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苗寨

施洞苗寨

施洞又名施洞口,位於清水江畔、台江與施秉兩縣交界處。施洞古來便是苗家人煙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著數不清的苗族吊腳木樓。當地人稱施洞為“展響”,意思是貿易集市,由此不難想像這裡商業的發達。舊時清水江航運是湘黔水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施洞則是清水江上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最繁榮的時候這裡百舸爭流、過盡千帆。鎮上至今完好保留著建於清朝初年的大碼頭。此外,建於清朝末年的兩湖會館也值得一游。

施洞簡介

施洞苗寨施洞苗寨

施洞地處黔東南苗族腹地,是苗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歌唱家阿泡、阿略的出生地。全鎮占地面積108平方公里,總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98%,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鹹同年間,張秀眉為首的苗族起義軍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翱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十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施洞是張秀眉起義軍高級將領九大白的故鄉,貴州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伯修,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張卓,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

施洞特色

施洞鎮是苗族刺繡藝術之鄉,是貴州東部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境內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旅遊資源豐富,有舉世獨一無二的獨木龍舟,有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貴州苗族姊妹節,有蜚聲中外的苗族古歌酒歌飛歌,有獨具風格的木鼓舞蘆笙舞,有純樸原始、情調迷人的民族風情,有工藝精湛、精彩紛呈的刺繡品和銀飾品,有“寫在身上的歷史”之稱、記載苗族歷史文化、精美絕侖的苗族服飾,有清朝和民國時期所建“八大窨子屋”、“兩湖會館”、“蘇元春公館”和“一品夫人墓”等文化古蹟,集中體現了清水江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活的苗族歷史博物館。近年來,民族文化旅遊正在開發之中,逐步成該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施洞從外表看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苗寨,論民居建築藝術,不及雷山縣的上朗德;論村寨的規模,也不及雷山西江苗寨。但是對許多人來說,她卻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施洞鎮政府所在地為塘龍,依次順河而下還有偏寨,楊家寨等苗寨。這條河屬清水江中游,彎彎曲曲從寨前流過,河水清亮,河面上時有三兩漁船和運輸船划過,鸕鶿漁船靜立河中。河岸邊,時有洗菜、洗衣、挑水的苗家女往來上下,水中的鴨群、鵝群在自由自在地嬉戲覓食,一幅上好的田園水墨畫。

順河上坎,進得寨子,那鵝卵石和塊石鋪就的寨中小道,寧靜、安謐。村口屋宇前放著一架耕田用的犁和一架耙,屋前的板壁用桐油漆得金黃金黃。施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苗族的母親是清江水,她養育了苗家人”。施洞後倚高山,面臨清江水,有水必有船,有船的施洞有一個傳統的節目——龍船節。施洞的龍船節是來自一個古代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每年五月二十五這一天,“群龍”雲集施洞,沿河兩岸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當鐵炮響起,江面上鑼鼓喧天,銀浪飛濺,舟似箭發,千萬觀眾歡聲雷動,十分壯觀。今天,龍船節仍是施洞苗族男性,特別是青年男性表現自己勇武和智慧必不可缺的儀式。

施洞民風淳樸,仍保持著遠古的遺風,施洞民族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這裡的銀飾手工製作工藝精湛,堪稱一絕。從古至今,施洞人的故事演繹了一代又一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