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匯文二中

昌黎匯文二中

昌黎匯文二中1910年建校,前身是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成美學館,1922年更名為匯文中學。1942年,匯文中學與昌黎縣立中學合併為昌黎中學校。1952年12月,省政府接管匯文中學,改名為河北昌黎中學(簡稱省中)。1955年,改稱河北昌黎第一中學,為當時河北省16所重點中學之一。文革期間,學校校名迭變,在匯文中學校址上先後建立了唐山地區衛生學校、昌黎鎮中學、昌黎城關中學,1978年改為昌黎縣第二中學。1993年6月,經省教育廳批准恢復了昌黎匯文中學校名。幾年來,該校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體訓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現代技術教育示範校、河北省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改實驗學校、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河北省德育示範校、全國及河北省優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市校風建設最佳校。

辦學歷史

昌黎匯文二中1910年建校,前身是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成美學館,1922年更名為匯文中學。1942年,匯文中學與昌黎縣立中學合併為昌黎中學校。1952年12月,省政府接管匯文中學,改名為河北昌黎中學(簡稱省中)。1955年,改稱河北昌黎第一中學,為當時河北省16所重點中學之一。文革期間,學校校名迭變,在匯文中學校址上先後建立了唐山地區衛生學校、昌黎鎮中學、昌黎城關中學,1978年改為昌黎縣第二中學。1993年6月,經省教育廳批准恢復了昌黎匯文中學校名。2003年春,縣委、縣政府對我縣初高中學校的布局結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原匯文中學高中部、昌黎三中高中部和秦皇島昌黎美術高中合併,實現純高中辦學,走規範辦學之路。2004年,被認定為秦皇島市首批示範性高中,2005年5月8日,被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示範性高中。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20軌60個教學班,在校生總計4300餘名(住校生1885人),其中美術教育已形成規模,美術班18個,美術特長生949人。

硬體設施

2003年三校合併以後,按照校園整體規劃,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2002年9月功能齊全、總面積近7272平方米的集教學實驗、圖書閱覽、現代教育技術為一體的現代化科學樓交付使用,滿足了理化生實驗、圖書閱覽、專業活動室和微機上網的需要;新建7700平方米容納近三千名學生就寢的2棟女生宿舍樓交付使用,緩解了學校住宿生多住宿難的問題;2004年8月、12月和2005年6月分別交付使用的合計9800平方米、容72個教室、15個教師辦公室的三棟教學樓和3000平方米的藝術大樓,徹底改變了教學環境,擴大了辦學規模;2004年重新規劃了內操場,新建了8個高標準籃球場,改善了全國體育傳統校的運動設施;建成了18000平方米、170戶的住宅樓,實現了教學區和住宅區的徹底分離。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79名,其中專任教師214 名,全部取得了教師資格,高級職稱教師39人,占18.2%,中級職稱教師179人,占83.6%,本科學歷以上197人,占92.1%,30-50歲年富力強的教師占85.9%,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配置合理。

學校實施了教師的“三個工程”,即:1、“教師教育工程”:學校有校本培訓計畫,幾年來學校組織了三期計算機培訓,全體教師利用晚自習時間參加學習,每學期舉辦專題講座,分期分批參加新課改的培訓,選送教師脫產進修學習;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教師去秦皇島、唐山、盧龍等地觀摩、聽課、學習交流,組織教師聽全國著名教師孫維剛、全國模範班主任任小艾的講座,還通過組織班主任培訓班、理論培訓班等給教師提供交流學習的平台,培養了一支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2、青年教師“一、三、五”工程:學校組織新畢業大學生崗前培訓,安排新教師向老教師拜師,2004年該校共組成19對幫教對子,師徒共同進步,達到青年教師一年入門、三年勝任、五年出成果的效果;3、“名師帶動工程”:學校通過開展一年一度的教學“百花獎”大賽,結合日常教師業務情況,評選出該校的教學新秀、學科帶頭人及明星教師即名師,要求名師帶頭踐行“教師道德規範”,在道德上做楷模,在日常教學中名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有所建樹,在理論上做導師,名師要發揮業務專長培養青年教師(每學期聽課次數20節以上),按學校安排帶好自己的徒弟,在業務上做公認的師傅,名師要有獨立實施“三課”和指導“三課”的能力,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在教研上做領路人,這樣,以名師帶動全體教師,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業務能力。

學校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崗位練兵和基本功檢測,開展“三功雙評”,三功即:教師基本功、學科知識功和課堂教學功,通過請省級國語測試員培訓、粉筆、硬筆字比賽、演講比賽、簡筆畫評比、課件評比等形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工作水平和創新能力。為鼓勵教師潛心鑽研業務,提高工作效率,學校對教師部分業務進行量化評估,設立徐維廉獎勵基金和各種形式的育人成果獎,本著以質論獎為主、以量計籌為輔和充分體現向第一線傾斜原則,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不斷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質量意識、憂患意識,形成了一支勤奮敬業、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為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三年以來,該校教師有44 人獲省級獎勵,142 人獲市級獎勵,多篇論文在各級刊物發表,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後勁!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該校學生連續5年包攬昌黎縣普通中學文科、理科狀元。2005年高考本一上段156人,本二以上285人,本三以上885 人。

學校榮譽

幾年來,該校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體訓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現代技術教育示範校、河北省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改實驗學校、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河北省德育示範校、全國及河北省優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市校風建設最佳校、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市級電化教育先進單位、市級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市級巾幗建功示範崗、市級先進職工之家等,並於2004年確定為秦皇島市首批示範性高中。

文化傳統

教學科研

該校教學工作以“規範管理,嚴格要求,教研並重,協調發展”為重點,在教學常規管理中,學校重點強化了教學過程的管理,在教學環節上嚴格把關,定期檢查教案、作業批改和輔導,進行教案評比,組織學生評教評學,及時反饋,建立課堂教學日誌,堅持校長、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等定期、定量的聽、評課制度,定期對教師部分教學情況進行量化評估,規範課堂教學。

結合“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省級教改課題的研究,該校推行以“教會學生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為中心的教學觀,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豐富課堂活動,改革教法、學法,如:高二年級嘗試使用教案、學案一體化,實現同學科資源共享;數學學科的“MM教學方式”和英語學科的“小組教學法”和“單詞速記法”以高一年級為主正在積極開展;物理組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地理組的“研究性學習”、高一年級的“四步參與”程式教學法等穩步實施,語文學科溶入了大語文的概念,全面激活了課堂教學。

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已成為學校最吸引人的課程。包括班會活動,團委、政教處組織的社會活動、文藝活動和各種團體競賽活動。活動內容列入學期計畫,廣泛開展,做到分類推進,培養興趣。活動項目異彩紛呈,有者香文學社、英語俱樂部、廣播台、攝影、美術、鼓樂隊、舞蹈隊、合唱隊、田徑隊、球隊、數學、生物標本製作、物理試驗、化學試驗等20餘個小組,學生自由選擇,許多學生具有音、體、美等各項特長,現在學校的藝術特長教育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

學校新成立了教科室,堅持以“科研興師、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為方針,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不僅在教學實踐中搞研究,而且注意了學科的整合,以多元的視野審視學科間的聯繫,改變過去“單打獨鬥”的教學科研為現今“聯合作戰”的科研方式,現在學校各學科都有1-4個科研課題研究項目,如:數學學科的省級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套用》、心理學科的省級課題及其他26個市級課題已經驗收、推廣。

學校有嚴格的學科組活動制度,每月各學科組活動一次,每周各備課組集體活動一次,交流教學經驗,開展同學科教師間聽課、評課,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提倡教師撰寫科研論文,每學期每位教師至少撰寫1篇論文,並評選優秀論文裝訂成冊。學校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44個,其中2004年6月份,該校共申報了38項課題,經審核,全部被確立為市級課改專項課題,其中4個被確立為市級重點課題。

德育管理

該校有著以德治校的優良傳統,1964年中宣部和中央文教部聯合召開的高校和中等學校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該校作為特邀代表之一,校長李植棠和教師趙榮弟出席大會,並作了書面發言。他們和與會代表一起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徐維廉校長提出的“假如人人皆像我,學校將如何”的治校名言至今仍銘記在廣大師生心中。

進入社會發展新階段,學校積極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堅持德育為首、五育並舉的道路,以“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為工作思路,強化管理,深化改革,形成了“科學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的新格局。

學校建立了完整的德育工作隊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名譽法制副校長、德育主任、團委書記、德育處教師學生會主席為成員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級工作網路和學校領導——德育處教師——班主任三級管理網路;每年利用暑假舉辦班主任培訓班,學習班主任的基本素質要求、班級管理技巧;鼓勵班主任邊認真工作,邊總結經驗,撰寫論文並集印成冊;學校出台了《匯文二中優秀班主任評比方案》,2005年10名班主任被評選為模範班主任,極大的調動了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全面提升了德育隊伍工作水平。

學校自1998年起在全校範圍內試行班級量化管理和封閉式管理,建立起嚴格的日常行為規範督察制度,使管理更加數量化、規範化、程式化、制度化,做到事事有標準,處處有規章,初步實現了無空白管理,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在學生中深入開展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團隊精神教育、依託五峰山、烈士陵園等德育基地開展傳統教育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的先鋒作用,開展了“做文明匯文人”大型遠景系列化思想教育活動,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良好校風、學風和教風;“業餘黨校”培養了大量優秀青年人才;一年一度的軍事訓練,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優良作風;啟動“寒門學子”基金,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兩年來共發放資金18110元,使79名學生受益;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工作計畫,設有專職心理教師和心理諮詢室,建立了心理輔導系統,通過個別諮詢、心理行為訓練、書信諮詢、網路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培育學生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實現了在校生違法違紀案件為零、治安事故為零、安全責任事故為零的突破!

特色辦學

學校合併後,堅持“靠質量立校、靠人才發展、靠管理增效益、靠美術顯特色”原則,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形成了“合格加特色、規範加特長”的特色辦學模式,音、體、美特色教育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特色辦學品牌已經被社會各界所認可。2004年6月,該校成功地承辦了秦皇島市“華夏杯”中小學生書畫大賽,並建成了匯文二中美術館。

現在該校已成為我市美術教育發展最早、美術辦學規模最大、辦學軟硬體環境最優良、秦皇島市政府批准的在全市範圍內招生的國辦美術特色學校。近年來,學校還與清華大學美院聯合辦學,請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的著名專家、教授來該校授課,學生也到清華美院接受集中培訓,形成了開放的聯合辦學新格局。在全國各類美術院校的專業考試中,該校考生成績一直居全省前列;連續三年高考升學率在90%以上。本一、本二的升學率均略高於秦市幾所重點中學普班的升學率,2005年高考本一上段116人,本二以上185人,本三以上685 人。特色教育迅速發展壯大,2005年該校美術高考成績在全市遙遙領先,重點院校錄取率50%以上,名校錄取率高。該校已成為河北省東部規模最大,升學率最高的美術特色高中。體育、音樂連年升學率100%。

服務工作

總務處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積極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積極主動地改善辦學條件,為學校全面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昌黎匯文二中貴貞樓 昌黎匯文二中貴貞樓

總務處落實財務工作的要求,落實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嚴守財經紀律,堅決杜絕亂收費現象;建立了財務管理、物品支出等規章制度,學校經費使用合理,帳目清楚,手續完備;努力辦好學校食堂,為師生提供既衛生又物美價廉的食品,師生非常滿意。

今後,該校將以省級示範性高中辦學標準為準繩,精心打造匯文特色辦學品牌,力爭在冀東地區打出名氣、辦出特色,辦成河北省一流的特色重點高中,振興百年匯文,恢復“津東第一校”的美譽!

校園環境

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占地約171畝,其中總校區約128畝,東校區43畝;有校舍建築面積53991.85平方米。

學校經過多方論證,並報請縣政府批准,於2003年重新進行了校園整體規劃,分兩期進行建設,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第二期工程已經啟動。整個校園西半部是教學區、東半部是運動區、北部是生活區,有南北兩個校門。學校環境幽雅,匯文湖、檻虹橋、貴貞樓等完整地保留著當時的建築和景觀。校友捐款新建了維亨泉、玉祥路。現在學校有小花園5個,綠化用地29800平方米,校園內百年銀杏、楓樹、洋槐枝繁葉茂,匯文湖碧波蕩漾,因地下泉水百年不枯,維亨泉坐落在花園之中。厚重典雅的建築與洋溢著現代氣息的樓館分布有序,掩映在綠樹叢花之中,每年都有眾多校友前來觀瞻留影。

為了落實省教育廳韓清林副廳長給該校下達的“辦好省級示範性高中,爭創省級首批文明生態學校”的指示精神,在新的校園規劃中,該校設計並正在實施著生態型的綠化工程,栽種了百花園、百果園、玫瑰園、紫藤園等,還種有28種樹木。

學校重視環境育人,校園文化建設因地制宜,既展示了師生的才藝又增加了學校濃厚的文化氛圍。校園內每一棟樓的名字都傳承著匯文二中的歷史,圖書館樓布置的書香典雅,科學樓內激勵學生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樓懸掛了警示名言和師生的妙語佳句,有些是師生親自提筆書寫繪畫,展示了匯文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領導

該校五名校級領導都是中學高級技術職稱,平均年齡42歲,15位中層領導都是從教學業務尖子中選拔出來,具有很強的實幹精神和敬業意識。班子成員堅持“五字方針”:公、勤、廉、寬、謙,作風民主,堅持每周例會制度,學校發展方向、校園重新規劃、設備添置等重要問題集體研究決定,成立教職工代表大會,評優、評先、學校各種獎勵辦法的出台等民眾關心的重大問題通過職代會研究決定。在學校評優、評先、安排工作等各項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上領導幹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好處、實惠讓給民眾,深受廣大教工的愛戴。領導班子關心教職員工的疾苦,尊重愛護離退休老幹部,並校之初,學校許多老教師仍住在三、四十年代建的破舊平房內,領導班子費盡周折跑各種建樓手續,在集資建房的各項規定中反覆徵求在職和離退教職工的意見,先後三次易稿終於達到全體滿意,最後終於在學校北部和校外建起3棟170戶寬敞明亮的教職工住宅樓,讓許多離退休的老教師也有機會住進新樓,徹底解決了教師住房難的問題。為此,該校班子受到市、縣領導部門的表彰,該校校長還被評為省、市三八紅旗手、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優秀教師教育先進個人等。

面對合併後新融合的匯文大家庭,學校領導班子借並校東風,堅持原有的“朴、誠、勤、敏”的校訓精神、“治校從嚴、教育從嚴、教有特色、學有特色”的校風、“尊師守紀、博學強身”的學風、“厚積薄發、標新立異”的教風,加速匯文二中的發展。提出了“以人為本,科研興校”的辦學思路,以“育一流人才,創一流質量”為辦學目標,明確了“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堅持文理並重,同時突出音體美特長”的辦學方向,以“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為辦學理念培養了大批“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優秀人才,走出了一條“挖內潛、借外援、成合力、促發展”的新路子,使古老的匯文二中面貌煥然一新,在短短的兩年內實現了辦學規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辦學效益的四大突破!

知名校友

在近百年歷史進程中,該校以“朴、誠、勤、敏”的校訓精神和高質量的教育教學享譽冀東,號稱“津東第一校”,給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大批有用人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孟昭英、馬杏垣、李季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著名病毒學專家顧方舟、原國家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第二炮兵司令員楊國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樓乾貴、青年數學家石根華等,2003年9月,石廣生部長曾回訪母校,和學校領導就校園規劃問題共議匯文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