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是 明代詩人李攀龍的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全詩低沉含蓄,一往情深。前兩句寫送別的淒涼,雖然全是寫景,更重要的是通過蕭瑟秋色,體現了自己無盡的悵惘,三、四句直寫,同時又以天上飄浮的白雲寄託自己的情感,筆意灑脫,抒情味極濃。這其間有離別的黯然銷魂,也有對友人遭貶的同情與憤慨,意在象外。

作品原文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青楓颯颯 雨淒淒,秋色遙看入楚 迷。

誰向孤舟憐 逐客 ,白雲 相送大江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郡城:指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市)。明卿:吳國倫的字,興國(今江西興國縣)人,“後七子”之一。

②颯颯(sà):風雨聲。青楓颯颯:《楚辭·招魂》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語,此用其意,指吳將往之地。

③楚:指江西,古為南楚。

④憐,憐惜,這裡有同情的意思。

⑤逐客:指貶逐出京的官員,此謂吳國倫。

⑥ 白云:《梁代隱士陶宏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裡化用其意,是說自己心隨白雲送吳遠赴江西貶所,表示對吳的同情。

白話譯文

陣陣寒風,綿綿細雨將江邊青楓吹打得颯颯作響。遙看水天相接處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濛。有誰會到這孤舟上可憐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雲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創作背景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10月,兵部武選司楊繼盛因彈劾權奸嚴嵩,被嚴嵩誣害處死。吳國倫當時為兵部給事中,倡議為楊繼盛贈禮送葬,因此違忤嚴嵩,被嚴嵩貶為南康(今江西省南康縣西南)推官。此時作者正在濟南養病,吳國倫赴江西途經濟南時,李攀龍寫了這首七絕為其送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青楓颯颯雨淒淒”,首句從時節、送別地點及風聲雨景,層層渲染一種愁情,烘托出一個特定的場景。秋天本來就是令人傷感的季節,離別的地點、環境也令人消魂。“青楓”除了暗示分別、在江邊外,還透露出一股飄泊的愁情,而此時之秋風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實融進了古人不少意境,有豐富含蘊,委婉地映襯出一對好友離別時低徊悱惻、依依不捨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遙看入楚迷”,循著上句意脈,將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縱深推進一層。“迷”字用得極妙,既是當時現場景色的真實描寫,點染出淒淒秋雨中特有的迷濛景色,又暗示離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風雨常使人聯想到政治風雨,暗含了詩人對好友今後命運的擔憂。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前途不明的憂慮與牽掛。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詩的後兩句筆鋒一轉,意境豁然開朗,感情也由低沉轉入昂揚,從正面表白心情,明代嚴嵩專政,採取高壓政策,殘酷地打擊異已。吳國倫既因得罪嚴嵩而遭貶,李攀龍寫此詩送別,許多話自然只能隱約示意了。這二句寫唯有白雲相送入江西,恐怕不僅在於以此顯出別時情境的冷落淒涼,大約還有以此隱示吳國倫為人清正廉潔,正可與白雲作伴之意,在藝術表現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獨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頹喪消沉。以此結篇,既對遭遇打擊的友人傳達了充分的同情,顯示了雙方的深情厚誼,更表達了對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寬慰友人的作用。“白雲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現了詩人的牽掛之情,和對朋友的讚賞和激勵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關懷之情與白雲同在,也用白雲暗喻友人清高飄逸、瀟灑獨行的品格,字裡行間飽含激勵之情,只白雲相送,何其寂寥;有白雲相送,何其絕俗。堪稱神來之筆。它是飽含著惜別之情的抒情筆法,又使人想像到當時詩人目送孤舟遠去之景。筆意灑脫,與上句“孤舟逐客”聯繫起來,又傳出一種淒涼之感。

這首詩在感情處理和意象安排上,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轉入激越,意境淒冷轉入高遠。首句描寫秋風秋雨的淒涼惆悵,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淒冷。第二句寫遙望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前途的擔憂牽掛,氛圍雖仍低沉。但境界已較前句開闊。三、四句基調急轉直上,虛擬一問一答,衝破了低沉的情調,意境高遠,感情激越。全在感情的最強音上嘎然而止,但句斷而意未盡,余言裊裊,餘韻悠長,頗堪回味。感情蘊含相當複雜,結構安排錯落有致,傷時、惜別、惆悵、牽掛、勸勉、期望交織重迭,如果安排不當就會落入“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而本詩通過結構上的巧妙安排、剪貼,將這些複雜的感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而且意象不顯蕪雜,語言也十分自然。

名家點評

著名詩人、詞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國學大師錢仲聯:《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遼·金·元·明》:高華開闊而情意深厚,慷慨豪健又纏綿低徊,格調既高,而神情韻味又足,在古今絕句中是十分難得的傑作。

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精心烘托氣氛,用提唱方式抒情,明快而含蓄的結尾,是此詩在藝術上成功的幾個要素。沒有對唐詩精研的功力,難達到如此高遠的境界。

作者簡介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文學觀點和創作風格大體上與前七子相同。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著有《滄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