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刺沙蠶

日本刺沙蠶

俗稱沙蠶、水百腳。多毛綱、遊走目、沙蠶科。系底棲自由生活型種類。體扁平而長。頭部明顯,口前葉有2條短觸手、2條短而粗壯的觸角。眼2對,位於口前葉背面兩側,前對眼間隔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系底棲自由生活型種類。體扁平而長。頭部明顯,口前葉有2條短觸手、2條短而粗壯的觸角。眼2對,位於口前葉背面兩側,前對眼間隔寬。圍口節有4對觸鬚。吻部可分為8個區,第V區無齒。剛節兩側凸出形成發達的疣足,其上生有許多剛毛,疣足具有運動功能。體背面淡紅色或深綠色、黃綠色,腹面黃綠色或粉白色。口前葉及體前部背面常有褐色斑。體長一般為100—190毫米,寬5—10毫米,具90—120個剛節,大者體長可達200毫米。

生境

廣鹽性,可生活于海水、半鹽水和淡水水域,常棲於河口。分布於潮間帶和潮下帶,底質泥、泥砂或砂。棲息於潮間帶下區及潮下帶淺水區的泥沙和軟泥底質海底,多鑽入泥沙中穴居生活,或棲於岩礁縫隙、礫石和貝殼夾縫內及植物叢生的底部生活,喜棲息於河口泥沙灘。隨漲落潮運動,白天多潛伏,夜間覓食。生殖季節或覓食時,可游泳。生殖前無多大形態變化。生殖季節常集群浮游於水面排精、產卵,交配產卵後親體相繼死亡。卵受精後開始發育孵化,5剛節幼蟲前營浮游生活,然後幼體下沉于海底營底棲生活,穴居時深度可達20—30厘米。

主要食物為藻類、小型動物、腐屑及動植物碎片。雌雄異體,體內受精。近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4—5月。主要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北部。與其相似種有雙齒圍沙蠶 Perinereis aibuhitensis,吻上各區均有齒,體兩側前2對疣足為單葉型,其餘均為雙葉型;體背面青綠色,體長可達270毫米,寬10毫米,約有230餘個剛節;棲息於潮間帶上區的泥沙灘;生殖期5—6月。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青島滄口及錦州沿海較多。常用手捕捉,或用鐵鍬、尖頭鏟、三齒耙等挖掘。

經濟價值

主要為魚、蝦、蟹類等養殖的餌料。也可供食用,其藥用食療價值較高,具有舒筋活血、溫健脾胃等功效。

分布

國內分布:黃渤海,東海。

國外分布:韓國,日本。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三卷 多毛綱(二) 沙蠶目:160-162

食性

日本刺沙蠶的個體攝食率與蟲體體長呈正相關 ,其總體攝食率為 0 .5 399× 10 -3 h-1,相當於攝食底棲微藻 1.985μg C· 10 cm-2 · h-1。同時得出 5月份現場條件下底質表層初級生產力為 38.2 4 μg C· 10 cm-2· h-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