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向崇尚“家和萬事興”的古老中國,正遭遇婚姻動盪的衝擊。日前公布的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中國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較2010年同期增長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中國離婚率已連續7年遞增。國外媒體甚至創造新詞“我一代”,分析這個曾號稱世界婚姻最穩定的國家離婚率走高的原因。
2004年美國人口調查的數據顯示,每10對婚姻中有6對解體,單親家庭、丁克家庭、單身一族已經超過一半,而傳統的夫妻加子女的家庭已經下降到50%以下。
2010年中國的人口調查顯示,中國開始步入歐美的後塵,進入新離婚時代。我們的父母,可能吵架幾十年卻從未想過離婚;我們的後輩,尤其是80、90後的夫妻,可能從未吵過一次卻閃婚閃離。60、70後的中國人,也許是傳統婚姻家庭模式的最後見證者,同時也是新離婚時代的最早見證者。
“離婚率逐年上升,以前是恨嫁,現在都恐嫁了!”在離婚率逐年遞增的背景下,廣州大齡女發出了“恐嫁”的感慨。日前公布的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內地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較去年同期增長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中國離婚率已連續7年遞增。而廣東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2009年辦理離婚手續夫妻92580對,離婚率10.7%,增幅11.2%。
離婚率增高
北京市朝陽區婚姻登記處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該處近年來登記的離婚夫妻中,35歲以下者超過一半。其中,“80後”又占多數,“閃離”現象日益突出。
不僅“80後”的婚姻多生變故,他們父輩一代的婚姻也亮起紅燈。“現在孩子大學畢業可以自立了,家庭責任已經完成,不再彼此湊合了。”年逾50的項先生嘆道:“結婚近20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北京宏健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文旭說,他代理的離婚起訴案中,中老年人約占三成。
“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環境變化對婚姻家庭發起的挑戰,‘新離婚時代’來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說,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婚姻從前30年的超穩定型階段,進入後30年尤其是近年來的動盪時期。
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持續上升,近5年來增速明顯,增幅高達7.65%。去年,全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的同時,196萬多對夫婦勞燕分飛。目前,北京、上海的離婚率已超過1/3。
從年齡結構看,22歲~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36歲~50歲婚姻相對平穩,50歲以上離婚率迅速上揚;從教育背景看,學歷高低與離婚率高低成反比,學歷越低,離婚率越高,學歷越高,離婚率越低。
婚姻紐帶
當中國社會歷經30多年的發展變革進入轉型期時,婚姻作為家庭的基礎,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會怎樣“與時俱進”地“改弦易轍”?
“30多年前,傳統的婚姻模式是‘經濟合作社’和‘生育共同體’,加上‘好人不離婚,離婚沒好人’的觀念和大雜院式的民眾監督,外在紐帶對婚姻的穩固起著巨大作用。”陳一筠說,“那時候,結婚是一生的大事,一輩子就一次。從來沒想過結了再說,不行到時再‘跳槽、換屆、最佳化組合’。”
“如今,男人有小金庫,女人有私房錢,誰也不再離不開誰。一般家庭只有一個子女,血緣維繫婚姻的紐帶也脆弱了。”陳一筠認為,“更重要的是愛情觀變了。現在商品經濟的價值觀念滲入婚姻家庭,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再追求天長地久。一個人有了婚外情,只要不去貪污、受賄,就沒有人追究,成隱私問題了。”
“過去,一位教授娶一個農民,一樣過一輩子。今天,婚姻家庭的凝聚力發生轉移,更多關注夫妻心理和諧、文化般配、性生活的滿意。”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兩性問題專家李銀河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幾代人完成核心家庭轉變,即以親子關係為軸心轉向以夫妻關係為軸心。在以往家族主義濃厚的空氣里,婚姻起著父母侍奉、宗族承繼的功效,而在“核心家庭轉變”過程中,夫妻雙方的感情越來越為個人所看重。
高離婚率原因
“離婚率7年遞增”背後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轉型,在這樣的一個“新結婚時代”里,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世道人心都在悄然變化中。數據顯示:北京市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為39%;其次為上海,離婚率為38%;第三位是深圳,離婚率約為36%;第四位是廣州,離婚率為35%;第五位是廈門,離婚率為34%。越是發達的城市呈現出更高的離婚率,即經濟發展情況跟離婚率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那么,隱藏在高離婚率背後的原因何在呢?我們不妨剝洋蔥一般來詳細看看,試圖揭開其裡層的理智與情感。
高離婚率背後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這樣城鎮化加速的社會轉型期下,這種社會變革給婚姻穩定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離婚率的攀升也會愈加迅速。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高的離婚率與經濟發達城市之間的關係,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城市,離婚率必然是高的,反之亦然。可見,離婚與否,與經濟有關,還是重大的關係。當然,這並非是社會的退步,而是人權意識的覺醒和社會的進步。
高離婚率的原因之二是女性經濟地位的改變。隨著西方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傳入中國,中國女性獨立意識日趨增強,他們受教育程度也相應提高。現在女性大多都有很好的工作,有很多妻子比丈夫的工資還高。女性就業在中國並不是個問題,變化的是婦女工作性質。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經濟地位的獨立,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人格的獨立的個體。這樣的經濟地位的改變對於離婚的難易程度給予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現在中國各大學中女生非常多,女性與男性一樣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權利,工作性質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女性經濟獨立了,處事的人生觀和觀念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以前是丈夫掙錢多,現在雙方收入基本差不多,有專職的女性在家中的地位也不同。雙方經濟衝突的機會也比過去要增高,離婚率逐漸增加。”
高離婚率的原因之三是思想觀念的革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一些地區同居和包二奶現象廣泛流行和蔓延。在“法律管不著、道德也管不了”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從隱蔽走向了公開。作家王海翎曾說過,中國的婚姻模式很有特點,兩個人只要感情好,就能在一起過日子,把財產、住房、個人空間都混淆在一起。但西方式婚姻就比較理智,婚前要做財產公證,婚後也往往是AA制。中國式離婚從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
考驗
富裕考驗人
“經濟的發展,實實在在考驗著人的素質的提高。當人沒有建立起自律能力的時候,他律卻鬆弛了。”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舉例說,深圳一公司老總的夫人找她諮詢,後悔不該把自己的丈夫從四川綿陽的山溝里拉到深圳來當老總。許多女性都希望丈夫發大財,可是你要掂量一下他的素質。
責任考驗人
“現在很多人強調自由多,卻忽略甚至遠離了責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分析,他們非常重視自我利益而很少關注別人的感受,經濟上的算計和功利主義是其離婚率高的更深層原因。
環境考驗人
陳一筠說,包括地域流動和職業流動在內的社會流動增加,工作緊張,出差頻繁,夫妻相處時間縮減,再加上社會交往的擴大,文娛場所的開放,異性結識和溝通的機會增多了,婚外情成為婚姻的最大“殺手”。
受害者
“離婚的最大受害者是子女。”陳一筠說,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
離婚的受害者其次是女方。北京市曾對100多對35歲以上的離婚夫妻做過一個5年跟蹤調查。這些家庭都有1個或者2個孩子,分手時,85%的孩子判給了女方。5年之後,男方大多再娶,而女方再度進入婚姻的不到15%。“‘拖油瓶’的中年女人再嫁談何容易。”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會長朱明媚說,她們又當爹又當媽,心理透支、情感透支、時間透支、健康透支,一些人還經濟拮据。
理智與情感
中國式離婚的現象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從巨觀的層面上講,高的離婚率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在理智上說,這表明了個人意識的獨立和覺醒。既然過不下去就選擇離婚。但是離婚也會帶來社會問題。尤其是對於子女的心理影響尤其嚴重。從世界的範圍看,美國已經推出“健康婚姻”計畫,鼓勵人們選擇離婚前,參加婚姻諮詢和培訓,最終再決定是否分手。韓國實施“離婚熟慮制”,法院接到申請離婚後,不立即受理,而是給出一定時間要求夫妻重新考慮,有子女的家庭是3個月,無子女家庭是1個月。
從理智上說,中國高的離婚率正在展示中國人獨立意識的變遷和社會意識的決定。但是,在情感上,離婚對於一個家庭的傷害是無限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子女的家庭來說。在這樣的“新離婚時代”里,我們只能將這樣的現實結合世界潮流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在社會婚姻的領域內出現這樣的高離婚率。只是對於其“後遺症”要有一定的防禦措施和風險控制。
相關反應
面對這一現象,部分廣州大齡女陷入“恨嫁”與“恐嫁”的矛盾中。“都到這年紀了確實該結婚了,但越急就越害怕。現代婚姻太沒安全感了。”自稱是骨灰級大齡女的廣州某地產公司職員姚笛坦言,看著逐年上升的離婚率,心裡不禁發毛。“我家庭觀念比較強,憧憬一段美滿的婚姻,感覺現在要找一個能夠伴我走過一生的人不容易。”
“就該早點戀愛,預留多點時間來考察結婚對象才能保證婚姻的質量。”現年28歲的廣州女青年葉婷婷一心想著30歲前把自己嫁出去。婷婷說:“很後悔沒有早點談戀愛,早點談的話就有足夠的時間來磨合,來考驗,以確定那人是不是自己的結婚對象。”“當前社會誘惑太多,沒有穩固感情基礎的婚姻很容易被擊垮。”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處於30歲左右的廣州大齡女一方面有著“恨嫁”心理,一方面卻“恐嫁”。迫於父母及社會各種壓力,她們希望早點結婚,但對將來的婚姻又信心不大,深怕受傷害。那種“走鋼絲”的心理讓她們頗受煎熬。
專家說法
陳一筠認為,中國的婚姻趨勢發生了與西方國家趨同的現象。上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了“性自由”、“家庭革命”等社會文化浪潮,包括同居文化、不結婚文化、不生育文化、離婚文化,追求更方便、更自由、更快樂的生活方式。上世紀70年代末,這股思潮“東漸”中國,“給我們這個號稱世界婚姻最穩定的國度帶來巨大變化。”
從年齡結構看,22歲至35歲人群是離婚的主力軍,36歲至50歲年齡段是婚姻平穩期,50歲以上人群的離婚率又迅速上揚;從教育背景看,學歷高低與離婚率高低成反比,學歷越低,離婚率越高,學歷越高,離婚率越低。
《人民日報》報導,不僅“80後(1980年後出生)”的婚姻多生變故,他們父輩一代的婚姻也亮起紅燈。“現在孩子大學畢業可以自立了,家庭責任已經完成,不再彼此湊合了。”
北京宏健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文旭說,他代理的離婚起訴案中,中老年人約占三成。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兩性問題專家李銀河說:“過去,一位教授娶一個農民,一樣過一輩子。今天,婚姻家庭的凝聚力發生轉移,更多關注夫妻心理和諧、文化般配、性生活的滿意。”
李銀河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幾代人完成核心家庭轉變,即以親子關係為軸心轉向以夫妻關係為軸心。在以往家族主義濃厚的空氣里,婚姻起著父母侍奉、宗族承繼的功效,而在“核心家庭轉變”過程中,夫妻雙方的感情越來越為個人所看重。
陳一筠說,現代婚姻更多的是靠情感、文化和性等內在紐帶來凝聚夫妻,這樣的婚姻關係被稱為“心理—文化共同體”。與傳統婚姻模式相比,它文明得多,進步得多,但也脆弱得多。另一方面,社會交往的擴大,文娛場所的開放,異性結識和溝通的機會增多,使婚外情成為婚姻的最大“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