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由原方村鎮與埭南鄉合併而成,轄三連圩和埭南圩兩個萬畝圩口,三連圩最早於北宋徽宗年間建圩,古稱方春,已有千年歷史。埭南圩於清代由7圩聯成。
行政區劃
轄行春、花園、旗桿、五星、合心、馬廠、天城、利民、斗村、腰埂、方家、王埂12個村民委員會和方塘社區居委會
地理位置
該鎮地處蕪湖市東郊,傍依青弋江下游,西北面與蕪湖市弋江區 火龍崗鎮,鏡湖區荊山街道相交,西南與南陵縣 許鎮鎮相鄰,東與蕪湖縣 六郎鎮,南與陶辛鎮相接。
經濟概況
方村鎮鎮黨委、政府依託該鎮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實施東向發展,加強招商引資,主動承接市區輻射,加大工業經濟發展力度,推動鎮級經濟由農業型向工業型結構轉變。位於鎮區北部的天城工業集中區,緊靠鏡湖區。園區總規劃3平方公里,是方村鎮工業企業的主要承載地。自2004年以來,方村鎮不斷加大對工業集中區的投入,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投入1000多萬元。集中區內的道路,供、排水和電力設施不斷完善。
在招商引次的推動下,集中區工業發展形勢喜人。到2006年8月已落戶工業企業80餘家,集中區已建規模達1500餘畝,形成了以機械加工、淨化設備生產為特色的產業集中區,主要產品有汽車阻尼板,液壓件,淨化器材等,到2007年底,可望吸納勞動力3000人以上。
除工業集中區外,以新集鎮和閒置資產為載體,發展文體用品、服裝、包裝、精細化工等勞動密集工業企業,全鎮已有工業企業110家,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1.24億元。方村鎮在全民創業的推動下,民營經濟加快了發展速度,全鎮有商貿業、工業、農業、建築業和運輸業1140家。全鎮民營經濟創產值2.15億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2005年實現財政收入1780萬元。
方村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不斷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以陽光乳業、國豐糧油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幼蚌協會,珍珠養殖協會等帶動和牽引下,發展了優質稻米、幼蚌繁育、珍珠生產,奶牛養殖及奶製品生產,苗木、優質水產等特色農業。2005年糧食總產達27500 噸,幼蚌繁育達9.2億隻,育珠2000畝,奶牛養殖規模達百頭,日產乳製品30000袋,實現農業產值1.63億元。
社會事業
方村鎮基礎設施完善,境內交通便捷,皖贛鐵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埭南車站。境內的灣石路、荊十路、連心路以及興建的蕪太路,村村通工程,構成了鎮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村級水泥路面總里程達66.5公里。市11路公車和縣18路公車直達方村集鎮。自方村出發至南京祿口機場、合肥駱崗機場均為120公里。在水運上,依託青弋江黃金水道與蕪湖市相連,距朱家橋外貿碼頭25公里。
境內程控電話進入千家萬戶,建有聯通、移動基站,小靈通、寬頻網已開通運行,通訊方便。方村水、電資源充裕,農村電網已全部改造完成;建水廠三座,水源來自青弋江,自來水通到各村,能滿足全鎮生活和工業用水需要。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所轄2個萬畝圩口,自2005年起萬畝圩口達標工程已經啟動實施,圩堤加高到16米,泵站全部得到改造,有電力排灌站12座,改造斗門4座,總裝機容量2590千瓦。
方村鎮建設不斷發展,建設按照“發展新集鎮,建設工業區;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總體思路,制定了集鎮建設的總體規劃。方村中心集鎮總人口已達5000餘人,新區面積達1平方公里,集鎮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益完善,新區內配套設施完備,供水、排水、供電、電話、有線電視全部到位。坐落在新集鎮中心區的花園小區,規劃5.35公頃,開發房屋620套,是該鎮最大的居民小區。集鎮區的工業、商貿、服務業不斷發展,新區對外吸納力進一步增強。
以中心集鎮為依託,兩個一般性集鎮——埭南集鎮和天城集鎮也在規劃和建設之中。埭南集鎮已初具規模,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位於北部天城集鎮,2009年啟動的方村工業集中區三產配套區建設,發展商貿業,建設居民小區,促進工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方村鎮將緊緊抓住蕪湖市區劃調整的機遇,主動承接輻射,不斷加大工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做強工業集中區,做大鎮級經濟。
歷史文化
該鎮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流傳著和尚橋、娘娘殿、陸家村等民間傳說。埭南圩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南蕪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地,11名烈士為新中國建立長眠於此。解放初,方村鎮曾是蕪湖縣政府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