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舊唐書·王珂傳》:“天子以 珂 為 河中 節度,授以旄鉞。” 宋 蘇軾 《上皇帝書》:“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
旄鉞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máo yuè,意思是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
出處
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舊唐書·王珂傳》:“天子以 珂 為 河中 節度,授以旄鉞。” 宋 蘇軾 《上皇帝書》:“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
秉、仗:拿著;旄:古代軍旗的一種;鉞:古兵器,象斧。手執指揮全軍的旗幟和受命出征的黃鉞。比喻掌握著軍事大權。
旄是一個漢字,讀作máo,是會意兼形聲字,由“㫃”和“毛”組成。“㫃”表示旗幟。“毛”也表音。旄本意是用氂牛尾裝飾旗桿頂的旗子。
漢字源流 詳細字義 古籍解釋 音韻方言 旄組詞擁旄是漢語詞語, 拼音:yōng máo 是借指統率軍隊。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白旄,第一層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氂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出處《書·牧誓》,第二層意思是比喻出師征伐,出處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
詞目 拼音 出處與詳解魏晉南北朝時,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黃鉞的稱號。黃鉞,以黃金為飾,古代帝王所用,後世用為儀仗。以黃鉞借給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之意,魏、晉、南北朝地位...
詞語簡介 歷史淵源“假節鉞”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武將“假節”的話,他在戰時狀態就不必左請示、右匯報,可以直接...
詞語解釋 歷史淵源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
詞語釋義 主要分類 戰擊技法 古籍解釋 歷史沿革"《漢書.五行志上》:""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眾,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亂也。 ""晉葛洪《抱朴子.嘉�q》:""��袍麗於裘服,把�H安於杖鉞。 ...
黃鉞大將軍,三國魏將軍名號之一。位第一品。黃鉞,以黃金雕飾的鉞,為天子所專用。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