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資料
姓名:方俊
生卒:1904~
描述: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中國
個人簡歷

1919年 入北京崇德中學。
1923年 入唐山交通大學預科學習。
1924-1926年 在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本科肄業。
1926-1930年 在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測量隊任練習生(1928年改名為華北水利委員會)。
1930-1941年 在北平及重慶實業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任製圖員、測量員、技士。
1937-1938年 在德國耶那地震研究所學習。
1941-1943年 任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1943-1947年 任中國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大地測量組主任,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
早年時期

1930年,方俊被介紹到由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翁文灝主持的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協助進行申報館地圖集的編纂工作。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點,尤其是所內有豐富的藏書,大大開闊了他的科學視野。1931年,他翻譯出版了第一本譯作《投影幾何》。方俊的刻苦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受到翁文灝的賞識,由於翁文灝的推薦,1937年,他得到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的獎學金赴德國進修。在當時,這對於沒有大學文憑的方俊來說,是一種極其非同尋常的事。方俊就讀於德國耶那(Jena)的地震研究所(Anstalt für Erdbebenforschung),這實際上是一所地震學、重力學及地球物理勘探學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師從著名的重力測量學家邁塞爾(Otto Meisser),學習地球重力學,從此奠定了他一生研究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間,除去在研究所內如饑似渴地吸吮科學知識、收集豐富的科學資料外,他還同時在耶那大學物理系聽課,並多次參觀訪問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學儀器廠、維也納天文台等地,獲益良多。正當他在奮力挖掘知識寶庫時,卻由於日寇侵華,機關搬遷,經濟來源中斷,方俊不得不求助於德中協會。該協會的秘書是納粹分子,他告之:“繼續留下,想得到一筆留學費用,可以,但要填一張表。”方俊怒上心頭,大聲回答:“要我屈志隨人,變節賣國,不可能!”隨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輾轉回國到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並在中央大學地理系講授測量學與地圖投影學。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學土木系,講授大地測量學。1943年出於對蔣介石兼任中央大學校長的不滿,他毅然辭去教授職務,然後遷家宜賓,被聘為地理研究所(由前中國庚款委員會建立的一個研究機構)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及副主任職位,併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這個比較安定的環境,開展了他早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致力於地圖投影及地球重力學研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刊登在國際刊物上,還主編中國最早的一份測繪科技期刊《測量》雜誌。抗戰勝利後,方俊隨校遷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報館委託,繼續編制《中國新地圖集》,併兼任同濟大學教授。
科學生涯

技術成就
方俊早期研究工作是從地圖學開始的。地圖的產生儘管源遠流長,如1718年康熙年間完成的“皇輿全圖”,當時在國際上也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按照科學原理來繪製地圖卻是近代的事。30年代初期,當他進入地質調查所編申報館地圖集時,可以說國內那時還沒有地圖學,出版的幾種中國地圖都是從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地圖上仿製而成的,談不上準確性和科學性。在中國方俊是第一個把地圖投影理論實際連網於地圖編制工作,他根據美國海岸與陸地測量局的繪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設計了作為中國全圖用的蘭勃脫正形投影和亞爾勃斯等面積投影,從而在中國地圖編制中,正式採用了嚴格的科學投影。為了獲得地圖的基準,他在山西、河南、安徽及湖北等地進行實地經緯度測量,運用新的資料修正圖幅;並探索了地形的表示方法,經過3年多的工作,1934年,在幾位地圖學家們通力合作下,上海申報館的《中華民國新地圖》正式出版,該圖集是中國最早用正規方法製作的較完整的一部地圖。新地圖一經問世,英國權威性的《地理雜誌》讚揚這是中國做了件劃時代的工作。
學術研究
在學術研究上,方俊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隨著大地測量學套用於地球動力學問題的興起,對地球的測量已由靜態發展到動態。他密切注視國際上這一進展,並以70歲高齡開始了地球固體潮的研究。海水受日月的吸引產生海潮,這是人所皆知的常識。然而,固體地球在這種引力下,也產生潮汐運動,這種神奇的現象就是固體潮。早在1959年,根據中蘇兩國科學院的協定,要求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在蘭州合作進行重力潮汐觀測。雖然缺乏設備和經驗,他還是毅然接受這一任務並克服重重困難,組織科研人員完成了施測工作。之後,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固體潮研究組並積極訂購儀器。特別是為了推動這項研究工作的開展,1978年他以74歲高齡,應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的邀請,率隊出國考察訪問,和比利時梅爾基奧爾(Melelsior)合作,完成了共9個站的重力潮汐觀測,並共同發表了《中國的固體潮觀測》的論文,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內的空白。之後,他致力於65萬字專著《固體潮》的寫作,收集了國內外大量文獻,歷時4年,於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這門學科的著作,涉及到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及天文學幾個學科的交叉和相互滲透。因此,該書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6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本情況
姓名:方俊
任教專業:工學-土木工程
在職情況:是
性別:男
所在院系: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所教課程:
研究方向:1、工程項目管理及信息化
2、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
3、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個人簡介
1985年畢業於原武漢建材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87年畢業於原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經濟與管理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12月畢業於重慶大學工程與項目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分別在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武漢市常青花園工程建設指揮部、湖北省中山艦陳列基地建設指揮部和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事項目管理工作,先後擔任計財處副主任工程師、造價諮詢事務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務。現任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工程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兼職分別為:武漢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專家組成員、武漢市建築工程司法鑑定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了湖北建通大廈投資研究、武漢醫藥科技園投資研究、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建設工程招標諮詢等課題研究工作。在《建築經濟》等專業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出版《工程契約管理》教材和《政府投資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專著各一部。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工程契約管理》,《政府投資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
代表性論文:論工程量清單招標與投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