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

《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五律是詩人塞外旅途中的懷鄉之作,它以蒼涼的格調,傾訴了自己對家鄉的懷念,這也反映了戍邊將士對長期征戰的厭倦及對和平安定的眷戀。全詩從“早發”落筆,層層寫來,宛轉赴題,情景交融,層次井然,感情深沉。

作品原文

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

曉笛引鄉淚 ,秋冰鳴馬蹄 。

一身虜雲外 ,萬里胡天西。

終日見征戰,連年聞鼓鼙 。

故山在何處 ,昨日夢清溪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焉耆(yān qí):指焉耆都護府,為安西四鎮所轄都護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終南別業:指岑參在長安東南終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別業。別業,即別墅。

⑵曉笛:清晨羌笛吹奏之聲。

⑶秋冰:胡塞屬高寒地帶,入冬早,故雖秋日業已結冰。

⑷虜(lǔ):對西北邊地的蔑稱。

⑸鼓鼙(pí):戰鼓,這裡指征戰之事。鼙,鼓的一種。

⑹故山:指岑參隱居的終南山。

⑺清溪:指終南山的小溪流。

白話譯文

破曉的笛聲催下我思鄉的淚滴,秋日的冰水響過了賓士的馬蹄,

我孤單一人置身於西北的塞外,幾萬里途程我處在遙遠的天西。

終日裡只見邊塞上不斷的征戰,連年來只聽軍隊中戰鼓的敲擊;

親愛的家鄉你如今究竟在何處?昨日的夢中我又回故鄉的清溪!

創作背景

天寶八載(749),岑參為右威衛錄事參軍,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此詩當為詩人於天寶九載秋天行役於焉耆時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五律是詩人塞外旅途中的懷鄉之作,它以蒼涼的格調,傾訴了自己對家鄉的眷戀。

那是一個邊地的拂曉,深秋的塞外,天氣寒涼,詩人又跨上戰馬,踏著秋日的冰水出發了。晨風送來瑚婉的笛聲,這笛聲不由引起詩人對故鄉的懷念,兩行熱淚滾滾流下。詩歌就從這裡開頭。“曉笛”,“秋冰”,“馬蹄”,交織成一幅單純而又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塞外秋曉行旅圖,點示出“早發”之意。而這種蒼涼的意境中,透露出獨處異地的鄉思,這便是首句的“鄉淚”,從而暗示出“懷”字。“懷”,被渲染異地風情的“晚笛”所引發,所烘托,是統攝作者眼前這幅畫面的中心,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寫“懷”。“一身虜雲外,萬里胡天西”,這一聯寫邊塞的遙遠和自己的形單影隻。“一身”與“萬里”互相對照,突出了獨處塞外的孤零。“虜雲”和“胡天”說的都是塞外,而用兩句反覆來寫,就突出了異地的感覺。“虜雲”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強調了邊塞的遙遠,歸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懷”的原因。這兩句與《安西客館中思長安》里的詩句“絕域地欲盡,孤城天遂窮”都表達了一種獨處異地的愁思。“終日見征戰,連年聞鼓鼙”,上句從所見,下句從所聞寫邊塞上單調而又連續不斷的征戰生活。當詩人置身於這種生活之中的時候,他就發現,這種生活與作者自己原來的想像有一定的距離,並不是那樣浪漫的。馬上顛簸,飄忽無定,鄉路迢迢,歸家無期,詩人是不可能不時而生出對故鄉的懷念和對征戰生活的厭倦情緒的。從某一方面說,這也反映了戍邊將士對長期征戰的厭倦及對和平安定的眷戀。

詩的最後兩句寫思念故鄉,形之夢寐。“故山”點出“懷”的對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啟下句故鄉景,用一問退出一“夢”,突出表現了對家鄉之不能不時時縈懷。並且,“昨日夢”和今“曉笛”相呼應,反映了詩人之所以聞笛而落淚,並不是憑空的,而是以他對故鄉的深沉思念為基礎的。寫到這裡,“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這個題目所點示的幾層意思,尤其是貫穿全詩的“懷”字,就表現得十分完滿而又含蓄了。

全詩從“早發”落筆,層層寫來,宛轉赴題,情景交融,層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名家評價

遼寧師範大學教授高光復:此時詩多寫哀怨之音、寄愁之語,風動於情而骨氣稍弱,略有阮籍詩風格。但岑參詩婉轉卻不冶媚,秀麗而不綺靡,渾涵深厚,瀏亮雋永,自是一種風情。詩人不刻意描寫細物細景,而以情盪之,情景交融,相摩相激,頗耐人咀嚼。此詩前四句即表現出這種特點,詩人未嘗工筆細描塞外風光,而以笛、冰、雲、天,四字盡之,又以鄉愁和鄉愁引起的孤寂感統貫,景之渺遠廣闊,飄蕩東西,不可捉摸,正烘託了詩人彌天又難以細說的複雜心緒,空白處很多,引人聯想。後四句有些落入舊套,“夢”的意象於詩中常出現,但亦可理解詩人鄉情深沉、魂牽夢繞之狀。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