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止時間
室町幕府自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在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亦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而在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與努力,直到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起點,但結束時間大致上有以下五種說法,本條目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時間 | 事件 |
永祿11年(1568年) | 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
元龜4年、天正元年(1573年) | 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
天正18年(1590年) | 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大致完成日本的統一。 |
慶長8年(1603年) | 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
慶長20年、元和元年(1615年) | 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
簡介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傭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當今尚無定論,一般採用第三種說法,但為完整表述這段歷史,在此皆採用最後一種說法。
大事年表
年號西元紀年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1467◎應仁之亂始(1.18)◎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1473◎山名持豐(宗全)歿(3.18)◎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1477◎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1478◎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1481◎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1484◎堺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1485◎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1488◎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1489◎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1490◎足利義稙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1493◎明應之變(4.22)◎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1508◎足利義尹(足利義稙)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1519◎北條早雲歿(8.15)
大永元年1521◎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1528◎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三年1534:◎織田信長出生(5.12/6.23)
天文四年1535/天文五年1536◎木下藤吉郎(豐臣秀吉)出生(3.17)
天文十年1541◎武田晴信流放其父信虎,成為家督,信虎躋身於駿府(5.16)
天文十二年1543◎德川家康(松平元信)出生(天文十二年12.26/1543.1.31)◎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1546◎河越夜戰(4.20)◎山內上杉家當主上杉憲政出奔,扇谷上杉家當主上杉朝定戰死,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1549◎攝津江口合戰(6.24)
天文二十年1551◎織田信秀病死(4.8)◎嚴島合戰(9.10-9.28)
天文廿一年1552◎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1554◎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甲相駿三國同盟)
弘治元年1555◎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二年1556◎齋藤道三之子義龍起兵反叛,齋藤道三自刎於長良川(5.28)
弘治三年1557◎大內家第三十三代當主大內義長自盡,大內氏滅亡(4.3)◎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1560◎桶狹間之役(4.20)◎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1561◎第四次川中島合戰◎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改名上杉政虎
永祿五年1562◎織田、德川清洲會盟(1.11)
永祿七年1564◎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1565◎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1568◎足利義榮繼任第室町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將軍(2.8)◎織田信長上洛(9.7)◎足利義昭繼任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10.18)◎松平家康改姓德川(10.22)
永祿十二年1569◎今川家第十代當主今川氏真出奔,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1570◎淺井家背叛織田家◎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1571◎毛利元就歿◎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曆寺(9.12)
元龜三年1572◎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1573◎武田信玄歿(4.12)◎室町幕府滅亡(7.18)◎越前朝倉氏滅亡(8.20)◎近江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1575◎長筱合戰(6.28)
天正五年1577◎松永久秀背叛織田家◎松永久秀自殺(11.19)
天正六年1578◎耳川合戰◎上杉謙信歿◎上杉家御館之亂◎出雲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1582◎天目山之戰,武田勝賴、甲斐武田氏第二十一代當主武田信勝自盡,甲斐武田氏嫡流滅亡(3.11)◎本能寺之變(6.1),織田信長、織田信忠死◎山崎合戰(6.15)◎明智光秀被殺(6.15)◎清洲會議(7月)
天正十一年1583◎賤岳合戰◎北莊城之戰,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1584◎小牧·長久手合戰◎沖田畷合戰
天正十三年1585◎羽柴秀吉平定九州◎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改姓豐臣
天正十六年1588◎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1589◎折上原合戰◎會津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1590◎小田原城合戰後北條第五代家督北條氏直降伏,第四代家督北條氏政自盡。豐臣氏統一日本。
天正十九年1591◎後北條第五代家督北條氏直轉封河內狹山。
慶長五年1600長谷堂之戰◎小山評定◎關原合戰(9.15)◎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安國寺慧瓊被斬(10.1)
慶長八年1603◎江戶幕府建立(2.12)德川家康為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
慶長十年1605◎德川秀忠接任江戶幕府第二代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1614◎大阪城冬之陣
慶長二十年/元和元年1615◎大阪夏之陣◎豐臣氏滅亡◎元和偃武
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髮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將軍;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本能寺之變
日本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6月2日,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在日本京都本能寺,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反叛。由於織田信長的衛隊人數太少,根本無力阻擋明智光秀的進攻,於是織田信長切腹自殺,臨死之前,命令自己的貼身衛士森蘭丸放火焚燒自己的屍體,以免被叛軍割去首級。在這場兵變中戰死的還有織田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和他的貼身衛士森蘭丸。政變發生之時,織田信長的得力愛將筑前守羽柴秀吉(豐臣秀吉)正在備中地區作戰。當他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火速返回京都平叛,戰勝了明智光秀。在接下來的家督爭奪戰中,他成功地擁立了織田信忠的長子“三法師”織田秀信。又在軍事上戰勝了織田家的首席家臣柴田勝家。小牧山——長久手一戰,他雖然沒能擊敗德川家康,但卻成功地瓦解了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的同盟。最終迫使德川家康俯首稱臣,為統一日本掃清重大障礙。
下克上的時代
應仁、文明之亂以後,幕府、將軍與守護大名的固有權威失墜,代之而起的則是戰國大名的登場。守護大名乃室町時代由幕府任命,將地方分國委由其支配管理者。應仁之亂以後,除了部份邊境地區外,許多的守護大名相繼沒落,進而從次層級的守護代或國人眾(*)當中,產生一些實力派的新貴階級,稱為戰國大名。
守護代:有力的守護大名多半兼任數個分國的統轄工作,並在京協助幕府的政務。因此領國方面則委請有力的家臣以「守護代」的身分監管。
國人:又稱為國眾。國人的歷史淵源比較複雜,簡而言之,即南北朝、室町與戰國時代地方分國上的在地領主。
由於戰國時代起於一四八0年末,並延續至一五九0年左右,因此習慣上我們常稱戰國時代為「戰國百年史」。戰國大名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位,伴隨我們對戰國大名的認定條件之基準點不同,則有不同的數額。一般而言,大約有一百至三百位左右。
戰國大名得以生存的要件各式各樣,有的仰賴莊園制而生存,有的則憑藉幕府?守護制而屹立不搖。支配區域的領國規模也是決定能否被認定為戰國大名的重要關鍵。然而,例如尼子氏與毛利氏是擁有十個分國以上廣大領地的大名;相對地,淺井氏則僅領有三個郡,卻依然能獨立自主。因此,對於戰國大名的定義至今仍莫衷一是,學界也有主張以「戰國期守護」稱呼的說法提出。
根據戰國大名的出身背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群。
一種是由原先的守護大名直接轉型成戰國大名。例如甲斐的武田氏、駿河的今川氏、豐後的大友氏、薩摩的島津氏,皆屬於此種案例。伊達氏則是從國人身份出身,被升任為守護,再轉型為戰國大名,應該也可以歸納在這個案例當中。
另一種則是經由戰爭的手段瓦解原來守護大名的勢力,使自己的身份升格為戰國大名。例如出雲的守護代尼子經久將守護大名的京極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越後的守護代長尾為景將守護大名上杉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皆屬此案例。這種以家臣的身份卻將主君推翻,甚至取而代之的做法,成為戰國時代的一大歷史特色,被稱為是「下克上」。
第三種則是由在地領主的國人結合鄰近地區眾國人的勢力,發動「國人一揆」,起來抗爭,而轉型為戰國大名。例如安藝的毛利氏、近江的淺井氏都是屬於這種案例。
從戰國大名產生的過程中,可以了解這是一個講究個人實力的時代,而實力養成的來源則極其多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戰國大名乍看之下好像是實施專制君主制,但是其實卻有濃厚的重臣共同經營的團隊主義特質。戰國時代的封建主從關係與江戶時代不同。主從關係如同船與水的關係,主君是船,家臣是水,船若無水則無法前進。甚至,先有家臣才有主君的概念非常普遍。主君在處理政務時,也必須考慮到臣下是否歡心。一般而言,「加恩」便是討臣下歡心最具體的做法。所謂「加恩」就是經由戰爭的手段,掠奪對方的土地,再分配給有功的將領。身為戰國大名,如果無法買得臣下的歡心,就可能招致被「離反」的命運。「離反」就是指家臣放棄不成材的主君而離去。為了防止家臣的「離反」,主君只好不斷地發動戰爭,以爭取「加恩」的本錢。
戰國最強的兵法
眾所周知,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講究實力主義的時代。戰國大名為了維持高度的戰鬥力,除了鍛鍊兵員之外,也必須儲備大量兵器,因此在軍事費上的支出相當可觀。這一點與近代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所主張「富國強兵」的概念相當類似。除了強兵之外,富國更是必須考慮的課題。在農業時代的環境下,灌溉治水成為富國的先決條件。武田信玄的信玄堤、伊達政宗的貞山堀皆代表了戰國大名不僅在沙場上驍勇善戰,在治國管理上更是條理得法。整治河川,減低洪水氾濫的次數,整備灌溉用水,開發新田的結果,產米量自然快速激增。信長、秀吉與家康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霸業,不能不輕忽他們在治國管理上所下的工夫。其中,織田信長可說是始創俑者,扮演了先驅的角色。例如,他發明以鐵殼船來抵禦火箭,或是鐵炮三段出擊法來解決換裝彈藥的空檔,皆是信長發揮豐富想像力而得以致勝的證明。
一五六七年(永祿十年)信長攻陷美濃齋藤龍興的稻葉山城,並且改稱為岐阜之後,便以「天下布武」四字刻印使用。學界多數都認為這是信長向天下人宣示將以武力強取天下之意,但是也有人認為這裡的「武」字並非指武力、武鬥,而是取武家之意。因此信長的「天下布武」是向天下宣示今後將由武家統治天下,武家將成為政治權力的中樞。
十三世紀之後,日本的社會基本上是呈現武家、公家(朝廷貴族)與寺家(佛教寺院)三權鼎力的局面。值此之際,公家的積弱不振早已是有目共賭。信長以一把無情火燒討比叡山延曆寺、或是與一向宗本山之石山本願寺正面對決,其所覬覦的則在於使武家的政治力量能完全凌駕寺家之上。信長的這一政治路線,基本上在秀吉、家康的時代繼續被傳承下去。因此,武家的時代能夠一直維持至明治維新為止。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
眾所周知,織田信長於一五八二年六月在京都的本能寺,為家臣明智光秀所刺身亡,也結束了信長的野望,享年四十九歲。然而,對於本能寺之變發生的原因卻是眾說紛紜。過去學界有各式各樣的說法,例如怨恨說、野望說、內通說、或是絕望說等,但都莫衷一是。
靜岡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小和田哲男先生對此則有其獨到的見解。小和田先生的觀點是從信長的將軍任職與源平二氏之歷史宿怨的角度切入,來剖析本能寺之變的事件真相。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三月,信長討伐甲斐的武田氏之後,朝廷也開始認真考慮應該以如何的形式來調整朝廷與信長的關係。正親町天皇所能做的,便是以朝廷體制下的官職賜予信長,來凸顯信長作為之合法性。事實上,無論是信長自己也好,或是朝廷的意向也好,相互在私下皆認為以征夷大將軍一職賜予信長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信長的家系可以上溯至十二世紀以前的桓武平氏。平氏祖先的平清盛也曾任職朝廷的太政大臣。雖然信長回應朝廷自己毫無預設立場,任何的官職皆願意接受。但是,朝廷方面也曾經考慮過,如果信長的欲求是太政大臣、或是關白之類的官職,那也無妨。然而,信長卻在上京準備向朝廷回應的途中,被明智光秀暗殺身亡。
據說明智光秀的出身可追溯至美濃源氏之土岐氏末裔,雖然有些勉強,但如果光秀以自己乃源氏之後自居的話,從源平二氏之間的歷史宿怨以及根據有職故實的規定,平氏出身的信長接任將軍職一事則難以被源氏之後認同。換言之,光秀為了阻止信長接任將軍職,乃伺機發動了本能寺之變。
當然,光秀應該在朝廷里另有共謀者支持,而不是自己單獨犯行的。雖然從現存史料中,無法確知到底共謀者為何人,但仍有一些疑點被存留下來。另外,根據桐野作人先生的研究,吉田神道宗家的吉田兼見之自筆日記《吉田卿記》中對於自己與光秀之間的親密交友關係,做了一些篡改。由此二例可以推知,在事變之後,朝廷的一些人士擔心有些記事內容會被秀吉過目,而事先予以抹消、或另外重新書寫。因此,信長被謀殺的事件真相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豐臣秀吉與太閤記
相對於信長給人有冷酷、虛無的印象,秀吉則給人有平易近人的親切形象,在加上他以一介貧農子弟,能夠攀升至權力的頂點,自然散發出一股草莽英雄的魅力。因此,飽受身分制度桎梏之江戶時代的一般庶民,對秀吉的成功物語充滿憧憬,並多少抱有秀吉情結。江戶時代也因而出版了為數不少的秀吉一代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太閤記》。同樣以《太閤記》為書名的作品很多,但是由於作者不同,因此書名《太閤記》上面再冠上作者的名字。例如,小瀨甫庵的著作稱為《甫庵太閤記》;川角三郎右衛門的作品則稱為《川角太閤記》。若只以《太閤記》為題者,一般指的是《甫庵太閤記》。另外,也有附上插畫的《繪本太閤記》,由竹內卻齋撰寫,岡田玉山繪圖,自然也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版本的《太閤記》,其內容皆與史實有相當的距離,並且記載著各種有趣的軼事,不過那是史實或是作者捏造的故事,則不得而知。
在各種版本的《太閤記》中,以土屋知貞的著作《太閤素生記》中所記述少年時代的秀吉之信憑度較高。不過,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著作,不如說是口述訪談的彙編,來得更恰當,裡面收集了秀吉少年時代的各種情報。
話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結果走到引馬(即今天的濱松市),受僱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加兵衛。三年後的一五五四年,秀吉以十八歲的年紀回到尾張,遇到昔日玩伴一若。這時的一若已經成為織田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頭(下層武士)。於是在一若的引薦下,秀吉也成為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其後,秀吉乃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並且於一五六一年與以後的北政所(寧寧;八重)結婚。一五七三年信長滅亡近江的淺井氏之後,秀吉乃獲得北近江三郡的恩賞。從此,秀吉也成為一國一城的領主,姓氏也從「木下」改成「羽柴」。
秀吉能夠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他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促使秀吉最早成為「一國一城之主」的領地在近江。由於近江一帶有琵琶湖、以及京都連結地方之四通八達的幹道,自古便具備了商業繁盛的環境。因此,提到近江自然會令人想起近江商人。當多數的大名領主還不懂得重視商業與禮遇商人的時候,秀吉便懂得「算盤優於武器」的道理。秀吉已經看出以一把槍便能闖天關的時代將不復存在。他在近江不斷錄用一些善於理財的家臣,相對於靠槍闖天下的武功派,這些人則被視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秀吉身邊近江出身的家臣為數不少,例如石田三成、增田長盛、長束正家、片桐且元、宮部繼潤、大谷吉繼等皆屬之。在秀吉的領導團隊中這些近江出身的家臣,自然也會進而帶動充滿近江商人性格的決策。
總結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瀰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