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闡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與政治問題,主要內容包括:學科建設、民間文化的復興、公民性的呈現與公民社會的成長等。目錄
第一部分學科建設:面向日常生活民俗學的學科建設:生活世界轉向
生活世界:民俗學的領域和學科位置
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
中國民俗學的人類學傾向
日常生活的現代與後現代遭遇:中國民俗學發展的機遇與路向
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
人類學的學科建設:海外民族志轉向
民族志的科學範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民族志是怎樣“磨”成的?——以貝特森的《納文》為例
民俗志與民族志在社會科學中的分工
人類學國外民族志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
凝視世界的意志與學術行動:海外民族志對於中國社會科學的意義
第二部分民間文化的復興:平民百姓的文化自主
節日與時間制度:文化自覺的表現
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中國節假日制度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對節日民俗復興的文化自覺與社會再生產
端午節的源流與意義
作為一個過渡禮儀的兩個慶典:對元旦與春節的一種關係的表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日常生活價值的承認
民俗模式:民俗研究的操作單位及其屬性
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合性的學術概念的成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的民間信仰
作為公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部分公民性的呈現與公民社會的成長
社會團體的合法性問題
社團合作與中國公民社會的有機團結
傳統草根社團邁向公民社會的歷程:河北一個廟會組織的例子
“公民社會”概念與中國現實
第四部分短論小輯:作為公民的學人
一份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宣言
包容地看待覆雜社會的複合文化
故事類型研究的中國意義:讀祁連休先生《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
公益行動:公民社會的成人禮
社會領域的成形:2009中國公民社會觀察
海外實地調查與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化
《國家在場的社會事業》序言
《黃土女女》序言
“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總序
“人類學視野譯叢”總序
“媒介與社會叢書”總序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