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接觸

內容介紹

符號互動學派是社會學從歐洲移植到美國後,在美國土壤上產生的一個學派,它起源於意識流創始人詹姆士把自我分成主我與客我,而後在芝加哥大學經庫利發展成“鏡中我”與托馬斯的“情景定義”,後經米德與布魯默進一步系統化,戈夫曼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對先前的那些大師們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檢驗、補充並加以精細化,提出了自己在社會學方面的戲劇表演理論,用戲劇學的理論和概念解釋日常生活,把符號互動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並對社會學的各個領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正如美國一些評論家所說的,戈夫曼的著作對於人類的自身理解有顯著的貢獻,它精細地論述了社會情境中的人類行為以及我們在他人面前如何表現自己這一主題,《日常接觸》一書也不例外。戈夫曼的人類行為者模式假設說,問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真正”是什麼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經常在表演。我們永遠在舞台上,即使我們相信自己是最本能和最真誠地對他人進行反應時也是如此。這種假設是戈夫曼理論的出發點。

作者介紹

戈夫曼(1922~1982)
Goffman,Erving
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擬劇論的倡導人。1945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教授。1968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班傑明·富蘭克林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1981~1982年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1945~1951年間曾在設得蘭群島進行實地調查,並據此寫出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戈夫曼深受 H.G.布魯默等符號互動論者的影響。他以個人經驗觀察的結果為主要資料來源,對社會互動、邂逅、聚集、小群體和異常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其理論觀點主要有:①在人際交往形式的研究中首創擬劇論,認為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從而使自身的形象能為自己的目的服務。②在對異常行為研究中提出污記說,即對能夠損害某人(群體)聲譽的社會標記的研究 ,並由此提出“越軌生涯”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較為廣泛的贊同。其他著作有《避難所》、《邂逅》、《公共場所行為》、《污記》、《互動儀式》、《框架分析》和《交談方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