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教育扶貧

旅遊教育扶貧

“旅遊教育扶貧”是安徽省扶貧辦和安徽華夏旅遊學校於1999年始探索並開發的一種全新的扶貧公益助學模式。隨後,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2002年)、安徽省婦女聯合會(2003年)、安徽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2009年)等多家省級政府部門先後參與“旅遊教育扶貧”愛心公益助學活動。

1、“旅遊教育扶貧”模式“旅遊教育扶貧”是安徽省扶貧辦和安徽華夏旅遊學校於1999年始探索並開發的一種全新的扶貧公益助學模式。隨後,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2002年)、安徽省婦女聯合會(2003年)、安徽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2009年)等多家省級政府部門先後參與“旅遊教育扶貧”愛心公益助學活動。

“旅遊教育扶貧”模式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充分結合旅遊、教育、扶貧三者的優勢和特點:在教育中體現旅遊的專業特色和扶貧的辦學思路;通過教育為旅遊企業提供套用型人才;通過旅遊企業獲得扶貧教育的經費支持(教育對象上學不用交納學費)。從而有效地解決學生上學難、就業難,旅遊企業用工難,職業學校招生難的“三難”問題。同時,從很大程度上引導農民對職業教育、扶貧工作和旅遊行業形成正確而理性的認識。“旅遊”讓“教育扶貧”有了方向;“教育”讓“旅遊扶貧”有了手段;“扶貧”讓“旅遊教育”有了空間。

2、“旅遊教育扶貧”內涵

“旅遊教育扶貧”模式將旅遊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政府開發式扶貧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體”多方協作、互惠共贏的關係,三者資源互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當前,社會扶貧工作要依靠開發、救濟救助和社會保障三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而非相互排擠或替代,其中開發式扶貧是根本。“旅遊教育扶貧”正是開發式扶貧模式之一,符合當前我國農村實況,具有較強的消除貧困功能,不僅有效解決貧困問題,也是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2)根據職業學校的生源特徵,探索藉助全省政府扶貧系統平台,解決教育對象的數量與質量,開闢了旅遊職業教育生源組織的新途徑。
(3)充分發揮旅遊企業在教育扶貧中的功能,旅遊企業承擔了教育扶貧的功能,使教育扶貧成為現實,並可持續性發展。而旅遊人才的培養又保障了旅遊企業發展對旅遊專業人才的需求。
3、“旅遊教育扶貧”意義

(1)以“校企聯姻”的模式,與旅遊企業建立協作關係,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的套用型人才。
(2)以政府扶貧助學的方式,樹立了學校的品牌與公信力,擴大了學校的旅遊教育影響,提高了學校生源的數量與質量。
(3)學校立足於旅遊教育的特點,改革傳統的實習模式,賦予實習環節以“崗位實踐”和“勤工助學”的雙重功能,在學生獲得充分的崗位適應性教育的基礎上,同時從旅遊企業獲得培養經費的支持。
(4)政府通過教育助學方式,較好地影響了普通百姓對開發式扶貧觀念的轉變,加大了政府開發式扶貧功能的發揮。

4、“旅遊教育扶貧”實施步驟

(1)助學學校提前考察全國較好的旅遊企業,選定委託培養單位,簽訂人才預訂契約,幫助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基地,同時幫助解決學雜費問題;
(2)由省扶貧辦、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省關工委會同各級機構根據貧困數字掌握情況,選定扶貧受助對象,使真正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輟學的青少年得到幫助;
(3)助學學校根據旅遊企業預定協定,按照創新的“理論-實踐-理論提高-就業”教學計畫進行針對性分階段培養,第一年學習在校基礎理論課,第二年在旅遊企業學習專業實踐課,同時解決上學費用,第三年回校進行理論提高學習。學生畢業時可直接就業,也上大專繼續深造,大部分畢業生能夠實現從服務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過渡,最終確保每位受助學生成人成才。

5、“旅遊教育扶貧”成效

(1)有助於解決旅遊職業教育的諸多問題
當前旅遊職業教育存在這諸多問題。一方面,旅遊職業教育與旅遊產業緊密聯繫,旅遊產業的高水平發展勢必給旅遊職業教育帶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的旅遊職業教育無論在辦學規模、教學質量,還是在市場定位、辦學模式和發展戰略等諸多方面,都與我國旅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現代化進程存在許多不相適應之處,凸顯出很多問題。
針對旅遊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旅遊教育扶貧模式探索創新了一種“理論-實踐-理論提高”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先系統地接受一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參加一年的旅遊企業實踐學習,再回校進行專業細分,進行提高學習,改變了傳統的職業教育“理論-理論-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我們在培養學生“能”模組的基礎上,拓展“願”與“該”的課程。這些教學改革與創新,可以真正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將“能”與“願”、“該”結合起來,體現出旅遊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熟練掌握各自的專業技能,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符合旅遊企業的經營需要,體現出專業人才的新標準,為學生將來從事旅遊職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有效整合了多方資源,實現多方共贏
在教育中體現旅遊的專業特色和扶貧的辦學思路;通過教育為旅遊企業提供套用型人才;通過旅遊企業獲得扶貧教育的經費支持(教育對象上學不用交納學費)。有效地解決學生上學難、就業難,旅遊企業用工難,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問題。
(3)對於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一方面,“旅遊教育扶貧”模式為旅遊業培養合格人才,使旅遊業和諧、健康發展。旅遊業的迅速發展需求大量的旅遊從業人員,而我國目前合格的旅遊從業人員非常緊缺。從而嚴重製約了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安徽華夏旅遊學校通過公益助學的方式,安排學生三年學制期間用一年的時間在企業學習實踐技能。這樣,學生頂崗實習不僅緩解了旅遊業眼前的從業人員的供需矛盾,培養出來的優秀的畢業生也將從根本上解決旅遊從業人員的供需矛盾,使得旅遊業能夠持續、和諧的發展。
另一方面,“旅遊教育扶貧”模式引領職業教育和諧發展。《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各地要將積極推進職業院校實行工學結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實現學生免費或低費接受職業教育,作為今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長遠目標。“旅遊教育扶貧”實施15年,已成功地讓1萬多名農村貧困學子和城市下崗職工子女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並且成功高質量就業,引領了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使職業教育和諧、持續的發展。
(4)對於關注貧困弱勢群體具有一定的意義
當前我國還存在大量的絕對貧困人口,主要是集中在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很多,但是制約貧困的根本卻在於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低下。“旅遊教育扶貧”模式,通過教育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使其進入新興產業——旅遊業。旅遊業的快速、持續發展又使得他們在擺脫貧困的基礎上迅速致富,從而徹底改變他們的貧困命運,進而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通過教育的引導,很多畢業生在解決自己的貧困以後,能再回到家鄉,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家鄉共同富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5)提升了人們對旅遊業、職業教育和政府開發式扶貧的認識和理解
“旅遊教育扶貧”實施15年,成功培養了1萬多名貧困學生成才就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對旅遊業、職業教育的認識,轉變了人們對政府開發式扶貧的觀念和認識。
(6)“旅遊教育扶貧”模式對於學校發展建設的作用重大
“旅遊教育扶貧”模式實施15年,對學校規模發展、規範教學管理、教育教學創新、品牌建設、競爭力提升、公益教育等方面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6、“旅遊教育扶貧”特色與創新

(1)“旅遊教育扶貧”是根本性的扶貧工作。“旅遊教育扶貧”既能解決眼前經濟貧困,又能徹底斬斷貧困根源,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
(2)“旅遊教育扶貧”是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契合了職業教育的靈魂。職業教育處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沿,為企業輸送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樹立經營理念,既要融入市場,緊扣當地經濟發展脈搏,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學有所長,學以致用;更要創造實習、實踐的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同時,還要考慮到農村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工助學,幫助學生完成學業。“旅遊教育扶貧”模式符合工學結合的要求和教育的發展規律,做到了上述完美的結合。
(3)“旅遊教育扶貧”三位一體創造了和諧之美。“旅遊教育扶貧”既為旅遊業培養合格人才,使旅遊業和諧、健康發展;又提高了貧困人口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實現了政府開發式扶貧,同時也是職業教育成熟的表現,引領職業教育和諧發展。
(4)“旅遊教育扶貧”是創新之舉,屬全國首創,實現了一系列的創新。既創新了旅遊人才培養模式;又創新了職業教育辦學與教學模式,豐富了工學結合與職業教育的內涵;又創新了政府開發式扶貧模式。
(5)“旅遊教育扶貧”提出人才培養新標準。15年來,“旅遊教育扶貧”不斷最佳化教育理念,完善管理機制,並最終確立人才培養新標準:培養適應時代需要、契合社會發展主鏇律的“願、該、能”結合的新人才。

7、“旅遊教育扶貧”完善措施

(1)進一步最佳化與研究“旅遊教育扶貧”模式,不斷尋求適應市場同時又符合教育規律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
(2)賦予“旅遊教育扶貧”新的內涵,將“旅遊教育扶貧”模式內涵延伸,減少教育扶貧地區的範圍,最佳化教育扶貧的深度,充分發揮“旅遊教育扶貧”三者各自的使命和功能。
(3)建立起“旅遊教育扶貧聯合體”,發揮聯合體的功能。
(4)將“教育扶貧”的範圍拓寬到電子商務、物流等系列專業,一方面彌補旅遊教育扶貧對象的減少,一方面讓教育扶貧可以更好為更多的行業服務。
(5)利用網際網路手段完善宣傳途徑,減少市場化招生趨勢對“旅遊教育扶貧”體系中貧困生源推薦產生的較大衝擊。

8、“旅遊教育扶貧”升級思路

安徽省“旅遊教育扶貧”公益項目已成功運行15年,免費培養出一萬多名貧困家庭子女,在此經驗和基礎上,王衛東理事長帶領的華夏人繼續延伸公益教育內涵,創立了“華夏公益教育”,進一步推進公益性教育,進一步促進教育公益,打造全國較大較好的公益教育平台。
“華夏公益教育”定位為“公益”與“互補”。教育“公益”,就是要培養出有公益心和公益力的人;“互補”是指我們開展“補缺教育”,和當前“應試教育”形成有效的“一體兩翼”。
“華夏公益教育”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和手段,跨越時空,整合信息和資源,打造一個受教育者受益的平台,教育者無私奉獻的平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做功德的平台。繼續對所有教育對象不收取任何費用,讓教育沒有門檻和分別。真正培養具既有公益心又具有公益力的人,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眾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