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房鎮

於家房鎮

於家房鎮地處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最南端,遼、渾兩河之間,東與遼陽隔渾河相望,南與海城毗鄰,西與台安縣接壤,北與朱家房鎮相連。107省道從腹地穿過,村村通柏油路,組組沙石路相連。全鎮有2個社區,9個行政村,5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70.9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於家房鎮地處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 最南端,遼、渾兩河之間,東與遼陽隔渾河相望,南與海城市毗鄰,西與台安縣接壤,北與朱家房鎮相連。107省道從腹地穿過,村村通柏油路,組組沙石路相連 。

於家房鎮規劃圖 於家房鎮規劃圖

鎮情概況

於家房鎮區域面積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995畝,水田面積17.655畝,旱田面積35.34畝。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口21436人 。

於家房鎮黨委、政府設有黨委辦公室、政府綜合辦公室、農業辦、工商辦、財政辦、計生辦等黨政機構。

2008年3月25日,於家房鎮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列為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 。

行政區劃

鎮政府駐於家房,轄2個社區居委會:於家房、漾子泡;9個村委會:上頂子、高家、花家房、陡溝子、青麻坎、代家房、韓家、范家、插拉。

經濟發展

於家房鎮水果 於家房鎮水果
於家房鎮水果 於家房鎮水果

有關資料顯示,一段時期,該鎮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達120萬元,完成了鎮內7座排灌站的改造和維修,投資65萬元,完成了7個村防氟改水富民工程,使4200多戶,14500多人吃上了自來水,投資55萬元完成了種養業富民小區工程的建設;投資203萬元完成了於前線,永漾線兩條公路共11.3公里的大修改造工程;改善了交通環境。水稻種植面積2.2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5萬畝,大豆及雜糧種植面積7000畝。引進了新雜交品種,提高了單產,增加了總產。糧食產量穩定在4400萬斤。養殖業由2000年的十幾戶發展到後來的上千戶,建養殖小區4個,肉、蛋雞飼養量由前5年的50萬隻發展到300萬隻,並建成了養殖小區,生豬飼養量由2萬頭髮展到200萬頭,使畜牧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棚菜生產由2000年的百畝棚菜,發展到後來的6500畝,建百畝棚菜小區7個,冷棚面積從無到有,後發展冷棚面積500畝,建冷棚小區3個,嫁接棚茄、甜珍西瓜等產品銷往東北各大市場,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鎮的7戶私營企業正常運行,規模企業提高了競爭水平,146戶個體企業發揮作用,安排鎮內富餘勞動力1500多人,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00萬元,新建超千萬元企業1家,超500萬元企業2戶,共引進項目9個,發展營業收入超500萬元的規模企業2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有了新提高,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共投資200萬元建起了中國小辦公教學樓。投資70多萬元,改造了中、國小校舍,鋪墊了操場,中、小學生入學率達到98%。衛生事業有了新加強,防保工作得到鞏固,完善了村級衛生所建設,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得到落實,參合率達95%。計畫生育工作有了新舉措,出生率為2.7‰,自然增長率為-0.29‰,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特色產業

於家房鎮水果畜牧業 於家房鎮水果畜牧業

瀋陽市遼中區於家房鎮是以生產糧食為主的農業鄉鎮,具有無公害蔬菜的產地環境。為讓6000農戶穩步增收,他們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引導農民圍繞出口市場調優結構,按“綠色”標準生產出口蔬菜。於家房鎮有出口基地達1500畝,建成四個5000畝蔬菜小區,引進了“卡木依元蔥”等十幾個出口蔬菜新品種。“綠色”已成為這裡出口菜的“護照”。

遼中區於家房鎮上頂子村農民,有的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價5角的價格,把剛摘下來的西紅柿賣給了俄羅斯經銷商。“綠色”已成為這裡出口菜的“護照”。

為了發展農村冬季溫室蔬菜生產,保證及時提供社會化服務,遼中區於家房鎮開展了棚菜生產普查工作。由一名鎮幹部和兩名有關工作人員組成的普查小組,挨村逐戶走訪了棚菜生產戶.對冬季大棚蔬菜生產面積,經營品種,各種蔬菜產量,投資情況,塑膠薄膜、種子、架材、農藥需求數量以及現今生產困難和今後打算等均一一登記造冊設卡,建起了全鎮棚菜生產檔案,這樣既掌握了全鎮冬季大棚蔬菜生產的基本情況,為搞好供、產、銷等方面的系列化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致富能人

泥鰍因為營養豐富,贏得了“水中人參“的美譽,市場銷路逐年看好,也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嘗試人工養殖的熱情。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於家房鎮斗溝子村農民李軍,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出養殖技術中的幾個小訣竅,從而獲得了成功。李軍的目光看的很遠,李軍就認準了養泥鰍是條致富路。但人工養殖泥鰍大多產量低、品質較差。在專家的指點下,李軍從天津引進優良魚種,與當地泥鰍進行雜交,終於培育出體形大,整齊度好,肉質細嫩,生長迅速,外觀呈金黃色的泥鰍新品種。畝放養魚苗2萬餘尾,成活率達70%以上,養成後最大單尾重達250克。李軍養泥鰍,歸納起來有五“巧“。條件巧利用:他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閒地,投資十萬多元,挖建了幾個深一米多、面積幾百平方米的水泥魚池。池內水深60厘米,池底鋪墊河泥,魚池四周呈圓弧狀,以避免魚在遊動中受傷。

用顆粒料餵泥鰍,不僅成本高,魚也吃不飽。幾經試驗,李軍以魚粉、玉米面、豬血等為原料自製飼料團。飼餵時,把飼料團放在手裡或勺子裡,泥鰍就會自動前來取食。為了保證泥鰍質量,李軍多採用中藥進行魚病防治,不使用激素類藥物。比如,用大蒜治療腸炎,用菖蒲治療爛腮,效果都很不錯。李軍養的泥鰍因為品質好,從來沒愁賣過。為了獲得更好的效益,也常年貯養一些成魚,專門選擇市場缺口大、行情上漲的時機出售。2007年元旦和春節前後,北京等地的幾個大客戶上門採購,李軍集中銷售泥鰍5000公斤,平均每公斤售價在24元左右,好好地賺了一筆。

防洪工作

於家房鎮防洪工作 於家房鎮防洪工作

於家房鎮面對2008年可能發生的洪水和內澇,全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責任到位。鎮、村、組對遼河、渾河共13900米的外洪段和遼台排乾均落實了責任人;險工險段、重點排澇地點和8座排灌站設施逐一落實領導、技術和搶險責任人。物質到位。該鎮做好險工險段度汛工作,渾河上頂子穿堤工程備土100立方米,遼河婁家墳丁字壩備土50立方米,渾河於家房渡口道口備土50立方米,遼渾兩河大堤共修162個土牛子,備土810立方米,並積極儲備搶險物資,以備應急搶險。組織到位。該鎮編制了超標準防洪預案、搶險預案,成立了百人組成的民兵連和50人的應急搶險小分隊,建立搶險隊伍和躲險預案,落實責任人、責任區。準備到位。該鎮對鎮內29條幹、支、農溝進行徹底清理。

炕頭經濟

在遼中區於家房鎮漾子泡村農民王恩庫家炕頭上,四五個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麻利地進行工藝品加工。一會兒工夫,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小青蛙、小花狗等工藝品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我和老伴兒搞生物工藝品加工,坐在家裡坑頭上,一年就能掙6000多塊呢!”王恩庫高興地說。

在幫助農民尋找致富門路時,遼中縣(2016年撤縣設區)有關部門調查發現,生物工藝品加工製作因技術簡單、勞動強度小、就業靈活、效益好而備受農民特別是老弱人群的青睞,便因勢利導,積極組織農民到外地參觀學習,廣泛蒐集信息,並派出專人到鞍山、遼陽、新民等地聯繫生物工藝品製作業務。2006年底,僅於家房鎮就興起20多個生物工藝品加工中心戶,規模大的中心戶可聯結上百農戶,小規模的也能聯結幾十戶。中心戶從廠家直接拿來加工原材料,再上門回收,這種取送一條龍服務讓農民坐在自家炕頭上就能掙到錢。生產高峰時,每人每月收入可達800多元,農民們把這種掙錢方式稱為“炕頭經濟”。現如今,遼中區從事生物工藝品製作的農民達6000多人,民眾一年可收入200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