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方俊
生卒:1904~
描述: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中國
個人簡歷
1904年10月26日 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19年 入北京崇德中學。
1923年 入唐山交通大學預科學習。
1924-1926年 在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本科肄業。
1926-1930年 在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測量隊任練習生(1928年改名為華北水利委員會)。
1930-1941年 在北平及重慶實業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任製圖員、測量員、技士。
1937-1938年 在德國耶那地震研究所學習。
1941-1943年 任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1943-1947年 任中國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大地測量組主任,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
早年時期
方俊,字君選。原籍江蘇武進,1904年10月26日生於廣州市。他出身於教育世家,祖父母早亡。父親方遙,早年隨其叔父到廣州辦學,創“隨官學堂”,自任總監(即校長),兼教數學,廣州之有高等學堂乃自斯人始。家學的薰陶,給幼小的方俊以深刻的影響。辛亥革命後,他隨父母回到江蘇原籍。1912年就讀於蘇州第一師範附小,之後由於其父在北京任職,隨家北上,1919年進北京崇德中學。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預科。畢業後,轉讀於本科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間,方俊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對數學興趣尤濃。1926年,22歲的方俊由於家境貧困,不得不中途輟學,考入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1927年改名為華北水利委員會)當練習生。在河北、山東及遼寧等地從事測量工作。他對一份繪圖表格不了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向測量隊工程師求教,不置可否;他轉而又去找隊長、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是一位外國人,他聽了方俊的提問,竟咆哮起來說:“你的任務是測量,問這乾什麼?”這件事激發了年輕的方俊奮發學習。從此,一有空,他一頭扎進書本里,工作了4年,堅持自學了4年。這樣不但使他獲得豐富的測量與製圖知識,而且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學識和外語(英語、德語)及數學基礎。1930年,方俊被介紹到由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翁文灝主持的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協助進行申報館地圖集的編纂工作。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點,尤其是所內有豐富的藏書,大大開闊了他的科學視野。1931年,他翻譯出版了第一本譯作《投影幾何》。方俊的刻苦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受到翁文灝的賞識,由於翁文灝的推薦,1937年,他得到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的獎學金赴德國進修。在當時,這對於沒有大學文憑的方俊來說,是一種極其非同尋常的事。方俊就讀於德國耶那(Jena)的地震研究所(Anstalt für Erdbebenforschung),這實際上是一所地震學、重力學及地球物理勘探學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師從著名的重力測量學家邁塞爾(Otto Meisser),學習地球重力學,從此奠定了他一生研究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間,除去在研究所內如饑似渴地吸吮科學知識、收集豐富的科學資料外,他還同時在耶那大學物理系聽課,並多次參觀訪問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學儀器廠、維也納天文台等地,獲益良多。正當他在奮力挖掘知識寶庫時,卻由於日寇侵華,機關搬遷,經濟來源中斷,方俊不得不求助於德中協會。該協會的秘書是納粹分子,他告之:“繼續留下,想得到一筆留學費用,可以,但要填一張表。”方俊怒上心頭,大聲回答:“要我屈志隨人,變節賣國,不可能!”隨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輾轉回國到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並在中央大學地理系講授測量學與地圖投影學。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學土木系,講授大地測量學。1943年出於對蔣介石兼任中央大學校長的不滿,他毅然辭去教授職務,然後遷家宜賓,被聘為地理研究所(由前中國庚款委員會建立的一個研究機構)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及副主任職位,併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這個比較安定的環境,開展了他早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致力於地圖投影及地球重力學研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刊登在國際刊物上,還主編中國最早的一份測繪科技期刊《測量》雜誌。抗戰勝利後,方俊隨校遷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報館委託,繼續編制《中國新地圖集》,併兼任同濟大學教授。
科學生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設立大地測量組,方俊被調往南京,任該組組長、研究員。在這期間,他組織了黃河及淮河水利委員會的天文三角測量工作,為治黃及治淮作出了貢獻;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的西藏科學工作隊,赴藏考察,開展了中國的重力擺儀測量試驗;創辦《測繪通報》刊物,擔任主編。1954年到1958年先後3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蘇中測繪會議,訪問了蘇、捷、匈等國。並翻譯出版了“測量儀器學”一書。在此期間,他還參與了中國科技12年規劃的制定工作。對方俊來說,最難忘的是當時周總理的接見。那是在北京懷仁堂的酒會上,全國的科技專家薈萃一堂,總理親切地對他說:“聽說你為所提的方案通不過,想不通。現在不是通過了么!”總理的話使方俊受到極大的教育。他欣慰,他報效祖國之心終於找到了土壤。此後,1957年方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為了發展中國的大地測量事業,他的建議變為現實,中國科學院在武漢建立了測量製圖研究所,1961年擴建為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長(1983年任名譽所長)。在此期間,他又促進了國家測繪局的成立,參與和領導中國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網及天文重力水準網的建設,積極開展地球形狀與地球重力學的研究,在研究所內,逐步形成一支比較整齊的研究梯隊;60年代後,又致力於人造衛星軌道的地球引力攝動研究,為空間科學提供測繪保障;1976年後,轉向固體潮及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為中國的動力大地測量學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 年起方俊作為中國第一批研究生導師,開始培養研究生。1981年又被批准為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他多次參加國內外的社會學術活動,1978-1987年任第五及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58-1985年任中國測繪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0至1988年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他多次出國訪問,參加過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討論會,17屆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大會,第9屆國際地球潮汐科學討論會,擔任過國際地潮常設委員會委員,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技術成就
方俊早期研究工作是從地圖學開始的。地圖的產生儘管源遠流長,如1718年康熙年間完成的“皇輿全圖”,當時在國際上也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按照科學原理來繪製地圖卻是近代的事。30年代初期,當他進入地質調查所編申報館地圖集時,可以說國內那時還沒有地圖學,出版的幾種中國地圖都是從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地圖上仿製而成的,談不上準確性和科學性。在中國方俊是第一個把地圖投影理論實際連網於地圖編制工作,他根據美國海岸與陸地測量局的繪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設計了作為中國全圖用的蘭勃脫正形投影和亞爾勃斯等面積投影,從而在中國地圖編制中,正式採用了嚴格的科學投影。為了獲得地圖的基準,他在山西、河南、安徽及湖北等地進行實地經緯度測量,運用新的資料修正圖幅;並探索了地形的表示方法,經過3年多的工作,1934年,在幾位地圖學家們通力合作下,上海申報館的《中華民國新地圖》正式出版,該圖集是中國最早用正規方法製作的較完整的一部地圖。新地圖一經問世,英國權威性的《地理雜誌》讚揚這是中國做了件劃時代的工作。
學術研究
在學術研究上,方俊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隨著大地測量學套用於地球動力學問題的興起,對地球的測量已由靜態發展到動態。他密切注視國際上這一進展,並以70歲高齡開始了地球固體潮的研究。海水受日月的吸引產生海潮,這是人所皆知的常識。然而,固體地球在這種引力下,也產生潮汐運動,這種神奇的現象就是固體潮。早在1959年,根據中蘇兩國科學院的協定,要求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在蘭州合作進行重力潮汐觀測。雖然缺乏設備和經驗,他還是毅然接受這一任務並克服重重困難,組織科研人員完成了施測工作。之後,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固體潮研究組並積極訂購儀器。特別是為了推動這項研究工作的開展,1978年他以74歲高齡,應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的邀請,率隊出國考察訪問,和比利時梅爾基奧爾(Melelsior)合作,完成了共9個站的重力潮汐觀測,並共同發表了《中國的固體潮觀測》的論文,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內的空白。之後,他致力於65萬字專著《固體潮》的寫作,收集了國內外大量文獻,歷時4年,於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這門學科的著作,涉及到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及天文學幾個學科的交叉和相互滲透。因此,該書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6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本情況
姓名:方俊
任教專業:工學-土木工程
在職情況:是
性別:男
所在院系: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所教課程:
研究方向:1、工程項目管理及信息化
2、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
3、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個人簡介
1985年畢業於原武漢建材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87年畢業於原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經濟與管理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12月畢業於重慶大學工程與項目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分別在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武漢市常青花園工程建設指揮部、湖北省中山艦陳列基地建設指揮部和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事項目管理工作,先後擔任計財處副主任工程師、造價諮詢事務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務。現任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工程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兼職分別為:武漢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專家組成員、武漢市建築工程司法鑑定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了湖北建通大廈投資研究、武漢醫藥科技園投資研究、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建設工程招標諮詢等課題研究工作。在《建築經濟》等專業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出版《工程契約管理》教材和《政府投資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專著各一部。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工程契約管理》,《政府投資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
代表性論文:論工程量清單招標與投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