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呂紀獅頭鵝圖軸

明呂紀獅頭鵝圖軸

明呂紀獅頭鵝圖軸是一幅繪畫作品,作者是呂紀,創作於明代,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該作品描繪的雖是冬季場景,但並沒有讓人感到寒冷;此畫以絹做底,呈現出一種暖色調,給人一種溫馨、祥和的感覺;無論在畫幅尺寸還是構圖氣勢上都給人一種“大”的感覺,讓人在百步之外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藝術氣息。

基本信息

畫作介紹

《獅頭鵝圖》軸,是明代著名畫家呂紀的作品。該畫作工筆設色繪白鵝踱步於梅樹之下,樹幹古拙,花蕾點點,側有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旁花卉叢生。鵝身用筆輕柔,賦色細膩。左上角有呂紀單款,並鈐印章。

作品賞析

凡作大幅畫,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都需以氣勢奪人。要營造這種氣勢,首先應從構圖入手,並應儘量突破前人構圖的局限。呂紀顯然深知這一點。如《獅頭鵝圖》中,他將一棵樹幹不太完整的古梅從畫的右邊斜伸向畫面上方三分之一處,氣勢盡出。他描繪的雖是冬季場景,但並沒有讓人感到寒冷。這是因為此畫以絹做底,呈現出一種暖色調。暖色調的絹底襯托著綻放的白梅,給人一種溫馨、祥和的感覺。

畫面右側偏下的太湖石,畫家安排得也極具匠心。如果沒有這塊太湖石,只靠一株古梅分割畫面,那么畫面不僅會單調,而且也容易使古梅與畫面的主體———獅頭鵝相互脫節。一幅畫中,如果各物象之間毫無聯繫,那么畫面就沒有整體感。太湖石的添加,不僅使古梅不再讓人感覺孤立,而且還將古梅與獅頭鵝連在一起。描繪太湖石時,畫家有意將它的走勢和曲折的外形與古梅彎曲的粗枝形成呼應。玲瓏剔透的石眼與古梅的樹眼也形成了呼應。古梅和太湖石都用重墨繪出,成為畫中比較濃重的物象。畫家雖然沒有畫出古梅與太湖石的完整形態,但卻用濃墨表現出它們緊靠在一起的前後關係。

《獅頭鵝圖》呈現出一種寧靜、恬淡的意境。畫中的獅頭鵝似乎被風吹古梅枝杈發出的聲響驚動了,故曲頸回首,想探個明白。不知是因為考慮選取物象的最佳角度,還是因為構圖習慣,呂紀多把家禽、飛鳥置於畫的左下角。不僅這幅畫中的獅頭鵝這樣,就連他的《竹溪鴛鴦圖》、《梅茶雉雀圖》、《雙雉圖》中的家禽、飛鳥也是如此。它們不是在濃蔭下休息,就是佇立於岸邊玩耍。

該作品無論在畫幅尺寸還是構圖氣勢上都給人一種“大”的感覺,讓人在百步之外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藝術氣息。

畫家簡介

呂紀(生卒年不詳),字廷振,號樂愚,一作樂漁,明鄞縣人。好繪畫,擅花鳥,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始致其妙。公元1488年至1505年(弘治年間),與林良等應徵入宮,供事武英殿,官錦衣指揮使銜。擅畫鳳凰、仙鶴、孔雀、鴛鴦,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俱能,設色明麗,氣韻生動。畫面輔以花樹泉石,點染煙潤,清新有致。間作山水人物,筆法嚴謹,自然入妙,為院體花鳥畫代表作家之一。於畫中寓規諫意,得孝宗賞識,謂“工執藝事以諫,呂紀有焉”。有《鷹雀圖》、《桂菊山禽圖》、《竹禽雙雉圖》、《雪景翎毛圖》、《雪岸雙鴻圖》、《秋鷺芙蓉圖》、《浴鳧圖》等傳世。弟子有羅素等,皆成名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