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簡介
新豐鎮位於饒平縣北部地區,地勢以丘陵、山地為主;2004年,九村鎮合併入新豐鎮後,轄區總面積為117平方公里,耕地1.67萬畝,山地12.97萬畝,總人口66689人。新豐鎮全鎮通用饒平客家話,雖然南部的楊康村跟溁東村,溁西村是屬於潮州話鄉村,不過饒平客家話也可以在這三個村莊通行,屬於雙語區。新豐鎮7萬多人口,僅1.5萬餘人使用潮州話;其餘社區,村莊使用饒平客家話的超過5.5萬人口。
新豐鎮主要產業為陶瓷業,陶瓷工業發達,鎮內主要有新豐開發區,以及九村陶瓷廠,兩大陶瓷白地加工區。地處饒平北部幾何位置中心,各類商貿發達;酒店、旅館、餐館、大型超市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著名小吃有新豐鵝肉麵,生粄,潮汕牛雜粿等。主要景點有潤豐樓,五全樓,白石寺,烏石廟,弘法寺,溫泉等。城鎮規模大且整潔,井井有序;民富實力,經濟實力位居饒平前列。
鎮情概述
新豐鎮地處閩粵交界的饒平北部山區中心點,東臨建饒鎮、西靠大埔縣高坡鎮、南接三饒鎮,是粵東、閩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全鎮地勢以丘陵地為主,2004年與九村鎮合併後,轄區總面積為117平方公里,耕地1.67萬畝,山地12.97萬畝,總人口66689人。下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和2個直屬場。
新豐鎮是日用陶瓷生產專業鎮, 新豐瓷業名聞遐邇;也是粵東陶瓷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在饒平陶瓷界中規模最大、設 備最先進、產量最高、創外匯最多。
新豐鎮是饒平縣饒北山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有700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素有饒平陶瓷發祥地和研發地之稱,在饒平縣的陶瓷產業中,以其“歷史久、瓷窯多、規模大、品種全、產量多”而聞名,是“中國瓷都”潮州主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之一,被省、市評為技術創新專業鎮和潮州市著名的日用陶瓷生產專業鎮。全鎮現有白體瓷廠、彩瓷廠、花紙廠、印刷包裝廠等各種類型陶瓷生產企業140多家,規模上企業14家,從事瓷業人員1.3萬人,主要生產盤、杯、碟、壺、匙、碗等六大系列中高檔日用陶瓷產品共10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近年來,新豐鎮引進饒平縣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潮州市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合作在我鎮創辦了全省首個鐵皮石斛生產基地,該基地被授予“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和“省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目前基地完成高標準種植1310畝,成為帶動我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朝陽產業。
201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5.59億元,規模上工業產值12.21億元,比增28.5%,農業總產值1.97億元,比增6%,國地稅稅收收入4387.89萬元,比增9.21%,其中(國稅收入3434.95萬元,比增9.69%、地稅收入952.93萬元,比增7.51%),規模以上企業14家,從業人員超過1.3萬。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92萬元,比增18%。人平收入6132元,比增14%,淨增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企業2家。 2015年,實現工業產值25億元,農業產值5億元以上,工農業總產值超過30億元。
城鎮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鎮容鎮貌明顯改觀,基層設施日臻完善,2013年重點建設項目有:一是推進鎮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建設,改造供水管道長度約30公里和引水管道長度約11公里,工程總投資2100萬元,第一期工程投資630萬元,目前已完成前期設計方案和水廠選址、征地工作,近期進入施工階段;二是組織實施文化廣場建設,工程預計投資800萬元以上;三是組織做好投資總額540萬元實施黃岡河上游整治工程建設,同時做好河道景觀長廊建設;四是引進管網供氣工程,全長15公里,實現企業供氣全覆蓋。
經濟狀況
新豐鎮由一個曾經不起眼的農業小鎮,發展到現在一個日用瓷器製造大鎮、並已形成茶葉、食品、紙箱、水果、蔬菜、水產等商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其中,日用瓷、彩瓷加工、花紙等行業久負盛名。新豐鎮與三饒鎮目前已經成為饒北山區經濟最發達的兩個鄉鎮。
重點工業---造瓷業
新豐鎮主要工業是造瓷業,有六大系列日用細瓷共1000多個品種、年產值超過5億元!饒平原來兩個陶瓷生產專業鎮新豐鎮和九村鎮合併為新的新豐鎮後,這裡一躍成為廣東省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專業鎮。
這個人口僅有4萬多人的山區鎮,共有229家各類型的瓷廠以及配套產業,能獨立完成從生產、加工到包裝的一條龍過程,已具備集團化的生產能力,目前產品包括盤、碟、匙、杯、碗、壺等6大系列共1000多個品種,吸引了來自省內和江西、福建等地的大批外來就業人員和技術力量,僅陶瓷產業的年產值就超過了5億元。
國內很多廠家都選擇新豐出產的白體瓷進行加工,新豐因此也是全省最大的日用白質瓷生產基地。據介紹,新豐鎮目前的陶瓷企業以民企為主,其中陶瓷工業區中僅金鑫陶瓷廠、升煌陶瓷廠等5家規模較大的民企總投資加起來就有5300多萬。為了進一步提高陶瓷質量,新豐鎮這幾年大抓窯爐改造,完成了30多個技改項目,並新建了30多條生產線,將原來的幾十條傳統龍窯生產線全部改造成先進的梭式窯和平板窯、烤花窯,並試驗引進了燃氣燃油平板窯等先進設備。
新豐鎮鎮委書記詹松輝說:“我們希望新豐能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陶瓷生產專業鎮,產品除了名牌和優質,還要稀少和富有特色。”為了朝這個目標努力,該鎮在原有3個工業小區的基礎上,目前正在新建總面積達3000多畝的新豐陶瓷工業園A、B區,現已有16家大中型企業入駐。
九村窯
新豐鎮是潮州著名的“九村窯”所在地,史載已有700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素有饒平陶瓷的發祥地和原發地之稱,更是潮州古瓷都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九村窯”始於宋,盛於元,至明、清時饒平的“九村窯”和大埔的“高陂窯”青花瓷器在國內馳名遐邇,不僅行銷國內,更被眾多外國商販遠渡重洋運往歐洲、南洋一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荷蘭著名拍賣行曾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會上拍賣從十七世紀歐洲商船沉船撈獲的中國古瓷器即為“九村窯”青花瓷品。
歷史及傳聞等
饒平九村是潮汕平原北部的一個小墟鎮,明清時期這裡是粵東地區的一處重要窯場。這裡坐落有三中、錫坑、洞泉等十幾個村莊,分布著鄭屋坷、老窯坷、公婁、三斗坑、下坪埔、多年坪、白鴿塘等地方幾十個明清古窯址,所燒造瓷器大都運銷到海外。九村在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以前,是饒平縣光德鄉元歌都中饒堡所統的18個鄉村之一。後來,由於這裡的制瓷業擴大發展,才形成一個墟填,人們就通通冠於九村窯瓷器。
九村窯場燒造瓷器的歷史已有600多年,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傳說,元末明初,有一姓詹的江西人攜子扶妻逃荒來到這裡,在山坡上搭寮居住,以種植為生。一天夜裡,大雨滂沱,這位老兄夢見他的老祖宗託言,說這裡四面山坡都埋藏著白銀。天明以後,他站在床前一望,四面山巒都崩下來,露出白白的泥膏,他頓時醒悟起來,這就是老祖宗所說的白銀,於是從家鄉請來好手,開始築窯燒瓷。
九村窯場燒造的瓷器可分作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元代末年至明代嘉靖前後,第二階段,嘉靖至明代末年,第三階段清初至嘉慶道光,第四階段嘉慶道光至民國。
第一階段,在三中村的鄭屋坷,元末明初的遺物,有碗、折沿盤、直口盤和小碗,胎骨灰白粗松,釉面較為稀薄多氣泡,釉色有月白、青白、青灰和青黃諸色,足邊有旋削痕跡,內底有乳釘突出,疊燒,足部四周露胎。
第二階段,在錫坑村的老窯坷、公婁、下坪埔等處,這時期已經是匣缽裝燒的沙足器,釉面光潔潤澤,青花呈普藍色,但色調不太穩定,有時深、有時淺、有時也暈散。花紋都是先勾線,後平塗,但筆法自然流暢,風格簡樸奔放,盤、碗、小瓶,都繪鳳鳥、雲朵、山石、靈芝、蘭草和花葉、綬帶等,還有福字和詩句,如:“蓬萊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鮮,壽山不老年年茂,福海無窮歲歲堅。”這時期最能反映嘉靖時期的社會風貌,一些小碗內外都繪天官、捧笏、童子、仙鶴、仕女、白兔。 第三階段,從原來的老窯擴大到洞泉村及鐵寮坑、多年坪、窯背崗等地方,入窯仍然是匣缽裝燒的沙足器,這階段的器型比以前較大,有20多公分大的花卉蓋缽,矮身菊花紋大碗,胎體渾厚凝重,青色色澤明亮淺淡,繪畫開始逐漸向草率和寫意過渡,仍然是沙足器。
第四階段,器物底足平滑整齊,微呈桔紅的火石色,青花艷麗,浮光外露,筆法草率,無論山水,動物和花卉都為寫意,有的圖案甚至很難辨認圖形,但圈足內都有商號字款寫:“正玉”、“仁玉”、“永玉”、“珍玉”、“玩玉”、“引利”、“三利”、“文利”、“順興”、“永興”、“文興”、“三合”、“興合”、“怡和”、“雙和”,其中“雙和”商號到1956年公私合營才停止使用。九村窯場在群山起伏之中,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唯獨一條小河流能夠注入黃岡河,但水淺流急不停通航,所以一向以來,瓷器都是向西北越過20餘公里的山路到大埔縣的高陂鎮,與高陂窯瓷器混合銷售。1943年大埔縣誌記載:“高陂碗行每年營業總額合計值二百餘萬元,含饒平過境者,本縣產品年值70萬以上,所謂饒平過境者,指的就是九村瓷器,其實與高陂瓷器是不相上下。很多人都混淆不清,把九村瓷器都當成是高陂瓷器。
歷史名人
詹安泰
詹安泰,祝南,號無庵,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樓仔人,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和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
1902年出生。青年時期先後就讀於廣東高等師範、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畢業後,任教韓山師範、金山中學達12載。1938年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28年,他擔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編寫有《中國文學史》(先秦西漢部分)作為大學教材。
他是我國著名的古典詩詞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尤精於詩詞的創作和研究。他的詩詞作品及詞學論著在海內外有相當的影響,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嶺南一大家”之譽。他任教數十載,桃李滿天下,不少當年入室弟子,而今已是詩詞壇的名流宿將。他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別具風格,其作品流傳於港澳及東南亞一帶,莫不被視為珍貴墨寶。
1911年開始作詩。1924年開始學填詞。1925開始在《新民周報》發表小說。1926年大學畢業後在韓山師範和金山中學執教十二年。1938年受聘任中山大學教授,中文系兼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字部指導教授,講授古代詩詞。抗日戰爭期間(1942—1943)回家鄉上饒中學任國文課,後再返中山大學任教授,歷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等。六十年代初培養宋詞研究生,主要講授文學史,古代詩詞選等課。在此期間,參加高教部主持的中國文學史教材編寫工作,由他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份》被選為大學教材。1967年4月病逝廣州,享年65歲。
詹安泰教授一生著力研究古典詩詞,主要著作有《花外集箋注》、《碧山詞箋注》、《姜詞箋解》、《宋人題詞集錄》、《古典文學論集》、《溫詞管窺》、《詞學研究十二論》、《無庵詞》、《鷦鷯巢詩》、《滇南掛瓢集》、《宋詞散論》、《離騷箋疏》、《詹安泰詞學論稿》等。尤其對宋詞研究,博大精深,撰寫了《詞學研究》十二論。
詹安泰,自幼酷愛古典詩詞。10歲學寫詩,13歲學填詞。中學畢業後,於1921年至1926年就讀於廣東高等師範學堂和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在潮州任教於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韓山師專的前身),併兼任金山中學教師。在師範學校任教的12年間,著力研究古典詩詞,創作了大量作品。還經常和夏承燾、陳蒙庵等國內名家酬唱論詞,並在《詞學季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民國25年(1936)9月發表在《詞學季刊》三卷三號上的《論寄託》一文,以充分的論據,闡明我 國詞壇向來重視“寄託”藝術手法,為當年詞學界所矚目。1937了第一本詞集《無庵詞》。1938鍾凡推薦,被聘為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此後,又歷任系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等。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30年。
詹安泰到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日軍侵占廣州,中山大學幾遷校址。在硝煙瀰漫、兵荒馬亂的環境中,他除了悉心教學外,還陸續撰寫《花外集箋釋》、《碧山詞箋釋》、《姜詞箋釋》、《宋人詞題選錄》等專稿。並在1939詩作《滇南桂瓢集》,傳誦一時,成為士林爭讀的佳作。40初,他給研究生講授詞學,同時著手整理多年研究詞學的成果,撰寫了《詞學研究》。內容包括:論聲韻、論音律、論調譜、論音句、論意格、論修辭、論境界、論寄託、論起源、論派別、論批評、論編纂等12全面闡述詞學問題。1945年《文史雜誌》五卷一、二期合刊上發表了詞學研究論文《論填詞可不必嚴守聲韻》,至今仍有影響。廣州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在中山大學逮捕了一批進步教授和學生,對此他極為氣憤,朝夕奔走,營救被捕師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詹安泰積極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了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用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他努力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和新文藝理論。1953《人民文學》上發表了《詩經里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這是一篇試圖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可喜成績的學術論文,也是詹安泰學術思想發展的里程碑。此後,在關於詞的起源問題的探討中,詹安泰用充分的材料,說明詞屬人民首創,它在民間流行後才逐漸轉到文人之手,從而糾正了封建傳統的看法。他還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古典作家的階級地位、世界觀和創作方法上錯綜複雜的矛盾,寫出了可據以研究其他古典作家作品的著作《屈原》。
詹安泰學問淵博,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過多方面的研究,《詩經》、《楚辭》、詩學、詞學,都有突出的貢獻。尤精詞學,理論上獨具創見,創作上獨闢蹊徑。他對詞人和詞作 ,經常以比較的方法,研究詞的形象,從而確切地闡明詞人的藝術風格。在剖析詞的形象時,他又往往旁徵博引,反覆啟發讀者的鑑賞力。因而,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1955泰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被推選為第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他關心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提出不少改進的意見和建議。1957為“右派”,他雖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過委屈,但不隨俗俯仰,更不消沉氣餒。繼續勤勤懇懇治學著述,孜孜以求,從不懈怠。1967年4月在廣州病逝。
詹伯慧
當代語言學家。筆名柏葦,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人,生於1931年7月10日。1949年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系。2010年,因為個人研究,提出要求“全盤否定粵語”的計畫,掀起輿論界的普遍關注,個人搜尋達到高峰,並因此巡遊演講,幫助學院贏取生源。
1953年“中大”畢業後到武漢大學中文系擔任語言學助教。1955年秋至1958年春在北京大學從袁家驊進修“漢語方言學”。1958年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授“語言學引論”、“現代漢語”及“漢語方言學”等課程,並參加《漢語大字典》編寫組,主持注音、審音工作,歷任“武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3年10月調廣州暨南大學任教。現任暨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漢語方言研究室主任,並為《漢語大字典》編委,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廣東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兼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推廣國語工作委員會委員,1983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同年加入中國語言學會。
1992年詹伯慧教授獲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2年和1997年他兩度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評為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 1997年暨南大學授予他暨南大學“八五”(1991-1995)期間傑出科研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評為暨南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2002年又被評為暨南大學“十佳先進個人”。
1988年詹伯慧教授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3和1998年又連續兩屆出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目前他仍擔任一些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如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等。他還是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擔任過第一、第二屆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長達十年之久(1991-2000)。
詹伯慧教授從事語言教學與研究40多年,主攻方向是漢語方言學,出版專著20多部,發表論文近200篇。50年代撰有《潮州方言》。1981年出版《現代漢語方言》,其後主編《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被國家教委推薦為全國通用教材。90年代出版《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並分別獲廣東省社科、省高教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94年出版《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先後受聘為香港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詹玉湘
詹玉湘,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廣東饒平人,中共黨員,學歷在職研究生。現任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省工商聯副會長。
1994年至1999年11月被聘任為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深圳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1999年12月至今,任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友和集團公司,近兩年銷售營業額3億多元,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現有員工300多人。曾獲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分局頒發“結匯信得過企業證書”。近兩年納稅2000多萬元,捐助社會公益事業1300多萬元,支持省光彩事業及活動328萬元。
文化藝術
客家土樓
在整個饒平縣境內,存在著形式各異的客家土樓655座,基本上都建於明萬曆到清乾嘉年間。客家土樓也是新豐客家人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新豐比較出名的土樓有紅樓,潤豐樓,五全樓,慶豐樓等。
潤豐樓: 潤豐樓於2002年7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潤豐樓位於饒平縣新豐鎮豐聯區,處在新豐鎮往饒洋鎮的公路一側,也是目前規模較大、較有特色的饒平客家土樓之一。潤豐樓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以二進二環圍為建築布局,呈圓形,結構緊湊,小巧玲瓏,樓外還建有司馬第、儒林第、調琴齋、廣業軒,是饒平縣眾多客家土樓較有影響的一座,該樓歷經滄桑,現保護較為完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
作為典型的客家民間建築,潤豐樓見證了客家人在饒北的艱苦奮鬥史。潤豐樓是最富於書香氣息的饒北客家土樓,它深深滲透著饒北客家人為改變命運而努力讀書的傳統。潤豐樓歷代人才輩出,清代出了兩位秀才。
現代潤豐樓更是人才薈萃,有知名教授詹安泰、詹伯慧父子,有醫學博士詹世芳、詹中正父子是當代詞人中的“四大家”之一,有“南詹北夏(承燾),一代詞宗”的評譽。詹伯慧是詹安泰的長子、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撰寫的《現代漢語方言》和《潮州方言》都是方言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著作。
紅樓 : 紅樓大約建成於350年前,占地十餘畝,是一座里外三層的圓形客家土樓。
弘法寺
饒平縣新豐鎮溁溪鄉三滴水山的弘法寺,1997年至2000年建,2001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初十)舉行落成暨諸佛菩薩聖像開光大典。弘法寺位於大山谷之間,清泉奔流,風景秀麗,令人神往。2007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十)舉行十周年慶典! 此次慶典把創建和諧社會擺在重要位置,努力挖掘並充分調動宗教中的積極因素,調節情緒淨化心靈,倡導佛教的和諧思想熱爰和平的理念。彰顯佛法願力,祉估國秦民安,弘揚佛教藝術。該寺氣勢雄偉壯觀,坐西北向東南,建築面積約1千平方米。建前後二座,后座前面闊埕兩側各建一座二層樓。前座天王殿,門額掛著2000年春省佛協副會長釋本煥所題“弘法寺”三大楷書。殿後約百米遠高處所辟平地,聳立著后座大雄寶殿。殿內主奉三如來,是緬甸白玉刻制巨像,高度為潮汕罕見。釋伽牟尼佛高3.2米,重10噸。阿彌陀佛、藥師佛各高3米、重8噸。兩位尊者各高約2米、重噸半。大雄寶殿前兩側分別是觀音菩薩殿、地藏菩薩殿、鐘樓、鼓樓。
霖田廟
霖田廟位於新豐鎮豐聯丁坑山,廟內祭祀的神靈為“三山國王”。廟記憶體一古碑,字跡模糊難辨,依稀可識“嘉慶六年歲次辛酉(1801)”,系眾信士捐資修廟之碑。現今規模為近年重建。香泉寺
位於新豐鎮豐聯村後桂山,據說始建於明朝,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重修,石門匾尚在。寺左曾有桂山書院,現已廢,餘一石門匾(已斷缺)和一塊古碑,為鹹豐庚申年(1860年)立。
教育狀況
新豐人歷來就非常重視教育,這與當地客家人和潮汕人艱苦奮鬥的性格有緊密聯繫。據當地老人說,新豐光是一座潤豐樓就出現了兩個清代秀才和當代知名教授詹安泰、詹伯慧父子;此外還有醫學博士詹世芳、詹中正父子;有曾任中央經委辦公室主任的詹偉烈和曾任饒平縣長、上饒中學創辦人的詹競烈兄弟;還有曾任饒平四中校長的詹天泰和旅泰華僑學者詹力泰兄弟。由此可見,新豐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近年來,鎮委、鎮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紮實開展“創強”工作。鎮委、鎮政府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社區教育等納入鎮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教育工作列入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積極發動鄉賢捐資,三年來共籌資4000多萬元用於全鎮中國小校園建設和校內設施配套建設,目前全鎮各所學校按創強標準配齊各種設備設施。
新豐現有職業高中一所,為饒平縣新豐職業技術學校(縣一級學校) ;初級中學兩所,分別為饒平縣新豐中學 (目前為新豐職業技術學校的附屬中學),九村中學 ( 縣一級學校);國小20來所,規模最大並且比較知名的是新豐鎮中心國小( 縣級重點國小,文明校園),此外還有新光國小,揚康國小,榮東國小,榮西國小等20來所。
饒平縣新豐職業技術學校
饒平縣新豐職業技術學校位於饒北山區中心點的新豐鎮聯山南麓,交通方便,校園依山傍南,教學區、生活區、工廠區布局井然、坐落有致。這裡草木蔥蘢、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幽雅、鍾靈敏秀、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園地。 學校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萬多平方米。全校現有教職工175人、學生3127人、共有47個教學班。學校實行兩型辦學,其中職業高中三個年級分別開設工藝美術、電腦專業公7個班,學生428人。國中部40個教學班,學生2699人。學校現有中學高級教師8人,中學一級教師68人,中學二級教師35人,師資隊伍雄厚,整體素質較高,學歷達標率91.3%。學校各項設施齊全,教學先進、是省教育廳定點“韓山師院藝術系、政史系的實習基地”、“廣東省農業示範學校”。 學校創辦於1964年。辦學以來堅持走“辦好職較、服務社會”的辦學道路,曾開設有茶業、獸醫、果林、陶瓷工藝、實用美術、電工、電子、家用電器、計算機套用、幼兒教育、藝術教育等專業。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人才,尤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技術專長的人才。饒北山區各鎮的水電站、供電站、瓷廠等大部分領導、技術員系我校畢業生、結業生。各鎮的獸醫人員、家用電器經營部、維修店等技術人才、大部分系我校畢業生。1995——1996年為山區各鎮的中國小教師、銀行、信用社、稅務、工商所、政府人員等進行電腦培訓達四千多人次。我校職業技術教育成績顯著,是廣東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面旗幟。曾獲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經委聯合授予“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市“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模範職代會”;“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縣“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文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近年來,學校加強科學管理,做到系統化、規範化、制度化,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堅持“以德為貴、以嚴為首、以勤為本、以實為上”的辦學宗旨,形成“嚴謹、尊師、愛生、團結、文明、上進”的良好校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年年上新台階,2002年開始該校學生參加全國高考,近四年來,美術專業考入高等美術院校94人;計算機套用專業考入大專院校85人。獲當地民眾、家長的好評。中考成績連續名列前茅,學生在參加全國、省、市、縣各學科競賽中均獲較好名次。教師的教學論文、美術書法作品分別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等獎次、碩果纍纍。學生體育代表隊參加縣田徑賽曾獲職中組“五連冠”;文藝演出連續六年獲縣“一等獎”;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第二課堂活動成績斐然,為學校的發展增創了許多新優勢。 現在學校不斷最佳化育人環境、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與時俱進,力爭再創輝煌。
九村中學
饒平縣九村中學創建於1927年,原名為新豐中學九村分教處,1984年升格為饒平縣九村中學。學校在創建之初,僅有兩排磚瓦房,13位教職工,在校學生120多人。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上級領導關懷支持下,在各位九村鄉賢,特別是劉時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學校已具一定規模,教學樓,功能室,運動場,教師宿舍等設施全部實現框架結構,教學設備,教學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現有教師46人,其中高級教師4人,中級教師23人,在校學生800多人,2005年11月,被評為縣一級學校。學校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近三年來師生有40人次獲得全國,,省,市,縣的獎勵;中考成績優異,2006年獲得饒平縣中考質量評價一等獎。全校師生將以昂揚的姿態,與時俱進,爭取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邁上新的台階。
新豐鎮中心國小
新豐中心國小創辦於明朝末年,冠名:桂山書院、縣立二小。解放後更名為:新豐中心國小,至1968年為豐聯國小。1981年恢復新豐中心國小,先後有詹玉明、詹文陽、詹士營等校長。2004年至現在為詹益尚校長。學校領導成員5人,全日制教師51人,學前教師4人,職工3人。教師中有2人本科生,大專畢業35人,中師畢業21人。國小高級教師36人,國小一級教師12人,國小二級教師4人,未評級1人。學校占地面積16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669平方米,有200環行跑道,有快樂體育場,有電教室、多媒體室、語音室、實驗室、軟體製作室等,教育設備設施日趨完善。
學校的口號是:科研興教,質量立校。 辦學宗旨是:辦人民滿意教育,辦民眾滿意學校。 培養目標是:全面合格+特長,打造成山區一流學校。
交通狀況
新豐鎮的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饒洋鎮,建饒鎮,三饒鎮,大埔縣的交界處,毗鄰福建,江西。全鎮村村通汽車,且實現了行政村公路硬底化;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城鎮對外交通S334線(豐柏公路)、S001(縣道高建線),對外交通道路出入口有4個,即東南部的高建線出入口通往建饒鎮;西部的高建線出入口通往九村片、大埔縣高陂鎮;北部的豐柏公路出入口通往饒北各鎮(饒洋鎮、上饒鎮)、梅州大埔和福建;南部的豐柏公路出入口,經三繞通往本縣南部連線汕汾高速公路和國道324線。2010年又擴建了公路闊度,道路比原來寬兩倍。
目前主要的汽車站有302車隊,新豐鎮汽車客運中心。汽車主要到達縣城黃岡,汕頭,潮州,揭陽,大埔縣,龍巖市,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珠海市等主要城市;其中,又以去黃岡,汕頭,廣州,深圳的班次最多。
文化名片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饒平縣新豐鎮此次以克拉克青花瓷以及廣東客家土樓的發源地為主要特色入選。新豐鎮位於饒平縣北部山區,是廣東省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專業鎮。瓷業起源於南宋時期,豐富的瓷土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使新豐瓷業聞名遐邇,也是粵東陶瓷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在饒平陶瓷界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產量最高、創外匯最多,產品遠銷西歐、南非、北美和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縣陶瓷的發源地,也是中國現代日用陶瓷主要生產基地之一,擁有粵東地區最大地下溫泉資源。目前,全鎮已形成古樓觀賞、特色農業觀光、宗教旅遊、溫泉保健沐浴和休閒避暑山莊等5個旅遊功能區。2011年7月,新豐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確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示範單位。
在當天的授牌儀式上,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周久財宣布授予新豐鎮為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的決定。住建部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評審組組長樊康、潮州市副市長許典輝出席授牌儀式並作講話。樊康、周久財向新豐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授牌。
亞洲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會長李旗、光明日報總編室主任沈衛星及市、縣有關領導出席了授牌儀式。
新豐鎮旅遊資源豐富,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特色旅遊名鎮”稱號,已建成饒平第一大寺“弘法寺”(宗教旅遊)、列入省級保護具有考古價值的客家土樓—潤豐樓(古樓觀賞)、丁坑避暑山莊、“田峰山茶莊”(綠色生態)和獨特地下溫泉資源的溫泉沐浴、陶瓷製作觀賞等5個旅遊功能區,8個景點群。
新豐文化屬於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合版本,非常具有特色。新豐人大多都會說潮汕話和客家話兩種方言。在整個饒平縣境內,存在著形式各異的客家土樓655座,基本上都建於明萬曆到清乾嘉年間。新豐鎮比較出名的客家土樓有紅樓、潤豐樓、五全樓、慶豐樓等。
其中,潤豐樓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目前規模較大、較有特色的饒平客家土樓之一,於2002年7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樓小巧玲瓏,結構緊湊,雖歷經滄桑,但現保護較為完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作為典型的客家民間建築,潤豐樓見證了客家人在饒北的艱苦奮鬥史。