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安邦彥叛亂之戰

明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至崇楨三年(1630年)春,明朝官軍平定貴州水西土司安邦彥叛亂的作戰。安邦彥素懷異志,奢崇明叛亂(參見明平奢崇明之戰)以後,明廷調水西(今貴州西北一帶)兵赴川平叛。安邦彥乘機以援川為名,於天啟二年二月,率軍2萬至畢節(今屬貴州省),發動叛亂,自稱“羅甸大王”,在烏撒(今貴州威寧)土知府安效良的協助下,攻佔畢節。

明平安邦彥叛亂之戰

簡介

四川東川(今雲南會澤)、雲南霑益(今雲南宣威)、貴州洪邊(今貴州開陽縣境)等地土官紛起回響。叛軍先後分兵攻陷安順、平壩、霑益、龍里、甕安(今均屬貴州省)、偏橋(今貴州省施秉縣)、沅州(今湖南芷江縣)、普安(今貴州盤縣)、安南(今貴州晴隆)等地,切斷了官軍援路及滇黔通路。

發展

二月初九日,安邦彥率軍包圍貴陽,聲稱破辰(辰州)常(常德),下荊州,直抵中原。寶慶、靖州(今湖南靖縣)一帶為之震動。時貴陽兵力空虛,候代巡撫李橒、巡按御史史永安督率軍民堅守孤城。總兵張彥芳由銅仁(今屬貴州)率兵2萬赴援,被叛軍誘敗於龍里。三月,明廷令貴州附近各鎮派精兵應援,並調湖廣、雲南、廣西三省4萬官軍入黔。六月,新任巡撫王三善率軍1萬進駐平越(今貴州福泉),等待各地援兵。副總兵徐時逢、參將范仲仁領兵增援,在新添(今貴州貴定西)瓮城河被叛軍打敗,貴陽援絕糧斷。十一月底,王三善分兵3路破圍,自率中路2萬精銳出敵不意,經新添,至龍里,連戰皆捷,斬叛軍萬餘人。十二月貴陽解圍(參見貴陽之戰),安邦彥退守陸廣河。時雲南官軍也先後收復平夷(今雲南省富源)、霑益二城,雲南的反叛勢力基本肅清。貴陽破圍後,湖廣、廣西及四川援黔部隊先後到達貴陽,王三善兵分3路,進軍水西。三年(1623年)一月,安邦彥聯合永寧(今四川敘永西南)奢崇明和烏撒安效良,誘官軍渡陸廣河,先後在陸廣、鴨池大敗官軍(參見兩河之戰),龍里一帶復為叛將何仲蔚占據。貴陽再次受到威脅。四月,安邦彥欲再犯貴陽。王三善遣游擊祁繼祖、參將王建中等先後在蓮花堡、青岩、八菇盪等地擊敗叛軍,擒叛將多人。五月,安效良降服。六月,總兵張彥芳敗叛軍於羊耳。九月,滇師兩路援黔,解安南之圍。十月,收復普安、新興(今貴州普安),打通貴州上六衛的通道。王三善親自率軍6萬,渡陸廣河、略地300里,斬叛軍1.8萬,直搗大方(今屬貴州)。水西宣慰使安位(安邦彥之侄)棄大方走火灼堡(今貴州黔西西北),安邦彥逃竄織金(今屬貴州)。王三善駐屯大方3月余,因後援不繼,糧餉斷絕,於四年(1624年)正月撤退,遭叛軍追擊被執遇害,諸將戰死百餘人。四月,雲貴總督兼貴州巡撫蔡復一遣總理魯欽、參將尹伸等在凱里、普定(今貴州安順市)等地,屢敗叛軍。十一月,安邦彥驅兵3萬餘,渡三岔河,謀犯普定。蔡復一遣魯欽等在汪家沖、蔣義寨大敗之。乘勝追擊,過三岔河、直抵織金。五年(1625年)正月,魯欽等回師渡河,遭叛軍襲擊,士卒死亡2000多人,蔡復一亦為此被免職。三月,明廷命王瑊為貴州巡撫,實際上仍由蔡復一和巡按監軍傅宗龍主持貴州軍務。他們決定採取沿河渡口置寨駐兵,就地屯田,徹底封鎖水西的策略。時雲南官軍也於霑益擊敗叛軍,安效良敗死。六年(1626年)三月,安邦彥為擺脫日益困難的處境,率軍數萬渡江入犯威清(今貴州清鎮)、威脅貴陽,結果大敗,回到水西。後經兩年多休養生息,蓄積力量,兵力發展到10萬餘人。崇禎元年(1628年)六月,明廷起用朱燮元為兵部尚書,總督雲、貴、川、湖、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移駐貴竹司(治今貴州貴陽),招流移,廣開墾,恢復經濟;據險要,立營壘,充實軍伍。二年(1629年)四月,朱燮元遣貴州總兵許成名等由永寧出兵收復赤水衛(今四川赤水河),揭開了與叛軍主力決戰的序幕(參見永寧之戰)。八月,安邦彥分兵守陸廣、鴨池、三岔等要地,並進逼遵義,自稱“四裔大長老”,奢崇明稱“大梁王”,合兵10萬進擊赤水。朱燮元授計許成名佯敗,誘敵至永寧一帶,先後在五峰山、桃紅壩、鵝項嶺,大敗叛軍,斬首數萬級,安邦彥、奢崇明敗死,叛軍主力基本消滅。安位率餘部繼續頑抗。朱燮元採取“四面迭攻,漸次蕩滌”的作戰方針,屯兵險要,四面包圍,逐步壓縮,絕其資儲,經過100多天的圍剿,斬叛軍萬餘人。三年(1630年)春,安位遣使乞降,平叛戰爭結束。安邦彥叛亂的平定和奢崇明敗亡,消滅了明末西南兩大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