,另外選拔大員,我們兄弟常常存著兢兢業業的心情,將來理到機會,馬上抽身引退,也許可以善始善終,免蹈大禍!
至於擔當大事,全部訣竅在“明強”二字之中。《中庸》所說學、問、思、辨、行五方面,它的要害歸結為:思必明、柔必強。弟弟向來倔強,不可以因為地位高了馬上改變,凡事沒有氣便辦不成;沒有剛強,便不濟事。就是修身齊家,也要以明強為根本。巢縣既已克夏,和含一定可以到手,以手進攻二浦,希望弟弟主持,我相隔太遠,難以遙控。(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明強國小
位於上海閔行七寶鎮,是一所百年老校。
1905年5月(光緒31年),目睹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大肆掠奪、維新思想方興末艾、青浦教育十分落後的狀況,鄉紳楊光霖,張之珍兩位先生拾財集資,創辦了七寶鎮最早的一所國小,“明強學堂”。光霖先生在親筆寫的《明強學堂捐啟》中闡明了辦學宗旨:“世界是一競爭場所耳,始以兵爭,繼而商爭,今且以學爭。以學爭,其勝也,非一、二人之智術能為功,必其通國皆學。今以地方之資財,培地方之子弟,內以養成國民之資格,外以抵禦學戰之風潮,不獨某等之幸,抑亦民生國勢之所賴以明賴以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