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早發竹下
結束晨妝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頑。
行沖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疊疊山。
碧穗吹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灣。
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竹下:即今安徽休寧西黃竹嶺。
2、結束晨妝:早晨的衣冠穿戴停當。
3、破小寒:冒著微寒。小寒,清秋時節。
4、散疲頑:鬆散一下極度的疲勞。
5、沖:沖開。
6、放:閃出。
7、碧穗:像穀類植物的花果或果實生長的青綠色部分。
8、吹:通炊。
9、清禽百囀(zhuàn):清晨百鳥和鳴。
10、有情無思:有意無意之間。蘇軾《水龍吟》寫楊花日:“思量卻似,無情有思。”
白話譯文
早上起來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衝破清秋的寒氣,跨鞍上馬動身了,這一動,倒是使疲乏頑鈍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輕鬆一下了。走著走著,衝進了很輕很薄的晨霧;看一山,像把一座山從霧裡放出來似的,再看一座山,再放一座山,走過了重重疊疊的山峰。過了山區,便到了山下水邊的村落。村頭的炊煙,形狀像碧藍色的波紋,山林的主人鳥兒,唧啾嘁喳歡叫不停,仿佛奏起了悠揚婉轉的迎賓曲,百鳥有情無思間迎著馬背上的我歡呼歌唱,在美妙動聽的清禽千聲百囀聲中,我恍恍惚惚、心馳神醉。
創作背景
紹興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中進士。次年任職徽州(今安徽歙縣)司戶參軍,共歷六七年之久。此詩即寫於徽州任內。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先點明出發時的情景:穿好晨裝,跨馬出行。“破小寒”,點出季節是清秋。“散疲頑”,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務之後。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緊張的工作之餘,能有機會到郊野散散步,會感到特別輕鬆愉快。詩人正是懷著這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品賞竹下之景的。
詩人跨著馬兒沿著山道行進,迎面而來的,一是霧,二是山。霧,不是渾沌一片,而是“薄薄輕輕”,虛無縹緲。山,不是孤峰獨峙,而是“重重疊疊”,連綿不斷。“薄薄輕輕霧”,“重重疊疊山”,十個字,寫出了皖南山區清秋黎明時特有的朦朧美。但是詩人所領略到的還不止於此。他坐在馬背上看山中霧、霧中山,別有一番情趣:馬在漫捲的輕霧中“得得”穿行,恍若沖開一道道輕紗似的幃幔;那從輕霧中閃出的重重疊疊山,仿佛是從幃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態從身邊閃過。“沖”,使流動的霧,化動態為靜態;“放”,使靜止的山化靜態為動態。兩者相生相映,構成了一幅撲朔迷離、奇趣橫生的畫面。
隨著峰迴路轉,詩人的眼前又出現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彎。”上句寫炊煙,下句寫溪水。碧穗般的炊煙從樹頂上筆直地升起,綠綢似的溪水從小橋下彎彎地流過。這兩句畫意甚濃。炊煙,樹叢,溪水,小橋,上下相映襯,一碧一綠,一直一彎,一靜一動;在色彩、線條和態勢上構成了錯綜變化之美,使整個畫面玲瓏剔透,有聲有色。寫“炊煙”突出“當樹”,寫“溪水”突出“趁橋”,展現出山村特有的風貌:山林茂密,村戶人家的房屋、煙囪,被周圍的高大樹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煙從樹頂上升起;溪澗縱橫,全靠一座座小橋連線道路,所以溪水始終傍著小橋流逝。此聯傳出了這幅山村黎明圖的神韻。炊煙“當樹直”,暗示無風,同時還會使人聯想到那炊煙下莊戶人家生活的安寧與平靜。“彎”字,又把那繞山穿橋的小溪身影勾劃出來;一個“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寫活了。
這首詩攝取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林間百鳥的晨歌。鳥兒是山棟的主人,它們迎著馬背上的詩人歡呼歌唱,百囀千聲。“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在這美妙動聽的“迎賓曲”聲中,詩人心馳神醉,鳥兒們是真的有情還是出於無意,他恍恍傯惚難以分清了。
前人論詩云:“作詩要有情有景,情與景會,便是佳詩。”這首紀游詩便是“情與景會”的佳作。詩人不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徵準確地描摹出來,而且把自己的主觀體驗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選用“沖”、“放”、“當”、“趁”等點睛的字眼,使諸多景物情態畢露;詩人觀景時的愉悅心情,也就從景物的情態中透露出來了。
名家評論
近·錢鍾書:“劉禹錫《柳花詞》說:‘無意似多情,千家萬家去’;李賀《詠北園新竹》第二首說:‘無情有恨何人見”;楊發《玩殘花》說:‘低枝似泥幽人醉。莫道無情卻有晴’;蘇軾描寫楊花的《水龍吟》也說:‘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都是從《玉台新詠》卷九梁簡文帝《和蕭侍中子顯》第一首又卷十《古絕句》第三首寫葡萄,豆蔻、菟絲的詩句推演而出。范成大又把前人形容草木的話移用在禽鳥上。”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以善寫田園詩著稱。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